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頁
但如今沒有時間再去堆壘土山、挖掘地道與番禺守軍周旋,隨著入夏的日期一天天臨近,高澄也顧不得許多。
連續數日的強攻,讓北齊將士死傷慘重,每天運送傷兵與屍首北返的車輛絡繹不絕,有見於此,高澄只得命令段韶等四人暫停攻城,轉而做水攻的準備。
此時正值西江,也就是珠江的豐水期,眼見高澄採取水攻的意圖越發明顯,而番禺城牆並不堅固,陳霸先心急如焚。
他有心派遣將士出城破壞,但齊軍看守森嚴,又有騎卒在城外游戈,根本沒有機會靠近水壩。
由於高澄派遣大量哨騎監視番禺四門,晝夜輪班,陳霸先連出城夜襲的機會都找不到。
眼睜睜看著水位高漲,心知繼續困守番禺,只會餵了魚鱉,陳霸先決心奮力一搏。
昭德九年,三月二十八,陳霸先領軍出城布陣,欲與齊軍決戰。
高澄對此更是求之不得,他麾下精兵強將環伺,二十餘萬步騎又怎會懼了陳霸先不足十萬人。
但指揮二十多萬大軍的決戰,就連高澄也是頭一遭,當初西潼關大戰,是由高歡操盤,高澄充當的更多是軍師的角色。
高澄以高季式部為先鋒,吳明徹部為後備,由斛律光統御三萬騎卒,居於兩翼。
為了穩妥起見,由段韶輔佐自己,居於中軍,而中軍便是由段韶所部與斛律光麾下步卒構成。
此戰高澄並未將冼英麾下蕃兵納入戰鬥序列,而是命其留在大營,看守輜重。
當然,以高澄的多疑性格,在大營外必然是布有暗哨,監視冼英麾下蕃兵的動向。
吳明徹麾下四萬餘將士的後備軍就是為了預防蕃兵生變,高澄並不認為與陳霸先的這場決戰需要動用預備軍。
他的信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一場場戰鬥積累。
只不過,說是段韶輔佐高澄,但小高王其實已經將這場決戰的指揮權交給了他。
高澄有自知之明,單論智謀,頭腦靈活,段韶不一定勝過自己,但行軍布陣,決戰兩陣之間,自己必然不如段韶。
小高王當初就囫圇吞棗的跟著慕容紹宗學過一段時間兵法,哪比得上段韶鑽研兵書。
高澄從未真正指揮過大兵團決戰,而段韶也是新媳婦上轎,頭一遭,心中的緊張不言而喻。
段韶清楚,經過高澄多年耕耘,以北齊政權的群眾基礎,哪怕這一戰大敗,也不會動搖統治根基,甚至出不了太大的亂子,陳霸先吃不下那麼多俘虜。
但他也明白,真要是敗了,自己絕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雪恥。
儘量緩平了氣息,象徵性的請示過高澄之後,段韶接連發號施令。
高台上令旗招展,鼓聲雷動。
高季式統御前軍在兩翼騎兵的掩護下,向陳霸先軍陣踏步而進。
最先決出勝負的是兩方騎兵較量,在北齊成建制的三萬騎卒面前,南陳的少量騎兵被碾為齏粉。
陳霸先當然清楚北齊騎卒的衝擊力,他敢於出城決戰,必然是做好了準備,即效仿古人,以車陣防禦。
斛律光率領騎卒奔馳,繞了陳霸先軍陣一圈,但始終沒有找到突破口,只得為高季式放開道路,隔遠了以弓矢殺敵。
一切的恐懼來源於火力不足,而在高澄看來,弓矢這等遠程攻擊手段,便是他眼中的火力。
