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頁
只要他們不魚肉百姓,想出仕,便按照才能授以官職,讓他們以文官身份參與政事,如高浚、高淹、高浟等人就在外地擔任文職刺史。
要享樂,便為他們操辦婚姻,賞賜金錢。
因而高澄與除高洋、高演以外的其餘兄弟關係都很親密。
高淯見到了兄長到來,強打精神將手指向襄城王妃懷中的嬰孩,想要言語,卻說不出話。
「放心好了,為兄會替你照顧好他。」
這時襄城王妃抱著嬰孩走上前,朝高澄一拜,哽咽道:
「陛下,夫君此前說過,想起陛下為孩子命名,還請陛下成全。」
高澄轉頭看向病榻上的弟弟,高淯沒有力氣再點頭,便與他眨了眨眼睛。
「高瑄,如何?」
高澄問向高淯,高淯嘴角微動,臉上泛起一絲笑容。
高澄從襄城王妃手裡接過未滿周歲的侄兒高瑄,將他放在高淯的枕邊,承諾道:
「為兄會將瑄兒視如己出,為他封賜王爵,精心教養。」
高淯聞言,終於徹底放下心來,再無遺憾的他安詳地閉上雙眼,右手在高澄手中滑落,一時間臥房儘是哭喊聲。
兩年前,全元起為高淯救治後,曾向高澄擔保,若是靜養,高淯還能支撐五年,如今才兩年就以十八歲的年紀病故,但高澄也沒有澤貴全元起,畢竟人家都說了,需要靜養。
可高淯自知壽數不長,又無子嗣,急切之下,也不顧醫囑,才導致了病情急速惡化。
但萬幸的是終究是留下了這一條血脈。
婁昭君姍姍來遲,她到達襄城王府的時候,高淯已經氣絕。
高淯生前,最不受母親疼愛,沒想到死後,婁昭君卻哭得險些昏了過去。
婁昭君不再怨恨十八年前的難產,卻發現自己再也不能彌補這個受盡委屈的兒子。
高澄親自為高淯發喪,追贈假黃鉞、錄尚書、定州刺史,命禮部議論諡號,最終定下景烈二字,是為襄城景烈王。
喪禮過後,高澄將襄城王妃喚來,與她道:
「若是你不願守節,我許你另擇婚姻,瑄兒由我抱入宮城撫養。你若是願意守節,瑄兒自是留在王府由你教養,可醜話說在前頭,但凡有穢聞傳到我的耳中,知曉你辱沒了淯弟名聲,使其為人所譏,非你一人所能承擔罪責,必將遺禍家族。」
高澄的意思很清楚,改嫁可以,但必須斷絕關係,他可不能讓自己侄兒再讓一個繼父。
襄城王妃聞言臉色一變,但隨即鎮定心神,堅稱要為亡夫守節。
不知怎地,高澄又回憶起了元季艷,終究還是放軟了語氣:
「若有一日改變了心意,便大大方方告知我,再改嫁他人為婦,只是不能以淯弟嫡妻的身份使他受辱。」
襄城王妃自是連聲謝恩。
高澄之所以有此安排,也是可憐這襄城王妃,其實她也不過十七歲,與元季艷喪夫時的年紀差不多。
叔父高琛能偷嫂,但是高澄卻不會對弟媳起意,與元季艷終究只是意外,是特例。
若這年輕少女耐不住寂寞,不願孤寂一生,高澄隨時可以許她改嫁。
守節這種事情,需得自願,不能強逼,否則遲早會有穢聞傳出。
至於高歡的側室沒有選擇的權力,怎麼說她們也是小高王的庶母,高澄肯定不會放任她們改嫁。
當然,也無人敢娶。
處置完喪事,高澄回到宮城即下詔,以未滿周歲的高瑄承襲王爵,襄城王妃便也成了襄城太妃。
與此同時,小高王也沒有忘記交待陳元康,盯緊了襄城王府,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其弟蒙羞。
昭德六年(533年)九月初七,高澄又下詔書,昭告天下,將於五日後南巡。
帝王出巡,固然勞民傷財,但新得江南大片土地,必須領大軍巡視,以宣揚威儀與武力,震懾人心。
高澄其實早有南巡計劃,只是因高淯之死耽擱了。
高洋、高演無需宮裡來人知會,得知消息,即在府中收拾行囊,這些年來早就習慣了,清楚高澄斷然不許他們留在洛陽。
第四百五十五章 釋權
不出高洋、高演的預料,隨行名單確有二人,不過另人意外的是後宮四夫人一併隨駕南巡。
爾朱英娥、宋氏、元仲華自建國以來,便再未出宮,此番能夠隨行,其實也是借了蕭妙淽的光。
高澄此番南巡,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安撫江南人心,因此帶上蕭妙淽,多少也有些作用。
但小高王不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於是便讓四女同行,如此,也可讓外界對後位少些猜疑。
關於皇后之位歸屬的議論,自蠕蠕公主死後便從未斷絕。
畢竟皇后的冊立關乎國本,直接影響儲位爭奪。
除後宮四夫人以外,高澄還將堂弟高睿一家的名字添上去,也是有意借這次南巡的機會,與元季艷多多接觸,看能否破鏡重圓。
由於高隆之被派往鄴城營造行宮,高澄留楊愔、崔季舒、崔暹、趙彥深四人主持國事,以陳元康監察洛陽。
晉王高孝璋、秦王高孝瑜、趙王高孝琬、魯王高孝瓘,燕王高孝琮則留在六部,各司其職,就連尚未任事的第六子高孝珪也並未帶在身邊。
