第234頁
齊王姜於掃視一眼營帳周圍的臣子們,他們都是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生怕下一刀輪到自己頭上。他們看起來服服帖帖,仿佛姜於指向哪裡,他們便會聽話的打向哪裡。
從前的姜於很滿意這個狀態,但如今,從那漢使的身上,她漸漸感到這是一種假象。
她輕嘆一聲,返回營帳,“夫為君馭下者,孤不若漢王矣。”
第105章 使命(三更)
使命(三更)
戰爭還在繼續, 而為了這場戰爭,漢國也並不消停。聯軍與楚軍作戰,牽動著每個國家的神經。
漢國確實已經沒有糧食可以借出去了, 正如漢王所說,漢國借出去的一萬石軍糧足夠應付兩場戰役,但是卻被聯軍一次揮霍掉, 接下來的戰爭走向,只能看老天的意思了。
戰爭進入拉鋸階段,各國看苗頭不對, 為避免殃及池魚,紛紛採取閉關鎖國的短期政策。
漢國派兵把守邊境,時刻警惕風吹草動;蔡國也頒布了同樣的政令, 不再借道給聯軍隨時使用;陳國和鄭國兵力減弱,為保住家底, 也收回了部分僱傭軍。
至於齊國,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上一回的丹水戰役已經讓齊軍元氣大傷,那次戰爭距今只有半年時間, 齊國的軍力顯然還沒恢復, 縱使裝備精良,也難以為繼。
楚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敖糜低估了中原地區的人口優勢,也低估了齊國製造精良的兵甲裝備,戰爭拖到深冬,丹江水部分結冰, 長期生活在濕熱環境的楚國士兵受不了這樣酷寒的冰凍天氣,戰鬥力大減。
臘月, 雙方進入了難熬的對峙,聯軍與楚軍都在苦苦支撐。
然而戰爭風雲,瞬息萬變,這場戰鬥竟然是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冰雹中結束的。
聯軍與楚軍鏖戰月余,屍橫遍野,人馬損傷嚴重,雙方都不再冒進,決定各退三十里安營紮寨,暫且休兵。
正月初,齊王姜於主動向楚王送去了和解書,約定齊國與楚國共為天下霸主,齊國管轄丹江以北諸國,楚國管轄丹江以南,永修和睦,不起刀兵。
楚王敖糜思量了十餘日,還是答應了。這一場仗,雙方都打的很難受,敖糜就算再不服輸,也架不住楚軍戰力減弱的事實,齊王既然願意給他個台階下,他也願意就坡下驢。
正旦大節,齊國與楚國約定在丹水邊舉行第三次雙邊盟會,取名“彌兵大會”,寓意消弭兵災之意,從此天下便誕生了兩位霸主——北齊霸主與南楚霸主。
消息傳遍天下,齊楚兩國各有滿意,但臨近小國卻有苦難言,天下有了兩位霸主,意味著這些小國每年都要準備兩份朝覲禮,交兩次“保護費”。
彌兵大會後,天下的局勢再一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齊國元氣大傷,國力大減;
楚國養精蓄銳之餘,依舊虎視眈眈;
小國如履薄冰、自身難保;
連遠離核心戰場的漢國也國庫空虛,自有難處;
至於向來偏安一隅的鄖國,也因為公子衷被送回國而開始內鬥不斷……
貴族尚且如此,百姓更難以茍存,所謂民生多艱,王法頹微矣。
* * *
正旦除夕,漢王宮。
茫茫白雪覆蓋了肅穆的宮殿,一切都顯得更加靜謐凝滯。新歲夜宴後,劉樞留下酈壬臣一起在宣室殿守歲。
“臣聽聞鄭國的曲沃城如今少了一半的酒鋪,關閉了大半的歌樓。”酈壬臣對劉樞道。
“如此美景,青霽提這些事做什麼呢?”
