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頁
科舉並不存在絕對的公平,真要按照學識公平錄取,使南方進士多於北方,至少在建國之初是要出大亂子的。
明朝以南並北,但一榜51人儘是南人,引發北方學子不滿,就連朱元璋都不得不處置考官,再另開一榜,全部錄取北人,這便是南北兩榜。
北齊以北並南,在初期便讓南方學子占據進士榜的大多數,必然引發北方民眾的不滿,動搖統治根基,在這種危險下,科舉的絕對公平無足輕重。
真正無分地域,以才學取人,必須要等到化解了南北隔閡以後,至少在短期內,很難做到,畢竟自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對峙二百四十多年,互相以北傖南貉羞辱,隔閡不是這麼容易能夠化解。
如今北方士民對於南方百姓,自視高人一等的心理至少要一兩代人才有可能消失。
與此同時,高澄也鼓勵開府的五位皇子,包括高孝琮在內,徵辟南方士人入幕。
莫要真以為高澄一天到晚都泡在瑤光寺,雖說高澄玩得比許多昏君更荒唐,但能夠合理分配工作與娛樂時間,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至少小高王不會為了女色而怠政。
就在北齊的統治在江南有序開展的時候,江東傳來消息,韋粲投江殉國。
蕭綱得知後,悲戚不已,新入宮的蕭夫人也向高澄請求,為韋粲嘉獎,以壯其節,為後世榜樣。
卻被高澄斷然拒絕,若是嘉獎韋粲殉國,又讓吳明徹、柳仲禮等人如何自處。
欽佩其氣節是一回事,但作為統治者,一言一行都會被無限放大,高澄絕不會在南北融合的大趨勢里,去鼓勵人背道而馳。
洛陽市集,一家酒肆之中,獨臂老漢正同人炫耀自己的斷臂,與博得進士出身的兒子。
王阿井自從斷了一條胳膊,與鄉人回河北吹噓一波,證明其勇後,便回了洛陽養老。
對於因戰致殘的軍士,高澄除了撫恤之外,也會安排輕鬆的活計,比如各坊市的門正,大多都是由殘疾將士出任。
王阿井原本也可向官府申報,但其子王公允中進士後,便將機會留給了別人,早早過上了養老的生活,白天在酒肆里與人吹噓,回到家便含飴弄孫,日子過得舒暢極了。
一名奴僕跑進酒肆朝王阿井喊道:
「家主,郎君接到調任,要往吳興任縣令,讓我趕緊喚你回去。」
王阿井起身朝酒肆里的熟人們笑著打了一聲招呼便匆匆離開。
他一走,酒肆里便響起了議論。
「這王老兒真是好運氣,養了個進士兒子。」
「可不是,一個大字不識的丘八,居然也成了體面人物。」
「還不是承了陛下之恩,要是早些年,他那兒子別說中進士,連讀書都沒機會,一輩子都跟他一般,只是個丘八命。」
好好的酒肆,酸味格外的濃。
王阿井最終還是沒有跟著兒子往江南,送走了王公允一家三口,他帶著妻子回去了河北鄴城。
當年被征入水師,王阿井一家被遷來京畿。
在高澄征淮南時傷殘退伍後,又因為王公允在此成親,便留住下來,但他自覺根子還是在河北,在鄴城,人老了就講究一個落葉歸根。
王阿井夫婦回到鄴城,自是衣錦還鄉,惹得舊人們好不羨慕,無數人悔恨當年也該學著他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說不定如今風光的就是自己。
第四百五十四章 喪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王阿井一家因科舉改變命運之人,不在少數。
進士榜固然難登,但舉人功名卻也能為吏,莫要小看了吏員身份,對於普通百姓,甚至也能稱是老爺級別的人物。
雖說推行了五京制度,但京試依舊設置在了洛陽,但那也是明年三月份的事情了。
昭德六年(553年)八月十七,中秋剛過,襄城王府即傳來消息,高歡第八子,襄城郡王高淯病危。
高澄聞訊,立即命堯師率領衛隊護送,親往襄城王府探病。
高淯是高澄一眾嫡親兄弟中,最受他喜愛之人。
高歡諸子挑選府臣,多是富商群小、鷹犬少年,唯有高淯,多引清流士人,與他們在府內吟詩作賦,議論文學。
高淯身子骨本來就差,這是娘胎里落下的毛病,婁昭君生他時遭遇難產,甚至險些丟了性命,故而對他甚為厭惡,待其尚且不如庶子。
兩年前,高淯就在鬼門關上走了一圈,幸得全元起救治,但當時全元起便告知高澄,只是遷延時日罷了,難以根治病因。
此番襄城王府前來報訊,便是聽了全元起的意見,讓高澄來見最後一面。
高澄抵達的時候,襄城王府已經擠滿了人,高洋、高演等兄弟,高孝璋、高孝瑜、高殷等子侄,悉數到場。
哪怕高澄已經是心急如焚,但還是耐住性子,等待堯師驅逐了諸王帶來的奴僕、衛士,以禁軍控制了整個襄城王府,才步入其中。
不顧眾人問候,高澄快步走到榻前,看著八弟高淯病容憔悴,氣若遊絲,小高王心如刀絞。
由於高歡擔心其餘諸子留在晉陽,會暗中聯絡將領,對高澄產生威脅,於是便將兒子們盡數送往洛陽,交由高澄教養。
高澄與其說是兄長,更不如說扮演了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父親角色。
除了提防高洋、高演這些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兄弟以外,高澄對於剩下的嫡庶兄弟,絕對擔得起擔得起一句長兄如父。