昭德六年(553年),九月十二,高澄領步騎八萬出洛陽,計劃經淮南渡江,下江東,再向西行,由荊南北渡,返回江北。
要享樂,便為他們操辦婚姻,賞賜金錢。
因而高澄與除高洋、高演以外的其餘兄弟關係都很親密。
高淯見到了兄長到來,強打精神將手指向襄城王妃懷中的嬰孩,想要言語,卻說不出話。
「放心好了,為兄會替你照顧好他。」
這時襄城王妃抱著嬰孩走上前,朝高澄一拜,哽咽道:
「陛下,夫君此前說過,想起陛下為孩子命名,還請陛下成全。」
高澄轉頭看向病榻上的弟弟,高淯沒有力氣再點頭,便與他眨了眨眼睛。
「高瑄,如何?」
高澄問向高淯,高淯嘴角微動,臉上泛起一絲笑容。
高澄從襄城王妃手裡接過未滿周歲的侄兒高瑄,將他放在高淯的枕邊,承諾道:
「為兄會將瑄兒視如己出,為他封賜王爵,精心教養。」
高淯聞言,終於徹底放下心來,再無遺憾的他安詳地閉上雙眼,右手在高澄手中滑落,一時間臥房儘是哭喊聲。
兩年前,全元起為高淯救治後,曾向高澄擔保,若是靜養,高淯還能支撐五年,如今才兩年就以十八歲的年紀病故,但高澄也沒有澤貴全元起,畢竟人家都說了,需要靜養。
可高淯自知壽數不長,又無子嗣,急切之下,也不顧醫囑,才導致了病情急速惡化。
但萬幸的是終究是留下了這一條血脈。
婁昭君姍姍來遲,她到達襄城王府的時候,高淯已經氣絕。
高淯生前,最不受母親疼愛,沒想到死後,婁昭君卻哭得險些昏了過去。
婁昭君不再怨恨十八年前的難產,卻發現自己再也不能彌補這個受盡委屈的兒子。
高澄親自為高淯發喪,追贈假黃鉞、錄尚書、定州刺史,命禮部議論諡號,最終定下景烈二字,是為襄城景烈王。
喪禮過後,高澄將襄城王妃喚來,與她道:
「若是你不願守節,我許你另擇婚姻,瑄兒由我抱入宮城撫養。你若是願意守節,瑄兒自是留在王府由你教養,可醜話說在前頭,但凡有穢聞傳到我的耳中,知曉你辱沒了淯弟名聲,使其為人所譏,非你一人所能承擔罪責,必將遺禍家族。」
高澄的意思很清楚,改嫁可以,但必須斷絕關係,他可不能讓自己侄兒再讓一個繼父。
襄城王妃聞言臉色一變,但隨即鎮定心神,堅稱要為亡夫守節。
不知怎地,高澄又回憶起了元季艷,終究還是放軟了語氣:
「若有一日改變了心意,便大大方方告知我,再改嫁他人為婦,只是不能以淯弟嫡妻的身份使他受辱。」
襄城王妃自是連聲謝恩。
高澄之所以有此安排,也是可憐這襄城王妃,其實她也不過十七歲,與元季艷喪夫時的年紀差不多。
叔父高琛能偷嫂,但是高澄卻不會對弟媳起意,與元季艷終究只是意外,是特例。
若這年輕少女耐不住寂寞,不願孤寂一生,高澄隨時可以許她改嫁。
守節這種事情,需得自願,不能強逼,否則遲早會有穢聞傳出。
至於高歡的側室沒有選擇的權力,怎麼說她們也是小高王的庶母,高澄肯定不會放任她們改嫁。
當然,也無人敢娶。
處置完喪事,高澄回到宮城即下詔,以未滿周歲的高瑄承襲王爵,襄城王妃便也成了襄城太妃。
與此同時,小高王也沒有忘記交待陳元康,盯緊了襄城王府,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其弟蒙羞。
昭德六年(533年)九月初七,高澄又下詔書,昭告天下,將於五日後南巡。
帝王出巡,固然勞民傷財,但新得江南大片土地,必須領大軍巡視,以宣揚威儀與武力,震懾人心。
高澄其實早有南巡計劃,只是因高淯之死耽擱了。
高洋、高演無需宮裡來人知會,得知消息,即在府中收拾行囊,這些年來早就習慣了,清楚高澄斷然不許他們留在洛陽。
第四百五十五章 釋權
不出高洋、高演的預料,隨行名單確有二人,不過另人意外的是後宮四夫人一併隨駕南巡。
爾朱英娥、宋氏、元仲華自建國以來,便再未出宮,此番能夠隨行,其實也是借了蕭妙淽的光。
高澄此番南巡,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安撫江南人心,因此帶上蕭妙淽,多少也有些作用。
但小高王不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於是便讓四女同行,如此,也可讓外界對後位少些猜疑。
關於皇后之位歸屬的議論,自蠕蠕公主死後便從未斷絕。
畢竟皇后的冊立關乎國本,直接影響儲位爭奪。
除後宮四夫人以外,高澄還將堂弟高睿一家的名字添上去,也是有意借這次南巡的機會,與元季艷多多接觸,看能否破鏡重圓。
由於高隆之被派往鄴城營造行宮,高澄留楊愔、崔季舒、崔暹、趙彥深四人主持國事,以陳元康監察洛陽。
晉王高孝璋、秦王高孝瑜、趙王高孝琬、魯王高孝瓘,燕王高孝琮則留在六部,各司其職,就連尚未任事的第六子高孝珪也並未帶在身邊。
昭德六年(553年),九月十二,高澄領步騎八萬出洛陽,計劃經淮南渡江,下江東,再向西行,由荊南北渡,返回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