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於父親而言,我,漢王,趙王,都是威脅。

  臨行前,皇太孫抱著三歲的女兒親了親,叮囑阿雷,“你每日去太子妃那裡晨昏定省,不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有人若要試探你,不用理會,只管為大行皇帝舉哀便是,等我回來。”

  皇太孫和幼軍都要走了,阿雷如何不明白太子的意思?只嘆皇室之內無新事,後輩人重複著前輩的做的事情,哪怕當年對此多麼痛恨,等到自己成為上位者,便會不由自主的重複、甚至,變本加厲。

  阿雷預感到艱難的日子要來了,當皇太孫變成新的太子,當年東宮吃的苦頭、遇到的困難,估摸要全部走一遍了。

  兩人過了六年神仙眷侶般的日子,說好了共甘共苦,甜了六年,到了苦的時候了。

  阿雷如臨大敵,“我知道的,你不用擔心,我會穩住皇太孫宮。你在外頭要自己保重。”

  朱瞻基遂帶著幼軍連夜出城,往漠北方向而去。

  皇太孫一走,太子就開始預備登基了。

  八月十一,京城文武百官集體上書,勸太子朱高熾登基,其辭曰:

  “自昔帝王之垂統,皆傳嫡長以興邦(肯定太子無可挑剔的出身)……恭維大行皇帝文武聖神,高明廣大……誠以皇太子殿下嫡長仁明……受撫軍、監國之大權,攝尊祖配天之大祀(肯定太子監國時的優秀表現)……大行皇帝遺命殿下早登大寶(肯定太子合法繼承皇位)……”

  這份勸進書其實不是給太子看的,而是發在邸報里,給天下人看的,讓天下人都知道太子繼承皇位是出身獨一無二、治國有道、且合法繼承三大理由。

  按照規矩,第一次勸進肯定要以正在喪父的哀傷之中而拒絕的。

  太子當然想登基了,不過形式還是要走的。

  次日,文武百官開始第二次上書勸進,太子依然以哀傷的理由拒絕。

  八月十三,在京城的趙王朱高燧單獨上了勸進表,連同文武百官的第三張勸進書一起送入東宮。

  趙王單獨上書,實屬無奈。

  趙王被太子大哥收拾得一點脾氣都沒有了,他瘋了才會用給父親投毒、弒父的方法謀反,捏造繼位詔書的拙劣方法去謀反!

  他沒有做。

  可是,趙王的岳父大人是黔國公沐晟,鎮守西南多年。趙王這些年來,一直鎮守在北京,無論軍政都有根基,勢力強大。趙王當然有爭一爭的心思,但是弒父殺兄這種事情他不敢做,他有底線的。

  不過太子忌憚趙王啊,他被漢王弄得杯弓蛇影,根本不相信三弟。

  於是,太子趁著永樂帝第五次親征,他負責監國,大權在握的時候對趙王下手了,栽贓弒父謀反的罪名,將趙王在京城的軍政勢力連根拔起,連宮廷的耳目都一併除了。

  然後,故技重施,跪地乞求永樂帝放過趙王,“都是下面人的錯”。

  太子得名又得利,趙王從此對太子刮目相看,膽小窩囊、婦人之仁都是假象,大哥的隱忍謀略,他和漢王加起來都比不上。

  你大哥永遠是你大哥。我們兄弟兩個都玩不過大哥。

  現在親爹死了,唯一保護傘倒了,再一瞧,喲,連皇太孫和幼軍都被打發出京城去了漠北。

  連親兒子的防備,趙王頓時有種危機感,害怕太子登基後來個秋後算帳,找他這個三弟的麻煩,趕緊上書勸太子大哥登基,說“天位不可久虛,生民不可無主”,表示臣服,沒有二心。

  除了這個,趙王還捎信給山東樂安州的二哥漢王,要漢王趕緊上書勸太子繼位,爭一個從龍之功,將來兄弟兩個要在大哥手裡討生活了,要有眼色啊!

  趙王從小就將漢王視為榜樣,覺得二哥足智多謀,武藝高強,兵法卓絕,可是漢王收到信後,立刻

  焚毀,就像沒收到似的,只是一味在王府舉哀,根本沒有寫勸進表。

  經歷了喪子之痛,漢王依然是驕傲的性格,心想老子跪天跪地跪父母,才不會跪大哥,老子就不肯上書,有本事你登基之後給老子按上一個謀反殺了我啊!

  殺了倒乾淨,讓世人看清你虛偽!

  由於漢王不肯上書,太子有些尷尬,他一直等二弟的反應,等兩個弟弟都上書了,他就答應登基。

  現在怎麼辦?尷尬了。

  太子沒得辦法,只得三請三辭,說“夫國有大戚,四海生民如喪考妣,況於父子情當何如?予惟亮汝之忠,汝尚體予之哀懇,所請不允。”

  八月十四日,大臣,京城名士老人等繼續勸進,說“夫為天下國家者,其孝在於安宗社、固基業以為重。忽其重計,聖賢之孝,殆不如此。”

  說你把社稷江山治理好,這就是最大的孝了,趕緊登基吧!

  都第四次了,不能再推了。

  八月十五,正值中秋節,太子朱高熾登基,大赦天下。宣布父親永樂帝的諡號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與妻子仁孝皇后合葬長陵(後來明世宗,也就是喜歡修仙嗑藥的嘉靖皇帝時改廟號為成祖,後人把永樂帝統稱明成祖,但由於本書寫不到嘉靖年間,所以只稱太宗皇帝)。

  同時,也頒布了明年的年號——洪熙,從明年正月初一開始啟用新年號,目前還是永樂二十一年,所以朱高熾成為洪熙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