劉樞在內殿的遊廊上燃著一盆炭火,置酒壺於其上,君臣二人溫酒夜話。窗外飄著小雪,麋鹿在雪中嬉戲,歡快嘶叫。
如花瓣一樣的冰晶飄進殿內,劉樞飲下一口甜酒,同時也遞給酈壬臣一樽,笑道:
“說來也奇怪,自寡人親政後,這苑中麋鹿也會鳴叫了。”
酈壬臣接下這樽溫熱的酒,也喝了一口,感到胸口暖烘烘的,她知道劉樞在有意岔開話題,不想在新年的夜晚思考嚴峻的問題。
但問題依舊存在,鄭國的貿易象徵著天下和睦的晴雨表,如今齊楚戰爭已經結束,鄭國的經濟卻還不見復甦,商業蕭條,這不是一個好信號。
“臣夜觀天象,彗星現於東方蒼龍,大概今歲將有豐收。”
“如此,吾之願也!”劉樞大喜,執手叫她坐在自己身邊,兩人一同賞雪。
紛紛揚揚的雪花落滿殿宇,如千萬梨花飄揚,美麗又夢幻,殿中地龍燒的正旺,紅彤彤的炭火惹人心醉,煮沸的澧酒散發出誘人的甜香,劉樞又喝了幾口,只覺渾身暖洋洋的,她不僅擊節而歌,歌曰:
“浮生兮五五之載,
飛光兮如夢如露,
否泰兮有生有滅,
君王兮何所留憾……”
這是劉樞經常哼唱的詞曲,連宮人們都耳熟能詳了,酈壬臣道:“您的歌聲暢然,但聽起來似乎還心存憂患。”
劉樞笑笑,“知我者,青霽也。”旋即又擺擺手,道:“但是我們今日只說樂事吧。”
“好。”酈壬臣含笑。
她們又談了一陣天,不一會兒,炭火上的澧酒又沸騰如魚眼狀了,滿室盈香,酈壬臣拿木勺舀出酒液,盛在牛角觥中,再倒一樽拿給劉樞,劉樞喝得一滴不剩。
從前的姜於很滿意這個狀態,但如今,從那漢使的身上,她漸漸感到這是一種假象。
她輕嘆一聲,返回營帳,“夫為君馭下者,孤不若漢王矣。”
第105章 使命(三更)
使命(三更)
戰爭還在繼續, 而為了這場戰爭,漢國也並不消停。聯軍與楚軍作戰,牽動著每個國家的神經。
漢國確實已經沒有糧食可以借出去了, 正如漢王所說,漢國借出去的一萬石軍糧足夠應付兩場戰役,但是卻被聯軍一次揮霍掉, 接下來的戰爭走向,只能看老天的意思了。
戰爭進入拉鋸階段,各國看苗頭不對, 為避免殃及池魚,紛紛採取閉關鎖國的短期政策。
漢國派兵把守邊境,時刻警惕風吹草動;蔡國也頒布了同樣的政令, 不再借道給聯軍隨時使用;陳國和鄭國兵力減弱,為保住家底, 也收回了部分僱傭軍。
至於齊國,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上一回的丹水戰役已經讓齊軍元氣大傷,那次戰爭距今只有半年時間, 齊國的軍力顯然還沒恢復, 縱使裝備精良,也難以為繼。
楚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敖糜低估了中原地區的人口優勢,也低估了齊國製造精良的兵甲裝備,戰爭拖到深冬,丹江水部分結冰, 長期生活在濕熱環境的楚國士兵受不了這樣酷寒的冰凍天氣,戰鬥力大減。
臘月, 雙方進入了難熬的對峙,聯軍與楚軍都在苦苦支撐。
然而戰爭風雲,瞬息萬變,這場戰鬥竟然是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冰雹中結束的。
