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原本以為是高澄中計,真的領軍來襲,並在當夜於大營設伏,到了午後,果然營外聲勢大作,陳霸先及其麾下將士無不打起精神,等著齊軍入瓮。

  卻不曾想光聽見聲響,卻看不到動靜,北齊騎卒們在營外喧囂,敲鑼打鼓,卻始終保持了距離,不肯衝進陳軍大營。

  「齊人莫非看破了我等伏兵?」

  大將侯安都疑惑道。

  陳霸先眉頭緊鎖,他擔心的不是齊軍看破了今夜設伏,而是他們壓根就沒想襲營。

  果然,這樣的吵鬧在五部齊軍的輪番上陣下,一直持續到了天明。

  一整夜都精神高度緊繃的陳軍將士叫苦不迭,他們也曾出營驅逐這些齊軍,但兩條腿跑不過四條腿,只要陳軍將士回營,齊軍便會捲土重來。

  又不能只派遣小股軍士值夜,讓其餘將士休憩,若齊軍真的來攻,單憑少量軍士又如何抵擋得住。

  陳霸先只得將麾下將士分成數部,輪流值夜。

  當天陳軍只走了三十餘里,便紮營休息,將士們實在疲憊得很。

  夜裡,北齊騎軍又來營外騷擾,陳霸先提前在營外布下伏兵,但還是沒有逮住他們,當設伏軍士回營後,齊軍又帶了鑼鼓給陳軍將士提精神。

  陳軍將士不堪其擾,士卒向將領訴苦,將領求陳霸先改弦易轍,就這樣下去,別說奔襲三路齊軍,再不調轉方向,還不知道能不能回到番禺城。

  對面齊軍如此滑不溜秋,而他麾下缺少騎兵,陳霸先實在拿這些來去如風的北方騎卒沒有辦法,在得到高要方向送來的情報,得知高澄領數千騎兵退往高涼後,陳霸先終於放棄了誘敵的想法,揮師向東南,欲退回番禺。

  韋孝寬沿途小心跟隨,不斷騷擾陳軍將士,當然,這對北齊騎卒也是考驗,但作為這場騷擾戰的發起方,無論如何要好過陳軍的精神狀況。

  二月二十八,陳軍在經歷了噩夢般的長途行軍後,終於返回番禺,陳霸先於是一心增加番禺守備,試圖支撐到入夏,以炎熱的氣候,逼迫齊軍退兵。

  畢竟齊軍之中,多是北人,不耐酷暑。

  三月初二,高季式與吳明徹先後抵達高要城,而高澄在得知陳霸先轉道廣州的情報後,也與同他匯合的斛律光趕赴高要。

  三月初六,除去由閩地南下的段韶所部以外,南征的各路齊軍,包括此前襲擾陳霸先的韋孝寬等五路騎卒,盡皆在高要城中會師。

  高澄身邊聚集有戰兵十八萬,其中三萬騎卒以及高季式部五萬戰兵、斛律光部五萬戰兵、吳明徹部五萬,外加冼英麾下四萬蕃兵,共計步騎二十二萬。

  而原本追隨各路人馬南下的州郡兵,也都被分派在各地,駐防占領區。

  翌日,高澄親領二十二萬將士東出高要,趨向番禺。

  三月十四,高澄與段韶所部五萬人在番禺城下會師,南陳國都番禺城被重重圍困,除去蕃兵以外,番禺城外二十三萬步騎也幾乎是北齊大半的戰兵數量。

  高澄集結了如此多的部隊,自然是要強攻番禺,此時已經顧不得戰兵、州郡兵的區別,三月已經過去,也沒有時間再讓他壘土山、挖地道。

  第四百六十九章 交戰

  番禺城頭黑煙滾滾,段韶、斛律光、高季式、吳明徹四人親臨前線督戰,他們各自負責一面城牆,高澄已經不再理會圍三闕一,而是盡起大軍,四面圍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謂圍三闕一,不過是給敵軍留條後路,但如今嶺南各地幾乎都淪陷了,南陳只剩了番禺一城,陳霸先又能退去哪裡。

  陳霸先下定決心堅守城池,將退敵交給天時,就是篤定北方將士耐不住嶺南夏季的高溫,必會疾疫流行。

  高澄索性讓麾下四員大將彼此競爭,看誰先破城。

  且不提吳明徹,自打高氏建義以來,段韶、斛律光、高季式三人便一直在暗地裡較勁。

  尤其是高澄掌權以後,誰都知道這三人作為小高王最初始的五文三武班底,他日軍中第一人,必出自三人之一,連老一輩將領們都得避一避他們的鋒芒。

  高澄麾下,曾任方面之帥的,除三人以外,也只有一個慕容紹宗。

  三人之間一直存在了競爭關係,但從未有像此番圍攻番禺一般,能讓他們公平較量的機會。

  所謂親疏有別,段韶、斛律光、高季式的地位,吳明徹望塵莫及。

  作為新近歸附之人,他本不想摻和這場競爭。

  搶了這個風頭,說不定還得遭了三人忌恨,高澄與段韶等人自小相交,當然知道三人不是心胸狹隘之人,但吳明徹又不清楚。

  還是高澄為他去的顧慮,同時勉勵,不管是誰的麾下先登破城,即為此戰首功,封王者加食邑,未王者賜王爵。

  有了王爵相誘,吳明徹哪還管什麼同僚關係,自然是如段韶三人一般,親臨前線督戰,日夜不休。

  好在番禺說是南陳國都,但並非堅城,畢竟南陳也才立國不久,番禺本就是州城的規模,還是嶺南的州城,在看慣了晉陽、洛陽等雄城的北方將士眼中,並非不可逾越的存在。

  而高澄在四面圍攻番禺的同時,也在做蓄水淹城的準備。

  過去他很少考慮以水攻城,相交於挖地道、壘土山,水攻的破壞性太大,受災的絕不只是城中百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