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閱讀
多爾袞沒有子女,其情形和《紅樓夢》中所言一模一樣:“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多爾袞則不止是一片白茫茫大地。一位漢語名字叫衛匡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寫過一本聞名的書,書名叫《韃靼戰紀》。其中記載道,在皇帝的命令下,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經過鞭抽棒打之後,砍下了腦袋示眾。 五年後,監察官員彭長庚、許爾安為多爾袞鳴不平,認為“皇太極創業於瀋陽,大家都有功勞,但多爾袞之功為冠”,要求為他平反昭雪。這兩位勇敢的官員不但沒有能夠讓大家學會尊重事實,他們自己反而被判處死刑,最後,皇帝下令將他們流放到了寧古塔。就此,多爾袞在大清朝定鼎中原時所立下的蓋世功勳,大體沉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直到一百多年後才被重新翻騰出來。 無論如何,多爾袞已經成為過去,如今,十三歲的福臨開始親政。 這個在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雙重影響下長大的孩子,表現出了鮮明的雙重人格,在眾目睽睽的朝堂上,他雍容儼然,頗有人君氣象,退朝回宮後,則驕縱易怒,異常橫暴。不止一種史料里談到,這位小皇帝時常會失去控制,經常在暴怒中鞭打宦官和宮女們。史書上使用的形容詞彙叫“龍性難攖”,就是這位小皇帝喜怒無常,非凡不好惹的意思。從而,導致在他十一年的執政生涯中,將母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妻關係全部搞得高度複雜,國事私情統統叫人一言難盡。 正月十七日,福臨親政後的第五天,群臣奏請皇帝批准,在二月份為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小皇帝乾淨利索地批示:“所奏不准行!”群臣立即被震暈。本來,請皇帝批准只是一個形式,因為這樁婚事早已由孝莊皇太后和多爾袞確定。新娘子是孝莊皇太后的親侄女,皇帝的親表妹,既有親上加親的意思,也有籠絡蒙古貴族的含義,還有皇太后加強自己娘家力量的深意在,哪裡容十三歲的小皇帝不准行?!於是,經過幾番折衝,八個月後,大婚典禮舉行。 誰知,兩年多以後,順治十年八月,未滿十六歲的順治皇帝忽然下詔公布廢后,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福臨直截了當地道出了自己的不滿,這個皇后是“因親定婚,未經選擇”,將矛頭直指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皇帝明明白白地告訴全國臣民,自己和皇后有夫妻之名,無夫妻之實,結婚三年沒有過夫妻生活,這個皇后根本就不具備母儀天下的能力與資格。據福臨說,這位皇后雖然長得美艷,但心地不端,非凡崇尚奢侈,極度忌妒,見到容貌漂亮一點的女孩子就感到憎惡,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而且對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要猜忌防範,因此,自己就儘量不見她。而在此期間,其他妃嬪為他生了兩個孩子,未來的康熙皇帝也將在半年後降生。 在群臣的竭力反對浪潮中,福臨停止了對皇太后的晨昏定省之禮,不接見任何人,包括孝莊皇太后的貼身侍女蘇麻喇姑。這位蘇麻喇姑從小把福臨帶大,福臨稱之為姐姐,可能是他最為親密的朋友。 耐人尋味的是,孝莊皇太后起初一言不發,後來,在勢成僵局之際,她主動出面說服諸王大臣,同意廢后,犧牲掉自己的親侄女,成全了兒子福臨。實際上,皇太后等於是在用自己的行動詔告天下,皇帝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都不能違反皇帝的意志!十六歲的青年皇帝從此將軍國大政的決定權牢牢掌控到了自己手裡。 順治皇帝二十四歲去世。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見諸史冊的後、妃、庶妃十九人,沒有生育而失載的不知凡幾。他有八個兒子,五個女兒。第一個兒子在他十三歲時出生,生下後來的康熙皇帝玄燁時,他是十五歲。在他的后妃中,有五位來自蒙古科爾沁草原的博爾濟吉特部落,來自孝莊皇太后的親族。不過,在福臨的十三個子女中,沒有一個是這些后妃所出。曲折地表達出了這位皇帝對自己母親的態度。 順治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也是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皇太后的侄孫女、福臨的外甥女。她是在第一位皇后被廢的一年後冊立的。到順治十五年正月初三,剛剛過完春節,皇帝便下令“停進中宮箋表”,就是雖然保留皇后名位,但中止皇后治理內宮權力的意思。一年後,皇帝因為一件小事又下旨痛責孝莊皇太后的兩個同胞哥哥,也就是自己的舅舅,並預備命令有關部門嚴加議處。這兩件事情最後全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只是皇帝發泄了一下對母后的不滿而已,其實,其中隱藏著一段絕大的隱情——就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閱讀