聯軍與楚軍鏖戰月余,屍橫遍野,人馬損傷嚴重,雙方都不再冒進,決定各退三十里安營紮寨,暫且休兵。
正月初,齊王姜於主動向楚王送去了和解書,約定齊國與楚國共為天下霸主,齊國管轄丹江以北諸國,楚國管轄丹江以南,永修和睦,不起刀兵。
楚王敖糜思量了十餘日,還是答應了。這一場仗,雙方都打的很難受,敖糜就算再不服輸,也架不住楚軍戰力減弱的事實,齊王既然願意給他個台階下,他也願意就坡下驢。
正旦大節,齊國與楚國約定在丹水邊舉行第三次雙邊盟會,取名“彌兵大會”,寓意消弭兵災之意,從此天下便誕生了兩位霸主——北齊霸主與南楚霸主。
消息傳遍天下,齊楚兩國各有滿意,但臨近小國卻有苦難言,天下有了兩位霸主,意味著這些小國每年都要準備兩份朝覲禮,交兩次“保護費”。
彌兵大會後,天下的局勢再一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齊國元氣大傷,國力大減;
楚國養精蓄銳之餘,依舊虎視眈眈;
小國如履薄冰、自身難保;
連遠離核心戰場的漢國也國庫空虛,自有難處;
至於向來偏安一隅的鄖國,也因為公子衷被送回國而開始內鬥不斷……
貴族尚且如此,百姓更難以茍存,所謂民生多艱,王法頹微矣。
* * *
正旦除夕,漢王宮。
茫茫白雪覆蓋了肅穆的宮殿,一切都顯得更加靜謐凝滯。新歲夜宴後,劉樞留下酈壬臣一起在宣室殿守歲。
“臣聽聞鄭國的曲沃城如今少了一半的酒鋪,關閉了大半的歌樓。”酈壬臣對劉樞道。
“如此美景,青霽提這些事做什麼呢?”
劉樞在內殿的遊廊上燃著一盆炭火,置酒壺於其上,君臣二人溫酒夜話。窗外飄著小雪,麋鹿在雪中嬉戲,歡快嘶叫。
如花瓣一樣的冰晶飄進殿內,劉樞飲下一口甜酒,同時也遞給酈壬臣一樽,笑道:
“說來也奇怪,自寡人親政後,這苑中麋鹿也會鳴叫了。”
酈壬臣接下這樽溫熱的酒,也喝了一口,感到胸口暖烘烘的,她知道劉樞在有意岔開話題,不想在新年的夜晚思考嚴峻的問題。
但問題依舊存在,鄭國的貿易象徵著天下和睦的晴雨表,如今齊楚戰爭已經結束,鄭國的經濟卻還不見復甦,商業蕭條,這不是一個好信號。
“臣夜觀天象,彗星現於東方蒼龍,大概今歲將有豐收。”
“如此,吾之願也!”劉樞大喜,執手叫她坐在自己身邊,兩人一同賞雪。
紛紛揚揚的雪花落滿殿宇,如千萬梨花飄揚,美麗又夢幻,殿中地龍燒的正旺,紅彤彤的炭火惹人心醉,煮沸的澧酒散發出誘人的甜香,劉樞又喝了幾口,只覺渾身暖洋洋的,她不僅擊節而歌,歌曰:
“浮生兮五五之載,
飛光兮如夢如露,
否泰兮有生有滅,
君王兮何所留憾……”
這是劉樞經常哼唱的詞曲,連宮人們都耳熟能詳了,酈壬臣道:“您的歌聲暢然,但聽起來似乎還心存憂患。”
劉樞笑笑,“知我者,青霽也。”旋即又擺擺手,道:“但是我們今日只說樂事吧。”
“好。”酈壬臣含笑。
她們又談了一陣天,不一會兒,炭火上的澧酒又沸騰如魚眼狀了,滿室盈香,酈壬臣拿木勺舀出酒液,盛在牛角觥中,再倒一樽拿給劉樞,劉樞喝得一滴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