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頁
永樂帝是一代雄主,燒三個宮殿根本撼動不了他的決定,且有皇太孫支持,遂堅持北京為都城。
永樂二十年,永樂帝親征阿魯台,太子監國。
在太子監國期間,治國有道,群臣交口讚美,還破獲了三弟趙王朱高燧謀反案,永樂帝回京途中看到太子從趙王府搜到的繼位詔書,大呼“豈應有此!”。
已是階下囚的趙王不肯承認,說太子故意栽贓陷害他,然,證據確鑿,除了物證,還有人證,百口莫辯。
太子再次跪地乞求永樂帝原諒三弟,說“高燧必不與謀,此下所為耳”,和當年為漢王求情的理由一樣,說不是弟弟的錯,都是下面的人拐帶壞的。
畢竟是親生的,且趙王妃還是黔國公沐晟的女兒,永樂帝只處理了從犯,血洗官場,數千人人頭落地。
永樂帝放了趙王,命其閉門讀書,改過自新。
至此,漢王和趙王都徹底退出儲位之爭,加上太子多年監國,群臣已經臣服,太子儲君地位穩如泰山。
沒有競爭者了,東宮前所未有的得到了安寧。太子妃張氏卻越來越沉默,她對皇太孫說道:“以後……立場一定要和太子保持一致,他是你父親。”
朱瞻基想到三皇叔趙王的下場,心下一涼,“是,兒子記住了,不會和父親唱反調。”
不知不覺中,太子雖未登基,但已經提前控制了大明帝國。
永樂二十二年,永樂帝再次親征阿魯台,途中病重,只得踏上歸途。
七月十八日,大軍行至榆木川,夜空出現如碗大的流星,紅色,絢爛奪目,之後,風雨大作,如瓦片大的冰雹砸下來,馬匹折頸而死,沒有頭盔的戰士甚至被砸破腦袋。
永樂帝傳內閣大學士楊榮和金幼孜,“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
兩位大學士按照永樂帝的意思起草了傳位詔書。
彌留之時,桌上的船鐘到了整點,開始自行開船,甲板彈出兩個相依的小人,乘風破浪。
永樂帝只覺得身體越來越輕,船越來越大,船上的人活了起來,日思夜想的那個人立在船頭,恍若年輕時的模樣,朝著他微笑揮手。
“妙儀,你來接我了!”恍惚中,永樂帝登船,牽著那人的手,再也不分開了。
第287章 洪熙
永樂帝戎馬一生,青少年時作為藩王守護燕地,保家衛國;中年時起兵靖難,奪得皇位;之後對內勵精圖治,對外以戰為防守,在位二十一年,就有六次親征,最終,他死在征途,而非病床上,算是死得其所。
榆木川遠在蒙古,得知永樂帝死訊,太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迎接皇帝的龍輿為名,把皇太孫朱瞻基打發出去,還把一枚小印給了長子:
“此乃大行皇帝初授我者,今吾以授汝,但有事報來,即用此識。”
已經去世的皇帝叫大行皇帝,因為此時禮部還未給永樂帝選諡號,是在去世和確定諡號期間的臨時尊稱。
這是太子監國用的印章。
朱瞻基接過印章,太子又道:“北上兇險,除了要防範瓦剌人驚擾龍輿,也要防著漢王和趙王的殘餘勢力乘機作亂,故,你出城時,將兩萬八千幼軍帶上,一路保護。”
兩萬八千幼軍經歷了倭寇之戰後變得強悍起來,有了軍魂,從雜牌軍變成了正規軍,三年前跟著皇太孫來到北京,一直在紫禁城作為禁軍之一的府軍前衛巡邏大內,是一股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
朱瞻基有些猶豫,說道:“大行皇帝在北征中去世,帶走六十萬大軍,如今京城防守空虛,且趙王還在京城,尚未就藩,趙王府就有兩隊護衛,人數近兩萬人,萬一……父親,就留下幼軍守護宮廷吧,兒子不用帶那麼多護衛。”
此乃朱瞻基肺腑之言,如今的局勢,只要太子順利登基,無論皇室和國家都會平穩過度,免於動盪。
但是太子被親爹壓制太久了,永樂帝去世,皇室有兩個儲君等著繼承皇位!
趙王已經被太子暗地裡設計“收拾”過了,雖然趙王還沒有就藩,但是趙王是藩王,皇太孫是儲君,對於太子而言,誰的威脅更大?
當然是皇太孫了。
所以,太子忌憚皇太孫,在繼承皇位的關鍵時刻,趕緊把皇太孫和幼軍打發出京城。
太子心中如此想,嘴上卻說道:“孝字當先,迎接大行皇帝的龍輿要緊,孤已經下令,命寧陽侯和陽武侯先率三千騎兵回北京防護,還派了駙馬沐昕去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還有西寧侯宋琥(也是一個駙馬)協助魏國公守備南京,孤已經安排妥當,你莫要擔心,專心迎接大行皇帝。”
其實英國公張輔也在親征大軍里,論威望和武力,這幾個侯爵和駙馬如何比得過永樂朝最出眾的將星英國公?
