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鄭濯的臉色在落馬後很快灰敗下來,扯了個笑道:“六哥不死,但可能暫時沒法跟你過招,也沒法回京了。你答應六哥,先幫六哥管幾年朝廷,等……”他說到這裡咳嗽起來,嘔出一口鮮紅的血。
“鄭濯……!”元賜嫻猛蹲下身,一把攥住他的手,去探他手心溫度。
她喊完他又沒了話,倒是鄭濯偏頭看了她一眼,知道撐不住了,也沒法跟孩子多說迂迴的話,交代鄭泓道:“以後好好聽陸侍郎和縣主的話。”
然後再看元賜嫻,苦笑道:“大周……只能交給你們了。”
大周,只能交給你們了。
這句話,跟夢裡幾乎一模一樣。
元賜嫻眼眶一熱,淚如泉湧,像是因為沒能挽回鄭濯的宿命,又像是因為辜負了陸時卿,她拼命點頭:“你放心,你放心……沒人能欺負泓兒,也沒人能進犯大周,十年,二十年,我會守著它,我們會守著它……”
鄭濯費勁扯出個笑:“你別哭啊,他知道了,又該醋了……”
元賜嫻噎住,眼淚越冒越多,一個勁搖頭,卻不知道還能再說什麼。
鄭濯瞧著她,眼神漸漸渙散開去,臨失去神志前,突然看到一幕奇怪的場景。
他看見自己坐在皇子府後花園的石桌邊,而元賜嫻則在他對頭,拋出一副五木,拋完一看,得意道:“我說這把肯定贏,你們還不信!”
他聽見這句“你們”,一陣奇怪,再看一旁,竟是坐了戴著“徐善”面具的陸時卿。
他詫異地想,元賜嫻怎麼會跟他一道玩過五木,而陸時卿居然穩如泰山,沒打翻醋罈子?果然是人之將死,生了幻象。
他無奈一笑,曲在身側的手脫力般垂了下去。
元賜嫻望著鄭濯緊緊闔上的眼,似乎聽見一個遙遠的聲音慢慢及近,一直近到她耳畔,然後復再傳遠開去,最終響遏行雲。
那個聲音說——阿爹喜掌權術,可權術治得了阿爹的心疾,卻治不了阿爹的天下。我想令四海腐木煥然,枯糙重生,能人志士有才可施,蒼生黎民有福能享,八方諸國皆賀我大周強盛,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她在四面眾人的哭喊聲中僵硬起身,緩緩攥緊了拳頭,眼望長安的方向,一字一句念道:“德化民,義待士,禮安邦,法治國,武鎮四域,仁修天下。”
第114章 結局·下
死的人已經死了,活著的人卻要繼續活著。元賜嫻勉力打起精神吩咐下去,派人安頓好鄭濯,保護起鄭泓,然後與元鈺一起策馬而出。
他們得到消息,說南詔老王於三日前細居出境時機秘密抵達皇城,並聯絡了舊部,眼下已在南詔宮發起聲討,預備將孽子反出南詔。
陸時卿埋了那麼久的炮仗,終於在該炸的時候炸了。舉國震驚之下,在南詔王庭屹立了數十年的老王獲得多數支持,而細居手底下的官員百口莫辯。畢竟倘使,他們敢說刺殺的事是大周乾的,就等於承認細居為謀位而通敵叛國,情勢反倒更加厲害。
元賜嫻知道一網打盡的機會來了。細居人在境外,身後又沒了南詔作為屏障,想必這個時候,他已再無精力貪圖大周。
倆人帶了手下往鄭濯此前來的方向馳出一路,得到信報,確認了拾翠與曹暗的位置。元鈺當即想掉轉馬頭去追,卻被元賜嫻攔了下來:“南詔傳出消息的第一時刻,細居就該料到拾翠是我們設下的圈套,現在必然已經遠離了她。”
元鈺一拍腦袋瓜,示意自己犯蠢了。
元賜嫻繼續道:“我四年前在滇南跟他交過一次手。當時我帶軍馳援阿爹,隨後他敗逃,我乘勝追擊,但最後到底差了火候,沒能擒到他。而他之所以能夠逃脫,是因始終亦步亦趨地跟在一個我看不見的位置,便是大軍後方。大膽而投機。”
“你的意思是,他在故伎重施?”
