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閱讀

  然而,好景不長。  順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下一個兒子,兩個多月後,這小皇子不幸夭折。偏偏就在這個期間,孝莊皇太后身體不舒適,移駕到幾十里地之外的南苑養病,並命令后妃們前去侍候。這位產後不久且痛失愛子的皇貴妃只能在數九隆冬的冰天雪地之中,前去“朝夕奉侍,廢寢忘食”。結果,種下病根,此後三年間纏綿於病榻之上,並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湯若望記載,順治皇帝面對死者“竟至尋死覓活,不顧一切”。  當時和後世都有人認為,南苑是皇家獵場,到了冬季便一派肅殺,那孝莊皇太后實在沒有理由在這種時候偏偏到那兒去養病,除非是她存著心想折騰什麼人。因此,很難說這種情形不是她為了報復董鄂氏所故意導演的一場悲劇。董鄂氏死後,順治皇帝寫了一篇《董妃行狀》,稱得上字字血,聲聲淚。全文1500多字,酸辣兼備,處處話裡有話,似乎就是為了譏刺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后的心機與偽善。據說,董鄂妃死前,雖然受封皇貴妃已經數年時間,她卻絕無積蓄。臨死時,她請求皇帝把所有人致送的葬禮禮金施散給貧窮人家。福臨則在為董鄂妃舉辦治喪活動期間,下令追封皇貴妃為皇后,將董鄂妃宮中服役的三十名女官、太監、宮女全部殺死,為皇貴妃殉葬,並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故意違犯皇家規制,將喪葬規格提高到了與皇太后、皇帝同樣的等級。  據說,為董鄂妃——如今的董鄂皇后舉行的大部分喪葬儀式,孝莊皇太后都率領眾后妃前來參加。在那種情形下相見時,真不知這一對母子情何以堪?  遙想當年,有誰能夠說清這場皇家恩怨的孰是孰非、孰因孰果?  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福臨了無生趣。幾乎是在此同時,他決心落髮出家,遁入空門。他半是請求半是強迫,讓禪宗臨濟宗的一個和尚在萬善殿中為自己落了發。然後,預備舉行皈依儀式,正式出家為僧。  此時的孝莊皇太后知道自己對兒子已經完全失去了影響力,她派遣人馬火速趕往浙江湖州,召為皇帝落髮那個和尚的師傅來京。這個老和尚法名叫玉林繡,他深知,這件事情處理不好後果有多麼可怕。於是,來到皇宮以後,並不去見皇帝,而是徑直來到萬善殿,命眾僧徒把那個不知深淺、為皇帝落髮的傢伙捆綁起來,預備把他活活燒死。  老和尚在庭院裡搭起一座高台,下面堆滿薪柴。就在他拿著火把預備點火之際,聞訊趕來的順治皇帝福臨,從老和尚手中奪下了火把,答應蓄髮,不再出家。  四個月以後,公元1661年即大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皇帝沒有出席百官朝賀的元旦大典。第二天,清代官方史書《清實錄》記載:上不豫——皇帝龍體欠安。有眾多資料顯示,這一天,皇帝來到了位於宣武門外西南的憫忠寺,出席了太監吳良輔削髮為僧的儀式。這個吳良輔是個從小陪伴皇帝一起長大的太監,此次,他作為皇帝的替身,受命代皇帝出家為僧。皇帝死後,他馬上被孝莊皇太后下令從寺廟裡抓回來處死。理由是,他勾引調唆壞了皇帝,他要為皇帝生前的所有不當舉止負責。  到正月初六,先是說皇帝身體偶然感到不舒適,隨後同一天,便說“上大漸”——皇帝進入了彌留狀態。當晚,到初七日子時,即初六晚上十二點,皇帝就死在了養心殿。他得的什麼病?怎麼治的?經過如何等等等等全無記載。然後,就是遺詔頒於天下。  就此,順治皇帝之死成為大清朝的一個謎團。  有許多人堅信,順治皇帝真的出家去了五台山。否則,對佛祖並沒有那麼虔誠的孝莊皇太后與康熙皇帝,不會三番五次地前去五台山燒香禮佛。情感豐富細膩的人們則傾向於認為,順治皇帝福臨是在對董鄂氏的綿綿思念中鬱郁殉情而死。最沒有想像力的一批人,覺得順治皇帝應該是染上了滿族人最缺少反抗力的天花,從而一病不起的。  順治皇帝福臨在位十八年,於國家治理上基本沿襲了多爾袞攝政時期的方針大略,其他甚少建樹。據說,福臨十分傾慕漢家文化,曾經廢寢忘食地苦心鑽研,甚至累得吐過血。他能詩善畫,很有漢族士大夫的風致,在融洽滿漢之間的關係上可能起過不小的作用。在私德上,留給人們指責的地方不少。然而,孟森先生認為,這位皇帝“媚佛而不以布施土木病民,寵妾而不以女謁苞苴干政”,可見其“理解之超,情感之篤,蕭然忘其萬乘之尊,真美質也”(孟森《明清史講義》)。對他的個人資質評價不低。可惜的是,在他母親和多爾袞的擺布下,這位“天生福人”生活得實在是算不上幸福,他給自己帝國臣民帶來的,也甚少福祉可言。若假以時日,或許能夠做得更出色一些。可惜,在時年二十四虛歲的鼎盛之年便匆匆逝去。

  閱讀

  嗚呼!順治皇帝!嗚呼!清世祖福臨!