高澄對遠程攻擊的重視無需贅述,他還是世子的時候,麾下才三萬京畿兵,就曾有過萬箭齊發的想法。
故而一朝大權在握,除了專門的弓兵部隊以外,北齊騎卒都配有馬弓。
齊射不需要準頭,大傢伙朝著一個方向挽弓便是。
在斛律光的命令下,三萬騎卒紛紛收了馬刀,或是棄了騎槍,取下挎在肩上的馬弓,箭鋒直指陳軍軍陣,隨著斛律光一聲令下,漫天箭雨蔽空,如雨點一般落在陳軍陣中,哪怕有大盾保護,還是有不少陳軍將士中箭倒地。
第四百七十章 州郡兵
這是一場出乎高澄預料的惡戰。
也不怪他戰前輕視南方將士,無論是淮南戰場,還是江漢戰場,南梁軍隊拙劣的表現,都使得高澄對他們留下了刻板印象。
毫無疑問,陳霸先在討滅李賁,平定廣州亂軍的過程中,確實練就了一支精兵,其戰鬥力絲毫不遜於胡漢雜糅的北齊步卒。
高季式部作為前軍,率先與陳軍短兵相接。
陳軍三面結車陣護衛,只余前方的缺口,長槍手們嚴陣以待,使得北齊騎軍難有勇武之地,只能化作弓騎兵與陣中陳軍弓手對射。
失去了騎兵優勢的北齊將士再也不能如過往與梁軍作戰時,摧枯拉朽的摧毀敵軍。
他們陷入了從未有過的苦戰,縱使有高季式親自領軍陷陣,卻被頑強的陳軍所阻擾。
將捅進一名陳軍士卒胸膛的馬槊抽出,高季式罵道:
「直娘賊!這群南人居然也悍不畏死!」
對南方將士的輕視與偏見並不只是崔澈一人,而是整個北齊軍隊內部的共識,任誰跟南梁打了這麼多年的順風仗,也都會陷入思維陷阱。
高澄此番排兵布陣,將吳明徹部作為後備,也是不放心其麾下所謂前梁精銳的戰鬥力,擔心他們給自己添亂,拖後腿。
好在這些年北齊將士雖然都在打順風仗,但在高澄一直以來強調的體能訓練下,也不缺韌性。
連續數日的強攻,讓北齊將士死傷慘重,每天運送傷兵與屍首北返的車輛絡繹不絕,有見於此,高澄只得命令段韶等四人暫停攻城,轉而做水攻的準備。
此時正值西江,也就是珠江的豐水期,眼見高澄採取水攻的意圖越發明顯,而番禺城牆並不堅固,陳霸先心急如焚。
他有心派遣將士出城破壞,但齊軍看守森嚴,又有騎卒在城外游戈,根本沒有機會靠近水壩。
由於高澄派遣大量哨騎監視番禺四門,晝夜輪班,陳霸先連出城夜襲的機會都找不到。
眼睜睜看著水位高漲,心知繼續困守番禺,只會餵了魚鱉,陳霸先決心奮力一搏。
昭德九年,三月二十八,陳霸先領軍出城布陣,欲與齊軍決戰。
高澄對此更是求之不得,他麾下精兵強將環伺,二十餘萬步騎又怎會懼了陳霸先不足十萬人。
但指揮二十多萬大軍的決戰,就連高澄也是頭一遭,當初西潼關大戰,是由高歡操盤,高澄充當的更多是軍師的角色。
高澄以高季式部為先鋒,吳明徹部為後備,由斛律光統御三萬騎卒,居於兩翼。
為了穩妥起見,由段韶輔佐自己,居於中軍,而中軍便是由段韶所部與斛律光麾下步卒構成。
此戰高澄並未將冼英麾下蕃兵納入戰鬥序列,而是命其留在大營,看守輜重。
當然,以高澄的多疑性格,在大營外必然是布有暗哨,監視冼英麾下蕃兵的動向。
吳明徹麾下四萬餘將士的後備軍就是為了預防蕃兵生變,高澄並不認為與陳霸先的這場決戰需要動用預備軍。
他的信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一場場戰鬥積累。