明朝以南並北,但一榜51人儘是南人,引發北方學子不滿,就連朱元璋都不得不處置考官,再另開一榜,全部錄取北人,這便是南北兩榜。
北齊以北並南,在初期便讓南方學子占據進士榜的大多數,必然引發北方民眾的不滿,動搖統治根基,在這種危險下,科舉的絕對公平無足輕重。
真正無分地域,以才學取人,必須要等到化解了南北隔閡以後,至少在短期內,很難做到,畢竟自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對峙二百四十多年,互相以北傖南貉羞辱,隔閡不是這麼容易能夠化解。
如今北方士民對於南方百姓,自視高人一等的心理至少要一兩代人才有可能消失。
與此同時,高澄也鼓勵開府的五位皇子,包括高孝琮在內,徵辟南方士人入幕。
莫要真以為高澄一天到晚都泡在瑤光寺,雖說高澄玩得比許多昏君更荒唐,但能夠合理分配工作與娛樂時間,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至少小高王不會為了女色而怠政。
就在北齊的統治在江南有序開展的時候,江東傳來消息,韋粲投江殉國。
蕭綱得知後,悲戚不已,新入宮的蕭夫人也向高澄請求,為韋粲嘉獎,以壯其節,為後世榜樣。
卻被高澄斷然拒絕,若是嘉獎韋粲殉國,又讓吳明徹、柳仲禮等人如何自處。
欽佩其氣節是一回事,但作為統治者,一言一行都會被無限放大,高澄絕不會在南北融合的大趨勢里,去鼓勵人背道而馳。
洛陽市集,一家酒肆之中,獨臂老漢正同人炫耀自己的斷臂,與博得進士出身的兒子。
王阿井自從斷了一條胳膊,與鄉人回河北吹噓一波,證明其勇後,便回了洛陽養老。
對於因戰致殘的軍士,高澄除了撫恤之外,也會安排輕鬆的活計,比如各坊市的門正,大多都是由殘疾將士出任。
王阿井原本也可向官府申報,但其子王公允中進士後,便將機會留給了別人,早早過上了養老的生活,白天在酒肆里與人吹噓,回到家便含飴弄孫,日子過得舒暢極了。
一名奴僕跑進酒肆朝王阿井喊道:
「家主,郎君接到調任,要往吳興任縣令,讓我趕緊喚你回去。」
王阿井起身朝酒肆里的熟人們笑著打了一聲招呼便匆匆離開。
他一走,酒肆里便響起了議論。
「這王老兒真是好運氣,養了個進士兒子。」
「可不是,一個大字不識的丘八,居然也成了體面人物。」
「還不是承了陛下之恩,要是早些年,他那兒子別說中進士,連讀書都沒機會,一輩子都跟他一般,只是個丘八命。」
好好的酒肆,酸味格外的濃。
王阿井最終還是沒有跟著兒子往江南,送走了王公允一家三口,他帶著妻子回去了河北鄴城。
當年被征入水師,王阿井一家被遷來京畿。
在高澄征淮南時傷殘退伍後,又因為王公允在此成親,便留住下來,但他自覺根子還是在河北,在鄴城,人老了就講究一個落葉歸根。
王阿井夫婦回到鄴城,自是衣錦還鄉,惹得舊人們好不羨慕,無數人悔恨當年也該學著他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說不定如今風光的就是自己。
第四百五十四章 喪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王阿井一家因科舉改變命運之人,不在少數。
進士榜固然難登,但舉人功名卻也能為吏,莫要小看了吏員身份,對於普通百姓,甚至也能稱是老爺級別的人物。
雖說推行了五京制度,但京試依舊設置在了洛陽,但那也是明年三月份的事情了。
昭德六年(553年)八月十七,中秋剛過,襄城王府即傳來消息,高歡第八子,襄城郡王高淯病危。
高澄聞訊,立即命堯師率領衛隊護送,親往襄城王府探病。
高淯是高澄一眾嫡親兄弟中,最受他喜愛之人。
高歡諸子挑選府臣,多是富商群小、鷹犬少年,唯有高淯,多引清流士人,與他們在府內吟詩作賦,議論文學。
高淯身子骨本來就差,這是娘胎里落下的毛病,婁昭君生他時遭遇難產,甚至險些丟了性命,故而對他甚為厭惡,待其尚且不如庶子。
兩年前,高淯就在鬼門關上走了一圈,幸得全元起救治,但當時全元起便告知高澄,只是遷延時日罷了,難以根治病因。
此番襄城王府前來報訊,便是聽了全元起的意見,讓高澄來見最後一面。
高澄抵達的時候,襄城王府已經擠滿了人,高洋、高演等兄弟,高孝璋、高孝瑜、高殷等子侄,悉數到場。
哪怕高澄已經是心急如焚,但還是耐住性子,等待堯師驅逐了諸王帶來的奴僕、衛士,以禁軍控制了整個襄城王府,才步入其中。
不顧眾人問候,高澄快步走到榻前,看著八弟高淯病容憔悴,氣若遊絲,小高王心如刀絞。
由於高歡擔心其餘諸子留在晉陽,會暗中聯絡將領,對高澄產生威脅,於是便將兒子們盡數送往洛陽,交由高澄教養。
高澄與其說是兄長,更不如說扮演了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父親角色。
除了提防高洋、高演這些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兄弟以外,高澄對於剩下的嫡庶兄弟,絕對擔得起擔得起一句長兄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