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兵家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秦軍入主金陵後沒有多做停留,便繼續率軍南下了。
烏遠蒼那邊也傳來消息,正在從江城順長江向東,沿江鎮守的將領看見南越攻勢如此之迅猛,且金陵已經陷落,紛紛棄城而降。
秦闕本以為拿下金陵後,旁邊的京口,也是手到擒來,卻沒想到,偏偏在此處遭遇了此次征戰以來,最頑強的抵抗。
在這之前,秦闕甚至分了一部分的兵力直接往江左其他州郡而去,與烏遠蒼率領的南越軍在半道碰頭後,連續打了好幾場勝仗,前方捷報頻傳,而圍攻京口這裡,卻已經陷入膠著的戰況將近一個月。
秦軍遠道而來,在京口膠著一個月,並不是好消息。
即使京口真得易守難攻,有山做屏障,但能在本就擅長陸戰的燕軍手下支撐這麼長時間,也完全不在秦闕的意料之中。
秦闕不得不承認,是自己輕敵了。
不遠處的城牆經過了一場又一場的鏖戰,早已出現了斑斑駁駁的痕跡,城牆底下的屍骸根本來不及清理。
秦闕在營中按著地圖,看著滿帳的將領,眉心緊蹙。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地形什麼的,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更看重的,是誰能堅持更長時間。
但秦闕本就是衝著將楚國滅國,州郡盡數收入大燕囊中而來的,如今離功成只剩下這京口一處,自然不會輕易放棄。
其實他想不通,其余州郡的守將要麼直接開城迎接,要麼在燕軍的攻勢下支撐了幾個時辰,最終都已破城為結局。
只有京口的守將,似乎要和他就這麼對峙下去。
秦闕有時候甚至想不通,城中是怎麼堅持下去的。
江左其他州郡已盡在他掌握之中,根本不可能還給京口提供糧草刀劍一類的補給,就這麼一座孤城,竟然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還屹立不倒。
帳中的氣氛低沉,這麼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一眾將領都不敢說話,生怕秦闕突然降怒於自己。
甚至,連秦闕輕輕叩動劍鞘的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
就在這時,談辛掀開帘子,抱拳道:「啟稟陛下,南越王已經率軍趕到。」
秦闕抬頭,看向帳外。
其他的將領也跟著他抬頭。
秦闕最終也只是掃了一眼呈在案上的地圖,而後緩緩起身:「朕親迎。」
烏遠蒼看到秦闕後,按轡,翻身下馬。
上一次這樣正式的見面,還是在洛陽城外,歃血為盟的時候。
但那個時候的烏遠蒼,身著的是苗疆的特殊服飾,眉目間還帶著幾分意氣風發。
明明中間只隔了小半年,他卻像是變了個人一樣。
銀盔銀甲,長劍在他腰間懸掛,神情中不乏年輕氣盛,但比起原先的銳利,更添了幾分沉穩。
此時他和秦闕都是兩邦之主,祝蘅枝並不在場,好像兩人並沒有之前的恩怨和爭執,就僅僅是為了共同利益目的而合作的盟友。
烏遠蒼朝秦闕做了一個苗疆的按肩躬身禮,算是問候:「燕帝。」
秦闕照著中原的禮節,朝他頷首,也回了句:「南越王。」
兩軍順利會師後,便是應該共同商討攻城之計了。
「京口的情況,我在路上有聽說過,」烏遠蒼和秦闕並肩而行,談辛和藏彥則跟在各自的主上身後。
「京口本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更何況,這守城的將領,不知道你可曾聽說過?」
秦闕目視前方,稍稍思索了下,說:「打聽過,叫章融,是原先楚國世家章家的嫡長子,原本在楚國做兵部郎中的,因為勸諫楚帝直接迎戰我,被貶官到了京口。」
秦闕其實之前一直想不通,楚帝為何要讓文官鎮守這些重要的關隘,他的真實目的秦闕不清楚,但現在的確是給秦闕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他知道這些文官,向來注重風骨氣節,「寧死不降」的說辭他這一路而來也聽過不少,但最終都是被燕軍打的潰不成軍。
所以,在此之前,他也從未覺得京口和章融有什麼特別的。
他聽見烏遠蒼輕笑了聲,於是疑惑地轉過頭去,不知道在這樣的時候,他為何要笑。
但他能分辨的出來,這樣的笑,並不是嗤笑,更像是想起了什麼特別的人和事。
「你不知道章融,也在情理之中,你知道皎皎當時為什麼會被迫前往你們大燕和親嗎?」
原來是提到了祝蘅枝。
在這一瞬,秦闕心中似乎濺上了一道失落的水花,這些事情祝蘅枝從來沒有和他提過,他當年讓陳聽瀾去查的時候,也只是查了她的出身,卻不知她是為何嫁過來的。
但現在不是想這些兒女私情的時候,於是問烏遠蒼:「說說看?」
這些事情也是在澧州的時候,祝蘅枝逐漸對他放下戒心,烏遠蒼才知曉的。
他和秦闕說了當年的事情,後者臉色有些複雜。