只不過,說是段韶輔佐高澄,但小高王其實已經將這場決戰的指揮權交給了他。
高澄有自知之明,單論智謀,頭腦靈活,段韶不一定勝過自己,但行軍布陣,決戰兩陣之間,自己必然不如段韶。
小高王當初就囫圇吞棗的跟著慕容紹宗學過一段時間兵法,哪比得上段韶鑽研兵書。
高澄從未真正指揮過大兵團決戰,而段韶也是新媳婦上轎,頭一遭,心中的緊張不言而喻。
段韶清楚,經過高澄多年耕耘,以北齊政權的群眾基礎,哪怕這一戰大敗,也不會動搖統治根基,甚至出不了太大的亂子,陳霸先吃不下那麼多俘虜。
但他也明白,真要是敗了,自己絕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雪恥。
儘量緩平了氣息,象徵性的請示過高澄之後,段韶接連發號施令。
高台上令旗招展,鼓聲雷動。
高季式統御前軍在兩翼騎兵的掩護下,向陳霸先軍陣踏步而進。
最先決出勝負的是兩方騎兵較量,在北齊成建制的三萬騎卒面前,南陳的少量騎兵被碾為齏粉。
陳霸先當然清楚北齊騎卒的衝擊力,他敢於出城決戰,必然是做好了準備,即效仿古人,以車陣防禦。
斛律光率領騎卒奔馳,繞了陳霸先軍陣一圈,但始終沒有找到突破口,只得為高季式放開道路,隔遠了以弓矢殺敵。
一切的恐懼來源於火力不足,而在高澄看來,弓矢這等遠程攻擊手段,便是他眼中的火力。
高澄對遠程攻擊的重視無需贅述,他還是世子的時候,麾下才三萬京畿兵,就曾有過萬箭齊發的想法。
故而一朝大權在握,除了專門的弓兵部隊以外,北齊騎卒都配有馬弓。
齊射不需要準頭,大傢伙朝著一個方向挽弓便是。
在斛律光的命令下,三萬騎卒紛紛收了馬刀,或是棄了騎槍,取下挎在肩上的馬弓,箭鋒直指陳軍軍陣,隨著斛律光一聲令下,漫天箭雨蔽空,如雨點一般落在陳軍陣中,哪怕有大盾保護,還是有不少陳軍將士中箭倒地。
第四百七十章 州郡兵
這是一場出乎高澄預料的惡戰。
也不怪他戰前輕視南方將士,無論是淮南戰場,還是江漢戰場,南梁軍隊拙劣的表現,都使得高澄對他們留下了刻板印象。
毫無疑問,陳霸先在討滅李賁,平定廣州亂軍的過程中,確實練就了一支精兵,其戰鬥力絲毫不遜於胡漢雜糅的北齊步卒。
高季式部作為前軍,率先與陳軍短兵相接。
陳軍三面結車陣護衛,只余前方的缺口,長槍手們嚴陣以待,使得北齊騎軍難有勇武之地,只能化作弓騎兵與陣中陳軍弓手對射。
失去了騎兵優勢的北齊將士再也不能如過往與梁軍作戰時,摧枯拉朽的摧毀敵軍。
他們陷入了從未有過的苦戰,縱使有高季式親自領軍陷陣,卻被頑強的陳軍所阻擾。
將捅進一名陳軍士卒胸膛的馬槊抽出,高季式罵道:
「直娘賊!這群南人居然也悍不畏死!」
對南方將士的輕視與偏見並不只是崔澈一人,而是整個北齊軍隊內部的共識,任誰跟南梁打了這麼多年的順風仗,也都會陷入思維陷阱。
高澄此番排兵布陣,將吳明徹部作為後備,也是不放心其麾下所謂前梁精銳的戰鬥力,擔心他們給自己添亂,拖後腿。
好在這些年北齊將士雖然都在打順風仗,但在高澄一直以來強調的體能訓練下,也不缺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