“現在自然沒有。但如果咱們多派人手,假作無頭蒼蠅之態,大張旗鼓搜尋,未必不能將他引到身後來。人在走投無路之下,最先想到的,總是自己最熟稔的招數。”
兄妹倆商議過後,由元鈺做那無頭蒼蠅,而元賜嫻則帶人沒在暗處,如此一日一夜過後,翌日正午果真有了細居蹤跡。
所謂隱在後方,自然不是跟蹤的距離,細居和他的隨從以及一輛精巧的馬車出現在元鈺後方十里地,元賜嫻看準了一處一側靠山,一側圍水的地勢,叫陳沾包抄上去。
雙方很快圍著馬車交起了手。
細居那邊本是能戰的好手,但陳沾等人方才痛失鄭濯,眼下正是紅了眼,能把他撕碎吃的時候,打殺幾乎是狼奔虎嘯之勢。
元賜嫻帶了幾個人,手持弩箭,蔽身於山道邊那座矮山的半山腰上。她知道以細居敏銳,必然清楚她在何方,而她隱藏的目的也不是打算偷襲,只是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
她在半山腰,即便細居臂力再了得,也不可能將箭she上這種位置,所以他除不掉她。既然除不掉,就必須時刻提防,避免將空門落向她這一側。他束手束腳之下,也就給了陳沾可乘之機。
元賜嫻位居高處,眼睛緊緊盯著那輛一動不動的馬車。
細居逃命還帶著馬車,照理說是因裡頭藏了能被他當作擋箭牌的韶和或皇后,但他從剛才開始就一直沒把人拎出來。究竟是時候未到,還是韶和與皇后已經被鄭濯救了,這是個詐局?
以細居狡猾心性,後者未必不可能。
她注視著車簾,餘光觀戰,直到看見陳沾這邊占了上風,細居不得不借馬車阻擋對面攻勢,好上馬回頭脫身。
馬車被他一腳踢向河岸,裡頭立時響起一聲女子驚叫,與此同時,車簾盪開,一直沒移開過眼的元賜嫻一下瞅准裡頭是細居安排的替身,飛快高聲道:“別管!”
剛下意識要去救車的陳沾迅速回神,執刀朝前劈砍而去。然而細居已經翻身上馬,揚起的鞭子准准落下,一下馳出一丈。
元賜嫻迅速搭弓,手一揚弩箭破空,下一瞬,“嗤嗤”兩下入肉之聲重疊在了一起,一箭由細居後心入前心出,一箭由他前心入後心出。
前心那箭是她的,後心那箭呢?