「這個章融,自小受你們中原那套儒家規則的影響,當時甚至為了自己的清名,在眾目睽睽之下,直接拒絕楚帝心頭肉華陽的示好,這麼些年來,在楚國也算是為了黎民生計用心謀劃了,我在兩年前,他出使南越的時候,見過他一面,是真正的君子風節。」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烏遠蒼那邊也傳來消息,正在從江城順長江向東,沿江鎮守的將領看見南越攻勢如此之迅猛,且金陵已經陷落,紛紛棄城而降。
秦闕本以為拿下金陵後,旁邊的京口,也是手到擒來,卻沒想到,偏偏在此處遭遇了此次征戰以來,最頑強的抵抗。
在這之前,秦闕甚至分了一部分的兵力直接往江左其他州郡而去,與烏遠蒼率領的南越軍在半道碰頭後,連續打了好幾場勝仗,前方捷報頻傳,而圍攻京口這裡,卻已經陷入膠著的戰況將近一個月。
秦軍遠道而來,在京口膠著一個月,並不是好消息。
即使京口真得易守難攻,有山做屏障,但能在本就擅長陸戰的燕軍手下支撐這麼長時間,也完全不在秦闕的意料之中。
秦闕不得不承認,是自己輕敵了。
不遠處的城牆經過了一場又一場的鏖戰,早已出現了斑斑駁駁的痕跡,城牆底下的屍骸根本來不及清理。
秦闕在營中按著地圖,看著滿帳的將領,眉心緊蹙。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地形什麼的,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更看重的,是誰能堅持更長時間。
但秦闕本就是衝著將楚國滅國,州郡盡數收入大燕囊中而來的,如今離功成只剩下這京口一處,自然不會輕易放棄。
其實他想不通,其余州郡的守將要麼直接開城迎接,要麼在燕軍的攻勢下支撐了幾個時辰,最終都已破城為結局。
只有京口的守將,似乎要和他就這麼對峙下去。
秦闕有時候甚至想不通,城中是怎麼堅持下去的。
江左其他州郡已盡在他掌握之中,根本不可能還給京口提供糧草刀劍一類的補給,就這麼一座孤城,竟然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還屹立不倒。
帳中的氣氛低沉,這麼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一眾將領都不敢說話,生怕秦闕突然降怒於自己。
甚至,連秦闕輕輕叩動劍鞘的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
就在這時,談辛掀開帘子,抱拳道:「啟稟陛下,南越王已經率軍趕到。」
秦闕抬頭,看向帳外。
其他的將領也跟著他抬頭。
秦闕最終也只是掃了一眼呈在案上的地圖,而後緩緩起身:「朕親迎。」
烏遠蒼看到秦闕後,按轡,翻身下馬。
上一次這樣正式的見面,還是在洛陽城外,歃血為盟的時候。
但那個時候的烏遠蒼,身著的是苗疆的特殊服飾,眉目間還帶著幾分意氣風發。
明明中間只隔了小半年,他卻像是變了個人一樣。
銀盔銀甲,長劍在他腰間懸掛,神情中不乏年輕氣盛,但比起原先的銳利,更添了幾分沉穩。
此時他和秦闕都是兩邦之主,祝蘅枝並不在場,好像兩人並沒有之前的恩怨和爭執,就僅僅是為了共同利益目的而合作的盟友。
烏遠蒼朝秦闕做了一個苗疆的按肩躬身禮,算是問候:「燕帝。」
秦闕照著中原的禮節,朝他頷首,也回了句:「南越王。」
兩軍順利會師後,便是應該共同商討攻城之計了。
「京口的情況,我在路上有聽說過,」烏遠蒼和秦闕並肩而行,談辛和藏彥則跟在各自的主上身後。
「京口本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更何況,這守城的將領,不知道你可曾聽說過?」
秦闕目視前方,稍稍思索了下,說:「打聽過,叫章融,是原先楚國世家章家的嫡長子,原本在楚國做兵部郎中的,因為勸諫楚帝直接迎戰我,被貶官到了京口。」
秦闕其實之前一直想不通,楚帝為何要讓文官鎮守這些重要的關隘,他的真實目的秦闕不清楚,但現在的確是給秦闕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他知道這些文官,向來注重風骨氣節,「寧死不降」的說辭他這一路而來也聽過不少,但最終都是被燕軍打的潰不成軍。
所以,在此之前,他也從未覺得京口和章融有什麼特別的。
他聽見烏遠蒼輕笑了聲,於是疑惑地轉過頭去,不知道在這樣的時候,他為何要笑。
但他能分辨的出來,這樣的笑,並不是嗤笑,更像是想起了什麼特別的人和事。
「你不知道章融,也在情理之中,你知道皎皎當時為什麼會被迫前往你們大燕和親嗎?」
原來是提到了祝蘅枝。
在這一瞬,秦闕心中似乎濺上了一道失落的水花,這些事情祝蘅枝從來沒有和他提過,他當年讓陳聽瀾去查的時候,也只是查了她的出身,卻不知她是為何嫁過來的。
但現在不是想這些兒女私情的時候,於是問烏遠蒼:「說說看?」
這些事情也是在澧州的時候,祝蘅枝逐漸對他放下戒心,烏遠蒼才知曉的。
他和秦闕說了當年的事情,後者臉色有些複雜。
「這個章融,自小受你們中原那套儒家規則的影響,當時甚至為了自己的清名,在眾目睽睽之下,直接拒絕楚帝心頭肉華陽的示好,這麼些年來,在楚國也算是為了黎民生計用心謀劃了,我在兩年前,他出使南越的時候,見過他一面,是真正的君子風節。」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