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宇文護秘不發喪,直到率領大軍返回成都,才將喪事公布,元寶炬之子,西魏政權名義上的天子拓跋廓封宇文覺為太師、大冢宰、襲封安定公;

  不久又改封周公。

  宇文護之所以為堂弟選擇周公的封號,自然是其叔父宇文泰依託周禮改制,原本蜀公也是備選之一,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周公。

  成都城裡的權力交接暫且不提,嶺南的戰事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

  段韶、高季式、吳明徹三路大軍稍作休整後,便立刻南下,欲與高澄匯合。

  而陳霸先早已經先三人一步,回師廣州州治番禺城,要與高澄當先決戰。

  只是高澄見陳霸先放開道路,回援番禺,卻也不再逼近,轉而止步陳霸先的老巢,前西江都護府所在地高要郡(廣東肇慶),在此等待段韶、高季式、吳明徹三路大軍,以及斛律光麾下將士往高要城匯聚。

  在確認西魏退兵以後,斛律光終於能夠支援前線,而其餘三路大軍也在前來的路途中,高澄穩坐釣魚台,不急不躁。

  事實上,他也沒法急躁。

  此番進逼番禺,就是為了將陳霸先逼回來,放段韶、高季式、吳明徹三人南下。

  而不是真要獨自與陳霸先戰一場。

  陳霸先麾下尚有近十萬人,而高澄在高要城中,手握七萬步騎,從數量上來說,未嘗不能一戰。

  但這七萬步騎之中,只有三萬騎卒是高澄的老部下,而另外四萬蕃兵歸屬於冼夫人麾下,新近歸附之軍,人心未定,高澄並不敢全然相信。

  一旦蕃兵在戰場上倒戈相向,豈不是爾朱兆在韓陵之戰的再演。

  高澄給段韶三人傳令,小心行軍,勿中埋伏,反而是催促斛律光日夜兼程,由後方趕赴高要郡。

  陳霸先在番禺稍作休整,即向西進逼高要,本打算圍點打援,利用段韶等人急切救援的心理,逐一擊潰三路大軍,但高澄卻偏偏不上當。

  小高王在高要城中有恃無恐的原因也很簡單,他麾下有三萬精騎,而陳霸先並沒有大規模的騎兵部隊,高澄來去自如,根本就阻攔不住。

  陳霸先到如今終於知道梁軍為何在與北齊陸戰時,屢屢受挫的原因,實在是機動能力相差懸殊。

  有心效仿斛律光圍攻漢中一戰,修築工事困死高澄,但段韶等人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時間上根本就來不及。

  陳霸先也因此陷入困境。

  第四百六十八章 襲擾

  高澄用兵少有奇謀,他一慣喜歡以勢欺人,而其父高歡創下的豐厚家業也給了高澄這份本錢。

  高要城外,陳霸先面對如今的局勢,可謂是焦頭爛額,他想要保住這份得來不易的基業,只有兩個選擇。

  其一是圍攻高要城,在北齊四路援軍抵達前,攻破城池,而關鍵是不能走脫了高澄。

  但高澄麾下三萬騎也不是等閒,陳霸先也沒把握能將他留下。

  其二便是調轉方向,逐一解決高季式、吳明徹、段韶三路大軍。

  可番禺城中信使來報,這三路人馬沿途攻城略地,似乎並不急於救援高要。

  況且陳霸先手下多是步卒,若是疲於趕路,隨時有被高澄領騎卒襲擊的危險。

  思來想去,又卜了一卦,陳霸先終於與心腹定計,決定引高澄來攻,死中求活。

  昭德九年(556年)二月十七,陳霸先撤圍高要城,率軍向北而行,一路急行軍,似要截擊高季式。

  「你是說陳軍一日行軍百里?」

  高澄以為自己聽錯了,滿懷疑惑地向斛律羌舉求證。

  斛律羌舉點頭道:

  「據哨騎回報,陳軍日行百里方才下寨。」

  高澄聞言,摸著頷下短須沉吟不語。

  他不知道是誰給了陳霸先勇氣,在自己三萬精騎的眼皮子底下急行軍。

  高澄重視宇文泰,卻也不會小覷陳霸先,以陳霸先之智,哪怕再是急切,也不會有這般舉動,況且高季式又不是在圍攻番禺城。

  將自己放置在陳霸先的角度,高澄這才弄清了他的意圖。

  毫無疑問,以步卒為主的陳霸先並沒有連續奔襲三路齊軍的機動力,這一戰的關鍵在於自己,陳霸先此舉也不過是引蛇出洞。

  想通了這一切,高澄隨即變更戰術,自己領五千騎後撤,與斛律光匯合,保證安全。

  又將剩餘兩萬五千騎分為五部,分別由斛律羌舉、韋孝寬、斛律羨、獨孤永業、劉豐五人統率,採用疲敵之策,沿途騷擾陳兵,每當陳兵入夜休息時,輪番逼近其營寨,亂其陣腳,卻不與之戰,讓陳軍在經過白天的長途跋涉後,還得在夜裡時刻提防齊軍襲營。

  高澄在五名將領之中猶豫一番後,最終以韋孝寬節制諸將,以免五部騎兵各自為戰。

  之所以由韋孝寬為帥,倒也不全是因為他的國丈身份,更主要還是衝著他在後世的名氣。

  高澄對五名將領,尤其是韋孝寬仔細叮囑,哪怕陳霸先露出再大的破綻,也不得襲營,只需專注擾敵即可。

  韋孝寬等五人紛紛領命,率軍出城向北而去。

  而高澄也領五千騎卒退往高涼,由冼英領蕃兵駐防高要城,保有這個威脅番禺的橋頭堡。

  陳霸先一連三日急行軍,終於在第四日由探子回報,得知身後出現大規模的北齊騎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