細居從馬上轟然摔下。她詫異抬首,望見山道正前方,一人手持弓弩緩緩朝他走去,然後停在他跟前,張嘴說了句什麼。
是陸時卿。他也從回鶻趕回來了。
元賜嫻一下如鯁在喉,待回憶他的口形,才發現他說的是:“他受過的,你也受一次吧。”
一模一樣的後心位置,她不知道,他該有多恨,才會選擇背後傷人。
元賜嫻從山上撤下的時候,細居已經沒了氣息,被一行一樣在追捕他的南詔士兵拖走了屍體。陳沾雙眼血紅,揮著刀要卸屍泄憤,被手下幾個清醒點的同僚攔了下來。
算了吧。
沒用了,算了吧。
元賜嫻遠遠站在山道上,看見陳沾一個大男人坐在地上泣不成聲,一拳頭一拳頭往泥地里砸。
陸時卿僵在那裡,低頭瞧著他,面上不見一絲波瀾。
但元賜嫻知道,他越是平靜越是壓抑,越是面無表情,越是心起駭浪。他甚至根本沒發現她下山。
她停在原地,沒立即走近,半晌後,看見陳沾冷靜下來,緩緩起身,屈膝在了陸時卿面前,說:“陸侍郎,殿下有樣東西交給您。”他說罷從鎧甲里取出一封早已壓實的信,頷了首鄭重奉上。
陸時卿默了一會兒才伸手接過,聽他道:“殿下說,您離京前夜曾交給他一個匣子,匣子裡放了記載有先帝種種髒事的文書,包括一系列罪證。他起始沒明白您的意思,因為這個匣子是廢的,它裡頭的東西再確鑿也無用,滔天的證也治不了當今聖人的罪。可他後來想通了,您做了一場造反的戲,扶他上位,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這個手段能夠成就殿下,卻不能挽救大周。而那個看起來暫無用處的匣子,才是大周的命脈。”
“殿下說,他在與您的這場戲裡,扮演了一個尊父的孝子,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對先帝的認同。他得位不正,所以必須靠這份認同,這份父子情深服眾,而這一點,卻與您和他一直以來的理想背道而馳。”
“先帝駕崩了,但真相還未大白天下,如果殿下始終把這場戲演下去,大周的後世子孫永遠不會知道,這個國家到底為何積弱至此,永遠不會懂得真正的為君之道。他們只會記得,先帝時期,有個權臣造反,差點害得王朝改姓,所以,他們會繼續走上先帝走過的‘權術之路’。而同樣的,朝臣們也會繼續深陷黨爭。如此,哪怕大周僥倖熬過了殿下這一代,也很快會走到亡國的境地。”
“殿下說,您明白這一點,因此將匣子交給他,期許他終有一日能夠站穩腳跟,能夠不懼‘得位不正’的罵名,能夠有底氣做一個前無古人的帝王,後無來者的兒子,令先帝罪惡昭然若揭,喚醒麻木不仁的朝臣與天下人。這樣,大周才真正有了希望。”
“鄭濯……!”元賜嫻猛蹲下身,一把攥住他的手,去探他手心溫度。
她喊完他又沒了話,倒是鄭濯偏頭看了她一眼,知道撐不住了,也沒法跟孩子多說迂迴的話,交代鄭泓道:“以後好好聽陸侍郎和縣主的話。”
然後再看元賜嫻,苦笑道:“大周……只能交給你們了。”
大周,只能交給你們了。
這句話,跟夢裡幾乎一模一樣。
元賜嫻眼眶一熱,淚如泉湧,像是因為沒能挽回鄭濯的宿命,又像是因為辜負了陸時卿,她拼命點頭:“你放心,你放心……沒人能欺負泓兒,也沒人能進犯大周,十年,二十年,我會守著它,我們會守著它……”
鄭濯費勁扯出個笑:“你別哭啊,他知道了,又該醋了……”
元賜嫻噎住,眼淚越冒越多,一個勁搖頭,卻不知道還能再說什麼。
鄭濯瞧著她,眼神漸漸渙散開去,臨失去神志前,突然看到一幕奇怪的場景。
他看見自己坐在皇子府後花園的石桌邊,而元賜嫻則在他對頭,拋出一副五木,拋完一看,得意道:“我說這把肯定贏,你們還不信!”
