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據永璜所說,三阿哥這陣子待他這個長兄也少了恭敬,更是時時和高家來往。
高家是個懂事的,不會這麼光明正大,耐不住三阿哥被慧貴妃和純妃這麼已攛掇,心氣一旦起來了就再也下不去。如今喚後宮嬪妃也不如以往恭敬了,只有皇后,慧貴妃和純妃才配得上額娘兩字,餘下也只有妃位以上才配得上叫聲娘娘,以下便是直接某嬪某貴人。
到了年底,皇上總算是下了明旨,封永璜為定郡王,大婚過後便出宮開府。
家宴上,三阿哥喜氣洋洋地拉著六阿哥給皇后請安,許是醉了酒,竟口不擇言說出了讓皇后視六阿哥為親子一般的話。
時舒當時就察覺到上頭的帝後二人心情不虞,純妃總算沒有昏了頭,忙替兒子找補,但這也無濟於事。
永璜的事情已有了結果,皇上很快也不會再姑息三阿哥的得意,不久後便下令,將三阿哥出繼給和碩履親王為嗣子。
得知消息,一向身子不錯的純妃悲痛欲絕,病倒在床榻上。
從前有多囂張得意,如今回想起來,她只覺陣陣後怕,枉她自以為聰明人,卻不料一朝被權勢迷了心竅,竟然如此不知收斂。
事已至此,純妃再沒臉見三阿哥,更沒有臉出去再見人,受人嘲笑。
慧貴妃找了個由頭,就勢把尚且年幼的六阿哥抱回鍾粹宮。
只是還沒等永璜大婚,皇后支撐不住,一病不起。
對此,時舒是鬆了一口氣的。
歷史上乾隆帝在皇后去世後,對待前朝一改往日的作風,手段逐漸嚴苛,永璜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皇帝在皇后靈前訓斥,一蹶不振。
若是於皇后崩逝之前大婚,之後便要開始辦差,若是碰上皇上心情不虞,難免要出錯。
再等一等也無妨,反正日後還有的等。
皇后似乎是自知已到大限,近來屢次讓二格格和大格格一同出入,也召見了永璜未來的福晉說話。
皇后眼瞧著不成了,餘下嬪妃關切之餘,不免就把心思放在了繼後的人選上。
三阿哥出繼,純妃眼瞧著失了聖心,剩下就是慧貴妃,嫻妃,嘉妃和時舒。
宮裡人心浮動,嫻妃是頭一個站出來的,她性子這些年逐漸冷硬,又恪守宮規,是走了太后的路子,被舉薦到皇上身邊管了一部分宮務。
她一貫沉默,這一回倒有些一鳴驚人的意思了,沉寂許久,幾乎被人遺忘的翊坤宮門口,忽然變得熱鬧起來。
這在時舒的意料之中,永璜娶了富察氏的格格,身邊多了一大助力,這是皇上的一道保險,以防自己出了意外,朝堂無人主持大局,要說他真的把永璜視為儲君,也不至於。
有了這一道保險,那麼相對應的,時舒至少現在沒辦法安安穩穩地坐上後位。
至於皇上期盼嫡子,也許曾經是有的,可經歷過兩個嫡子先後夭折,這渴望恐怕也那麼強烈了。
果不其然,皇上的旨意下來,是時舒和嘉妃,嫻妃共同料理宮務。
至于慧貴妃,則被打發去和太后一起照看六阿哥了。
時舒照例解讀了一下,慧貴妃的阿瑪高斌是個不可多得的治水人來,眼下又快到六月里,皇上不想節外生枝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皇上大約還對慧貴妃有些情分,雖然一直都沒去看她,但還給她找了處清淨的地方,許是盼著她能在一心禮佛的太后那兒靜靜心?
皇后終究沒能熬過乾隆十一年,而正如時舒所預料到的,皇上的性子在皇后薨逝之後漸漸發生了變化,只是這變化過於絲滑,讓時舒想到他是不是故意為之。
先帝爺在世之時,對待朝臣一向都嚴苛至極,到了今上登基,用的是懷柔的法子,頓時讓習慣了先帝威勢的大臣們輕鬆不少,收攏了許多人心。
但一下子放鬆了的弊端自然也有,就是漸漸有些人又開始借著皇上的好脾氣,為自己牟利,中飽私囊。
皇上忍了這麼些年,如今總算有了個由頭展現自己的雷霆手段,還能藉此得個與皇后鶼鰈情深的名頭。
第五十一章
這一日, 已經是令嬪的魏氏求上門來的時候,時舒沒有直言拒絕。
皇上這些日子以來,已經因為皇后喪儀欠妥責罰了不少前朝大臣, 因此事受到責罰的大臣幾乎比這十年來加起來的人都多。
魏氏的阿瑪在內務府辦事, 因著一個小紕漏被報了上去,得了個杖責八十和降二級留任的處置。
魏氏如此惶恐, 想必一是為了阿瑪,二則是擔憂自己。
但時舒估摸著, 皇上手段嚴苛只是對外, 對於嬪妃, 只要不是逾越太過, 都不會從嚴處置。
只是潛邸中看明白這些的人太少, 慧貴妃素來得寵,從無所覺;純妃小心多年, 一次逾越便撞上了皇上的底線。
令嬪也未必敢向皇上求情, 只是想從她這裡打聽些消息,擔憂皇上真的因為她阿瑪辦事不力, 就以為她也對大行皇后不敬。