  閱讀

  晚明前清時代有一位十分特出的女性,她就是孝莊皇太后。她一生經歷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皇帝福臨、康熙皇帝玄燁四代帝王。皇太極是她的丈夫,福臨是她的兒子,玄燁是她的孫子。除了努爾哈赤時代,在其他三朝,這位女士曾經發揮過極大的影響力。福臨能夠成為順治皇帝,可能與她有絕大關係,玄燁成為康熙皇帝,她的意志產生了決定性作用。她對兒子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順治一生的幸福就葬送在這位母親手裡。她對孫子的教養卻十分成功,培養出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數得上的賢明君主。以至於這位皇帝多年以後還一再表示,沒有祖母就沒有自己的一切。  她是一位富有女性魅力、同時也懂得運用這種魅力的女人;是一位心機極深、同時不斷地在運用這些心機的女人;是一位對權力有著清醒熟悉、富有政治才幹和政治欲望的女人。但是她卻滿足於躲在幕後,幫助自己的兒孫獲取權力和行使這些權力。為此,在當時和後世,她受到了廣泛的尊敬與愛戴。  孝莊皇太后出身於蒙古科爾沁草原的博爾濟吉特部落。當時,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樣,個人與家庭沒有姓氏,部落的名稱就是每一個人的姓氏。是故,人們習慣上稱呼其為博爾濟吉特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如何將蒙古各部落化敵為友,始終是後金汗國的一個巨大問題。當蒙古各部落成為其盟友時,後金汗國的北部、西北部沒有了威脅,就可以專心致志地去對付大明。若不然,在對付正面的敵人明王朝時,自己廣大的側後翼很難設防,或者叫防不勝防。那種情形實在太可怕了。  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兩代人中,他們本人和他們的家族子弟,迎娶的蒙古女子人數多達五十三人,占迎娶婦女總數的87%以上;從公元1617年即後金天命二年開始,到1643年即大清崇德八年皇太極去世時為止的二十七年間,他們家族的嫡系女性親屬,包括姐妹、女兒、侄女等,嫁給蒙古各部的共有四十三人。其中,迎娶與出嫁到科爾沁部的女子為最多,迎娶來的為二十四人,嫁過去的為十五人,聯姻對象包括了科爾沁所有部落和蒙古幾乎所有重要一些部落的酋長。  這二十七年,正是後金汗國與大明朝激烈對抗的二十七年,也是大清完成了全部入主中原的預備工作,並最終於一年後入主了中原的二十七年。  這種毋庸置疑的政治婚姻,幫助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基本解除了來自北部與西北部的威脅。這是他們敢於與大明朝放手一搏的重要原因,也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建立儘可能廣泛的統一戰線的極為成功的運作。翻開地圖集,對此便可以一目了然。他們用這種婚姻,為自己建立起來一道漫長而廣大的安全屏障。  在皇太極聞名的崇德五宮中,居住著他最重要的五位后妃,這五位后妃全部出身於科爾沁蒙古的博爾濟吉特氏。位居中宮的是哲哲皇后,位居第二位的關雎宮宸妃海蘭珠和位居第五位的永福宮莊妃,是一對同胞姐妹,二人同是哲哲皇后的親侄女。  永福宮莊妃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后。她在娘家的蒙古名字叫布木布泰。目前,關於這個名字的準確含義尚有爭議。有人認為和喇嘛教教義有關,含有“出世之人”的意思;還有一種看法則認為,布木布泰是當時蒙古人用來裝東西的大口袋,是很重要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品,用粗製毛線編織而成。從當時遊牧漁獵民族的習俗上判定,後一種可能性似乎更大,姑且存疑。  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是在公元1625年即大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的二月初二日。當時,她是虛歲十三歲。她的丈夫皇太極比她大二十一歲,時年三十四歲,按照周歲計算則為三十三歲。這時,皇太極早已有了一位正夫人,就是布木布泰的親姑姑哲哲,此外,他還有三位側夫人,如今的布木布泰則是第四位。  皇太極一生中共有二十五個子女,其中十一個兒子,十四個女兒。他究竟有多少位妃嬪,目前尚沒有人能夠給出精確答案。為他生育過子女從而記錄在案的則有十五位。布木布泰為皇太極生育過三個女兒,一個兒子,是為他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子。從這一點出發,應該說他們二人的感情可能還不錯。不過,沒有證據能夠證實,皇太極對她和她的子女曾經給予過非凡的關愛與照顧。皇太極太忙,需要他瞻顧的軍國大事太多,需要他關愛的女人及其子女也太多,這可能是他沒有過多關照布木布泰的部分理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