他聽見這句“你們”,一陣奇怪,再看一旁,竟是坐了戴著“徐善”面具的陸時卿。
他詫異地想,元賜嫻怎麼會跟他一道玩過五木,而陸時卿居然穩如泰山,沒打翻醋罈子?果然是人之將死,生了幻象。
他無奈一笑,曲在身側的手脫力般垂了下去。
元賜嫻望著鄭濯緊緊闔上的眼,似乎聽見一個遙遠的聲音慢慢及近,一直近到她耳畔,然後復再傳遠開去,最終響遏行雲。
那個聲音說——阿爹喜掌權術,可權術治得了阿爹的心疾,卻治不了阿爹的天下。我想令四海腐木煥然,枯糙重生,能人志士有才可施,蒼生黎民有福能享,八方諸國皆賀我大周強盛,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她在四面眾人的哭喊聲中僵硬起身,緩緩攥緊了拳頭,眼望長安的方向,一字一句念道:“德化民,義待士,禮安邦,法治國,武鎮四域,仁修天下。”
第114章 結局·下
死的人已經死了,活著的人卻要繼續活著。元賜嫻勉力打起精神吩咐下去,派人安頓好鄭濯,保護起鄭泓,然後與元鈺一起策馬而出。
他們得到消息,說南詔老王於三日前細居出境時機秘密抵達皇城,並聯絡了舊部,眼下已在南詔宮發起聲討,預備將孽子反出南詔。
陸時卿埋了那麼久的炮仗,終於在該炸的時候炸了。舉國震驚之下,在南詔王庭屹立了數十年的老王獲得多數支持,而細居手底下的官員百口莫辯。畢竟倘使,他們敢說刺殺的事是大周乾的,就等於承認細居為謀位而通敵叛國,情勢反倒更加厲害。
元賜嫻知道一網打盡的機會來了。細居人在境外,身後又沒了南詔作為屏障,想必這個時候,他已再無精力貪圖大周。
倆人帶了手下往鄭濯此前來的方向馳出一路,得到信報,確認了拾翠與曹暗的位置。元鈺當即想掉轉馬頭去追,卻被元賜嫻攔了下來:“南詔傳出消息的第一時刻,細居就該料到拾翠是我們設下的圈套,現在必然已經遠離了她。”
元鈺一拍腦袋瓜,示意自己犯蠢了。
元賜嫻繼續道:“我四年前在滇南跟他交過一次手。當時我帶軍馳援阿爹,隨後他敗逃,我乘勝追擊,但最後到底差了火候,沒能擒到他。而他之所以能夠逃脫,是因始終亦步亦趨地跟在一個我看不見的位置,便是大軍後方。大膽而投機。”
“你的意思是,他在故伎重施?”
“現在自然沒有。但如果咱們多派人手,假作無頭蒼蠅之態,大張旗鼓搜尋,未必不能將他引到身後來。人在走投無路之下,最先想到的,總是自己最熟稔的招數。”
兄妹倆商議過後,由元鈺做那無頭蒼蠅,而元賜嫻則帶人沒在暗處,如此一日一夜過後,翌日正午果真有了細居蹤跡。
所謂隱在後方,自然不是跟蹤的距離,細居和他的隨從以及一輛精巧的馬車出現在元鈺後方十里地,元賜嫻看準了一處一側靠山,一側圍水的地勢,叫陳沾包抄上去。
雙方很快圍著馬車交起了手。
細居那邊本是能戰的好手,但陳沾等人方才痛失鄭濯,眼下正是紅了眼,能把他撕碎吃的時候,打殺幾乎是狼奔虎嘯之勢。
元賜嫻帶了幾個人,手持弩箭,蔽身於山道邊那座矮山的半山腰上。她知道以細居敏銳,必然清楚她在何方,而她隱藏的目的也不是打算偷襲,只是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
她在半山腰,即便細居臂力再了得,也不可能將箭she上這種位置,所以他除不掉她。既然除不掉,就必須時刻提防,避免將空門落向她這一側。他束手束腳之下,也就給了陳沾可乘之機。
元賜嫻位居高處,眼睛緊緊盯著那輛一動不動的馬車。
細居逃命還帶著馬車,照理說是因裡頭藏了能被他當作擋箭牌的韶和或皇后,但他從剛才開始就一直沒把人拎出來。究竟是時候未到,還是韶和與皇后已經被鄭濯救了,這是個詐局?