而時舒之所以應下, 也是知道皇上不會遷怒魏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高家是個懂事的,不會這麼光明正大,耐不住三阿哥被慧貴妃和純妃這麼已攛掇,心氣一旦起來了就再也下不去。如今喚後宮嬪妃也不如以往恭敬了,只有皇后,慧貴妃和純妃才配得上額娘兩字,餘下也只有妃位以上才配得上叫聲娘娘,以下便是直接某嬪某貴人。
到了年底,皇上總算是下了明旨,封永璜為定郡王,大婚過後便出宮開府。
家宴上,三阿哥喜氣洋洋地拉著六阿哥給皇后請安,許是醉了酒,竟口不擇言說出了讓皇后視六阿哥為親子一般的話。
時舒當時就察覺到上頭的帝後二人心情不虞,純妃總算沒有昏了頭,忙替兒子找補,但這也無濟於事。
永璜的事情已有了結果,皇上很快也不會再姑息三阿哥的得意,不久後便下令,將三阿哥出繼給和碩履親王為嗣子。
得知消息,一向身子不錯的純妃悲痛欲絕,病倒在床榻上。
從前有多囂張得意,如今回想起來,她只覺陣陣後怕,枉她自以為聰明人,卻不料一朝被權勢迷了心竅,竟然如此不知收斂。
事已至此,純妃再沒臉見三阿哥,更沒有臉出去再見人,受人嘲笑。
慧貴妃找了個由頭,就勢把尚且年幼的六阿哥抱回鍾粹宮。
只是還沒等永璜大婚,皇后支撐不住,一病不起。
對此,時舒是鬆了一口氣的。
歷史上乾隆帝在皇后去世後,對待前朝一改往日的作風,手段逐漸嚴苛,永璜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皇帝在皇后靈前訓斥,一蹶不振。
若是於皇后崩逝之前大婚,之後便要開始辦差,若是碰上皇上心情不虞,難免要出錯。
再等一等也無妨,反正日後還有的等。
皇后似乎是自知已到大限,近來屢次讓二格格和大格格一同出入,也召見了永璜未來的福晉說話。
皇后眼瞧著不成了,餘下嬪妃關切之餘,不免就把心思放在了繼後的人選上。
三阿哥出繼,純妃眼瞧著失了聖心,剩下就是慧貴妃,嫻妃,嘉妃和時舒。
宮裡人心浮動,嫻妃是頭一個站出來的,她性子這些年逐漸冷硬,又恪守宮規,是走了太后的路子,被舉薦到皇上身邊管了一部分宮務。
她一貫沉默,這一回倒有些一鳴驚人的意思了,沉寂許久,幾乎被人遺忘的翊坤宮門口,忽然變得熱鬧起來。
這在時舒的意料之中,永璜娶了富察氏的格格,身邊多了一大助力,這是皇上的一道保險,以防自己出了意外,朝堂無人主持大局,要說他真的把永璜視為儲君,也不至於。
有了這一道保險,那麼相對應的,時舒至少現在沒辦法安安穩穩地坐上後位。
至於皇上期盼嫡子,也許曾經是有的,可經歷過兩個嫡子先後夭折,這渴望恐怕也那麼強烈了。
果不其然,皇上的旨意下來,是時舒和嘉妃,嫻妃共同料理宮務。
至于慧貴妃,則被打發去和太后一起照看六阿哥了。
時舒照例解讀了一下,慧貴妃的阿瑪高斌是個不可多得的治水人來,眼下又快到六月里,皇上不想節外生枝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皇上大約還對慧貴妃有些情分,雖然一直都沒去看她,但還給她找了處清淨的地方,許是盼著她能在一心禮佛的太后那兒靜靜心?
皇后終究沒能熬過乾隆十一年,而正如時舒所預料到的,皇上的性子在皇后薨逝之後漸漸發生了變化,只是這變化過於絲滑,讓時舒想到他是不是故意為之。
先帝爺在世之時,對待朝臣一向都嚴苛至極,到了今上登基,用的是懷柔的法子,頓時讓習慣了先帝威勢的大臣們輕鬆不少,收攏了許多人心。
但一下子放鬆了的弊端自然也有,就是漸漸有些人又開始借著皇上的好脾氣,為自己牟利,中飽私囊。
皇上忍了這麼些年,如今總算有了個由頭展現自己的雷霆手段,還能藉此得個與皇后鶼鰈情深的名頭。
第五十一章
這一日, 已經是令嬪的魏氏求上門來的時候,時舒沒有直言拒絕。
皇上這些日子以來,已經因為皇后喪儀欠妥責罰了不少前朝大臣, 因此事受到責罰的大臣幾乎比這十年來加起來的人都多。
魏氏的阿瑪在內務府辦事, 因著一個小紕漏被報了上去,得了個杖責八十和降二級留任的處置。
魏氏如此惶恐, 想必一是為了阿瑪,二則是擔憂自己。
但時舒估摸著, 皇上手段嚴苛只是對外, 對於嬪妃, 只要不是逾越太過, 都不會從嚴處置。
只是潛邸中看明白這些的人太少, 慧貴妃素來得寵,從無所覺;純妃小心多年, 一次逾越便撞上了皇上的底線。
令嬪也未必敢向皇上求情, 只是想從她這裡打聽些消息,擔憂皇上真的因為她阿瑪辦事不力, 就以為她也對大行皇后不敬。
而時舒之所以應下, 也是知道皇上不會遷怒魏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