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太孫親自送走了岳父岳母,小心翼翼的說道:“兩位放心,我會好好照顧阿雷的。”

  怎麼放心,如何放心?你能替她懷還是能夠替她生?

  唉,女人什麼時候擺脫生育之苦?胡善圍心裡惱火,怎麼看女婿都不順眼,冷冷道:“皇太孫宮裡還有位孫側妃,以及三位侍妾,她們四個人都是我親手挑選出來的秀女,為皇室開枝散葉的。如今阿雷有孕,不能與皇太孫同房,皇太孫對這四人有何安排?東宮應該已經催促皇太孫了吧?”

  阿雷封皇太孫妃後,孫側妃和三個侍妾相繼抬進皇太孫宮,只是一直還沒侍寢。

  皇室講究多子多孫,但更看中嫡長。所以朱瞻基和阿雷成婚這兩年過著兩人世界,甜甜蜜蜜,如膠似漆,享受著愛情,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光。

  但是現在不同了,阿雷已經懷孕,按照皇室規矩,應該會要安排皇太孫宮的嬪妃侍寢。

  阿雷從不在胡善圍面前提這事,但是胡善圍能夠感受阿雷的壓力和焦慮。沒有任何一個女人會心甘情願和別人分享丈夫——除非她已經不愛他了,愛情本就是獨占,是排他的。

  胡善圍見過三代帝後的愛情和婚姻,她曉得愛情不是永恆的,慢慢的被時光、猜疑、利益、衝突等等消磨,到最後,愛情會轉化為政治聯盟和合作夥伴,甚至是敵人,同床異夢,到那個時候,愛情消磨殆盡,女人就不介意分享男人了。

  那個時候男人不再是愛人,而是精子庫和共享單車,掃碼就能用,東宮從開始就是這樣,太子和太子妃是一對政治夫妻。

  但是,阿雷現在還是熱戀時期的樣子。在這個時候分享朱瞻基,她會傷心的。

  面對丈母狼的質問,朱瞻基說道:“不瞞胡尚宮,太子妃略提過此事,但是我拒絕了,嫡庶有別,涉及大明千秋基業,尚未有嫡子,庶出不急於一時。太子妃也認同我的決定。”

  意思是在阿雷生出嫡子之前,皇太孫宮的四個花瓶依然是擺設,太子妃不會向阿雷施加壓力。

  不過,胡善圍並不滿意這個回答,她希望阿雷生女兒,說道:“我知道皇室的規矩,一個沒有子嗣的儲君是不能長遠的。不過,我也有我的規矩。皇太孫臨幸嬪妃之日,就是我帶走阿雷之時,這是我們當年同意這門婚事私下定的規矩。感情不在了,婚姻就不在,皇太孫不要忘記了。”

  朱瞻基還沉浸在愛情和即將當父親的狂喜中,“不會忘記,無論阿雷生下嫡子還是嫡女,我都只有她一個,那些話是用來應付太子妃的,我給了準話,太子妃便不會向阿雷施壓。”

  看著朱瞻基嘴巴都合不攏的笑容,胡善圍心中五味雜陳,現在有多幸福,將來一旦……就有多麼虐。

  唉,不想那麼多了,每個人只能活在當下,起碼現在他們是幸福的一對。

  胡善圍和沐春返回京城,無肉不歡的沐春都誠心齋戒了,老兩口日夜祈禱阿雷生女兒,五個多月後,傳來喜訊:阿雷生下一女,這是皇室頭一個重孫女。

  春圍夫妻高興得放了一整夜的煙花。

  寒冬臘月,太子和皇太孫攜家眷到北京,春圍夫妻第一次見到外孫女,永樂帝也第一次見到重孫女。

  永樂帝一見重孫女,就抱著不肯撒手,連說小嬰兒長得像她曾祖母。

  眾人很無語,實在難以從一團白胖得像個蠶寶寶一樣的小女嬰身上看見畫像里端莊肅目仁孝皇后的影子。

  但是皇上說像,誰敢說不字,紛紛附和說長得真像。

  就這樣,在一家團聚的和諧氣氛中到了永樂十九年,大明邁入新的時代,從此以北京為政治中心了。

  正式遷都完畢,到了胡善圍功成身退的時候,永樂帝信守承諾,大擺宴席,風風光光為胡尚宮餞行。

  這次胡善圍是必定要走的,因為皇太孫宮搬到了北京紫禁城,以她和阿雷的關係,是要避嫌的。

  胡善圍在籌備皇宮人手這三年,已經暗中埋下了幾枚“釘子”,原本她不打算這麼做,但是阿雷在宮裡,她必須為阿雷打算一二,留有後招。

  既然要退,表面就要退個痛快,不要拖泥帶水,告別宴之後,胡善圍和沐春次日就走了,說是攜手在外頭遊歷,不知去向。

  洪武十九年,正月,新年新氣象。為了慶祝大明遷都,永樂帝詣太廟奉五廟神主,皇太子朱高熾詣郊壇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孫朱瞻基詣社稷壇奉安神主,黔國公沐晟被召回京城述職,詣山川壇奉安山川諸神主。

  沐晟是趙王朱高燧的岳父,岳父得此待遇,趙王很是得意。

  永樂帝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大朝賀,正式宣布北京為新都。

  一切似乎很順利。

  然而,四月,宮中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遭遇火災,剛剛建成的宮殿毀於一旦!

  霎時,群臣上書,說這是天災示警,紛紛要求回南京。初春北京寒冷乾燥,風沙大,這些習慣南京江南氣候的官員適應不了北方,病倒一大片,紛紛得了思鄉病。

  太子也病了,也支持回遷南京。

  但是皇太孫認為北京就是大明都城,宮殿焚毀,重建便是,北京本來就是天乾物燥容易著火的天氣,遭遇火災並不罕見,並不是什麼天災示警。

  這是這對父子第一次出現意見分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