但是太子就是不敢召英國公入京城,明顯是害怕英國公和漢王有舊,雖然英國公張輔已經把小女兒獻給太子當側妃來表示忠心了,但太子還是不敢相信英國公,寧可退而求其次召回寧陽侯和陽武侯。
這種的道道,皇太孫心如明鏡,見太子執意如此,想起太子妃的叮囑,莫要和父親唱反調,便不再提,領命而去。
現在的父親,已經不是過去的父親了。
永樂二十年,永樂帝親征阿魯台,太子監國。
在太子監國期間,治國有道,群臣交口讚美,還破獲了三弟趙王朱高燧謀反案,永樂帝回京途中看到太子從趙王府搜到的繼位詔書,大呼“豈應有此!”。
已是階下囚的趙王不肯承認,說太子故意栽贓陷害他,然,證據確鑿,除了物證,還有人證,百口莫辯。
太子再次跪地乞求永樂帝原諒三弟,說“高燧必不與謀,此下所為耳”,和當年為漢王求情的理由一樣,說不是弟弟的錯,都是下面的人拐帶壞的。
畢竟是親生的,且趙王妃還是黔國公沐晟的女兒,永樂帝只處理了從犯,血洗官場,數千人人頭落地。
永樂帝放了趙王,命其閉門讀書,改過自新。
至此,漢王和趙王都徹底退出儲位之爭,加上太子多年監國,群臣已經臣服,太子儲君地位穩如泰山。
沒有競爭者了,東宮前所未有的得到了安寧。太子妃張氏卻越來越沉默,她對皇太孫說道:“以後……立場一定要和太子保持一致,他是你父親。”
朱瞻基想到三皇叔趙王的下場,心下一涼,“是,兒子記住了,不會和父親唱反調。”
不知不覺中,太子雖未登基,但已經提前控制了大明帝國。
永樂二十二年,永樂帝再次親征阿魯台,途中病重,只得踏上歸途。
七月十八日,大軍行至榆木川,夜空出現如碗大的流星,紅色,絢爛奪目,之後,風雨大作,如瓦片大的冰雹砸下來,馬匹折頸而死,沒有頭盔的戰士甚至被砸破腦袋。
永樂帝傳內閣大學士楊榮和金幼孜,“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
兩位大學士按照永樂帝的意思起草了傳位詔書。
彌留之時,桌上的船鐘到了整點,開始自行開船,甲板彈出兩個相依的小人,乘風破浪。
永樂帝只覺得身體越來越輕,船越來越大,船上的人活了起來,日思夜想的那個人立在船頭,恍若年輕時的模樣,朝著他微笑揮手。
“妙儀,你來接我了!”恍惚中,永樂帝登船,牽著那人的手,再也不分開了。
第287章 洪熙
永樂帝戎馬一生,青少年時作為藩王守護燕地,保家衛國;中年時起兵靖難,奪得皇位;之後對內勵精圖治,對外以戰為防守,在位二十一年,就有六次親征,最終,他死在征途,而非病床上,算是死得其所。
榆木川遠在蒙古,得知永樂帝死訊,太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迎接皇帝的龍輿為名,把皇太孫朱瞻基打發出去,還把一枚小印給了長子:
“此乃大行皇帝初授我者,今吾以授汝,但有事報來,即用此識。”
已經去世的皇帝叫大行皇帝,因為此時禮部還未給永樂帝選諡號,是在去世和確定諡號期間的臨時尊稱。
這是太子監國用的印章。
朱瞻基接過印章,太子又道:“北上兇險,除了要防範瓦剌人驚擾龍輿,也要防著漢王和趙王的殘餘勢力乘機作亂,故,你出城時,將兩萬八千幼軍帶上,一路保護。”
兩萬八千幼軍經歷了倭寇之戰後變得強悍起來,有了軍魂,從雜牌軍變成了正規軍,三年前跟著皇太孫來到北京,一直在紫禁城作為禁軍之一的府軍前衛巡邏大內,是一股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
朱瞻基有些猶豫,說道:“大行皇帝在北征中去世,帶走六十萬大軍,如今京城防守空虛,且趙王還在京城,尚未就藩,趙王府就有兩隊護衛,人數近兩萬人,萬一……父親,就留下幼軍守護宮廷吧,兒子不用帶那麼多護衛。”
此乃朱瞻基肺腑之言,如今的局勢,只要太子順利登基,無論皇室和國家都會平穩過度,免於動盪。
但是太子被親爹壓制太久了,永樂帝去世,皇室有兩個儲君等著繼承皇位!
趙王已經被太子暗地裡設計“收拾”過了,雖然趙王還沒有就藩,但是趙王是藩王,皇太孫是儲君,對於太子而言,誰的威脅更大?
當然是皇太孫了。
所以,太子忌憚皇太孫,在繼承皇位的關鍵時刻,趕緊把皇太孫和幼軍打發出京城。
太子心中如此想,嘴上卻說道:“孝字當先,迎接大行皇帝的龍輿要緊,孤已經下令,命寧陽侯和陽武侯先率三千騎兵回北京防護,還派了駙馬沐昕去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還有西寧侯宋琥(也是一個駙馬)協助魏國公守備南京,孤已經安排妥當,你莫要擔心,專心迎接大行皇帝。”
其實英國公張輔也在親征大軍里,論威望和武力,這幾個侯爵和駙馬如何比得過永樂朝最出眾的將星英國公?
但是太子就是不敢召英國公入京城,明顯是害怕英國公和漢王有舊,雖然英國公張輔已經把小女兒獻給太子當側妃來表示忠心了,但太子還是不敢相信英國公,寧可退而求其次召回寧陽侯和陽武侯。
這種的道道,皇太孫心如明鏡,見太子執意如此,想起太子妃的叮囑,莫要和父親唱反調,便不再提,領命而去。
現在的父親,已經不是過去的父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