以細居狡猾心性,後者未必不可能。
她注視著車簾,餘光觀戰,直到看見陳沾這邊占了上風,細居不得不借馬車阻擋對面攻勢,好上馬回頭脫身。
馬車被他一腳踢向河岸,裡頭立時響起一聲女子驚叫,與此同時,車簾盪開,一直沒移開過眼的元賜嫻一下瞅准裡頭是細居安排的替身,飛快高聲道:“別管!”
剛下意識要去救車的陳沾迅速回神,執刀朝前劈砍而去。然而細居已經翻身上馬,揚起的鞭子准准落下,一下馳出一丈。
元賜嫻迅速搭弓,手一揚弩箭破空,下一瞬,“嗤嗤”兩下入肉之聲重疊在了一起,一箭由細居後心入前心出,一箭由他前心入後心出。
前心那箭是她的,後心那箭呢?
細居從馬上轟然摔下。她詫異抬首,望見山道正前方,一人手持弓弩緩緩朝他走去,然後停在他跟前,張嘴說了句什麼。
是陸時卿。他也從回鶻趕回來了。
元賜嫻一下如鯁在喉,待回憶他的口形,才發現他說的是:“他受過的,你也受一次吧。”
一模一樣的後心位置,她不知道,他該有多恨,才會選擇背後傷人。
元賜嫻從山上撤下的時候,細居已經沒了氣息,被一行一樣在追捕他的南詔士兵拖走了屍體。陳沾雙眼血紅,揮著刀要卸屍泄憤,被手下幾個清醒點的同僚攔了下來。
算了吧。
沒用了,算了吧。
元賜嫻遠遠站在山道上,看見陳沾一個大男人坐在地上泣不成聲,一拳頭一拳頭往泥地里砸。
陸時卿僵在那裡,低頭瞧著他,面上不見一絲波瀾。
但元賜嫻知道,他越是平靜越是壓抑,越是面無表情,越是心起駭浪。他甚至根本沒發現她下山。
她停在原地,沒立即走近,半晌後,看見陳沾冷靜下來,緩緩起身,屈膝在了陸時卿面前,說:“陸侍郎,殿下有樣東西交給您。”他說罷從鎧甲里取出一封早已壓實的信,頷了首鄭重奉上。
陸時卿默了一會兒才伸手接過,聽他道:“殿下說,您離京前夜曾交給他一個匣子,匣子裡放了記載有先帝種種髒事的文書,包括一系列罪證。他起始沒明白您的意思,因為這個匣子是廢的,它裡頭的東西再確鑿也無用,滔天的證也治不了當今聖人的罪。可他後來想通了,您做了一場造反的戲,扶他上位,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這個手段能夠成就殿下,卻不能挽救大周。而那個看起來暫無用處的匣子,才是大周的命脈。”
“殿下說,他在與您的這場戲裡,扮演了一個尊父的孝子,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對先帝的認同。他得位不正,所以必須靠這份認同,這份父子情深服眾,而這一點,卻與您和他一直以來的理想背道而馳。”
“先帝駕崩了,但真相還未大白天下,如果殿下始終把這場戲演下去,大周的後世子孫永遠不會知道,這個國家到底為何積弱至此,永遠不會懂得真正的為君之道。他們只會記得,先帝時期,有個權臣造反,差點害得王朝改姓,所以,他們會繼續走上先帝走過的‘權術之路’。而同樣的,朝臣們也會繼續深陷黨爭。如此,哪怕大周僥倖熬過了殿下這一代,也很快會走到亡國的境地。”
“殿下說,您明白這一點,因此將匣子交給他,期許他終有一日能夠站穩腳跟,能夠不懼‘得位不正’的罵名,能夠有底氣做一個前無古人的帝王,後無來者的兒子,令先帝罪惡昭然若揭,喚醒麻木不仁的朝臣與天下人。這樣,大周才真正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