從史書上看,福臨對於他的後、妃、子、女們的感情十分冷淡。前兩位皇后備受視若無睹的折磨,臨死時,他都不許她們前來見最後一面。對於子女,也是一樣。臨終安排接班人選時,他一度堅持要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堂兄弟,而不願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位。其中,可能也都有這場愛情在發生作用。 董鄂氏原是福臨的弟弟博穆博果爾的妻子。在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中,博穆博果爾最小。他的母親是麟趾宮貴妃,在皇太極的崇德五宮中,名位排在福臨的母親永福宮莊妃的前面。董鄂氏的父親曾經擔任過內大臣,並且可能出任過江南蘇州一帶的地方長官。董鄂氏從小在富庶甲天下的人文薈萃之地長大,讀過不少漢家詩文典籍,深受漢文化的薰陶。因此,行為舉止很有江南閨秀的溫婉氣象,據說,在滿族親眷中頗被視為異類。 順治九年,按照大清制度,十四歲的董鄂氏選秀入宮,被指配給博穆博果爾為妻,她的年紀比自己的丈夫可能大兩歲。按照大清皇室規定,帝國勛貴們的妻子必須輪流入宮陪侍后妃。作為皇帝的弟媳婦,董鄂氏負責入侍的是孝莊皇太后。按照皇室制度,皇帝天天必須早晚兩次到皇太后宮中請安,術語叫“晨昏定省”。於是,皇帝和自己的弟媳不可避免地碰了面,並一見鍾情,從此陷入死去活來的熱戀之中。當時,這兩個年輕人的年齡大約都在十六歲上下。 順治十一年四月,奉皇太后懿旨,皇帝下令廢止了勛貴妻子入侍的制度。顯然,這與孝莊皇太后發現皇帝的出軌戀情有關。兩個月後,在孝莊皇太后的堅持下,皇帝冊封了第二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 在兩代人之間,有一個普遍的規律,在陷入熱戀中的年輕人面前,老年人時常會顯得力不從心。他們強力干預的結果,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陷入痛苦,就是以悲劇告終。如今的情形也是如此。 博穆博果爾可能繼續了蒙古人與女真人好勇鬥狠的遺傳基因,從小就渴望領兵打仗,在疆場血戰中建功立業。順治十二年二月,福臨下令冊封自己這個時年十五歲、沒有尺寸之功的弟弟為和碩襄親王,然後派他隨軍出征。結果,這小王爺不但沒能殺敵立功,反而受到了真正的羞辱。 關於這一段歷史,各種史書記載得簡約含混,欲說還休。好在聞名的傳教士湯若望也記載了這件事情。將種種說法綜合起來,情形大約如下: 有一天,一幫軍士聚在一起侃大山,說到這位和碩襄親王時,人們頗為不屑,很是鄙夷地談論著王妃董鄂氏紅杏出牆,方才為小王爺掙來一頂崇高的綠帽子等等。興高采烈的人們誰也沒有注重到,那小王爺就在邊上聽著呢。這天璜貴胄、驕縱無比的小爺哪裡受過這種羞辱?他操起一把利劍就向那幫傢伙殺來。一時間哀聲四起,慘叫連連。隨後,他返回王府找董鄂王妃興師問罪。左右吞吞吐吐地告訴他,王妃進宮去了。博穆博果爾又發瘋一般闖進皇宮大內。結果,據說被他的哥哥順治皇帝當眾打了兩個耳光。處於半昏迷半瘋狂狀態的博穆博果爾大聲號哭,回到王府便上吊自殺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順治十三年七月三日。當日,大清官方史書《清實錄》記載了下列一行字: “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薨,年十六。” 一個月後,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封為皇帝之賢妃;十二月五日,又下詔旨,正式冊封她為皇貴妃。 從此,順治皇帝福臨有了一段幸福時光。而這皇貴妃處境之艱難之尷尬則可以想見。 進宮以後,董鄂皇貴妃在人際關係上如履薄冰,處理得十分艱辛。除了對皇太后、皇后絲毫不敢怠慢之外,就連對她們身邊的工作人員也都萬分小心,年長的叫大媽,年輕的叫姐姐,想方設法增加其他妃嬪承受皇帝恩澤雨露的機會。如此,一點一點化解人們異樣的目光。據說,皇帝批閱公文時,有時會讓她幫助參考,她一概“固辭不可”,不敢幹預國政。然而,每當秋天皇帝審決刑部報上來的死刑犯名單時,董鄂氏都會懇請皇帝謹慎小心,說是“民命至重,死不可復生”,寧願失之寬,不可失之嚴。由此,這位皇貴妃漸漸得到了人們的諒解甚至好感。
多爾袞沒有子女,其情形和《紅樓夢》中所言一模一樣:“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多爾袞則不止是一片白茫茫大地。一位漢語名字叫衛匡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寫過一本聞名的書,書名叫《韃靼戰紀》。其中記載道,在皇帝的命令下,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經過鞭抽棒打之後,砍下了腦袋示眾。 五年後,監察官員彭長庚、許爾安為多爾袞鳴不平,認為“皇太極創業於瀋陽,大家都有功勞,但多爾袞之功為冠”,要求為他平反昭雪。這兩位勇敢的官員不但沒有能夠讓大家學會尊重事實,他們自己反而被判處死刑,最後,皇帝下令將他們流放到了寧古塔。就此,多爾袞在大清朝定鼎中原時所立下的蓋世功勳,大體沉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直到一百多年後才被重新翻騰出來。 無論如何,多爾袞已經成為過去,如今,十三歲的福臨開始親政。 這個在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雙重影響下長大的孩子,表現出了鮮明的雙重人格,在眾目睽睽的朝堂上,他雍容儼然,頗有人君氣象,退朝回宮後,則驕縱易怒,異常橫暴。不止一種史料里談到,這位小皇帝時常會失去控制,經常在暴怒中鞭打宦官和宮女們。史書上使用的形容詞彙叫“龍性難攖”,就是這位小皇帝喜怒無常,非凡不好惹的意思。從而,導致在他十一年的執政生涯中,將母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妻關係全部搞得高度複雜,國事私情統統叫人一言難盡。 正月十七日,福臨親政後的第五天,群臣奏請皇帝批准,在二月份為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小皇帝乾淨利索地批示:“所奏不准行!”群臣立即被震暈。本來,請皇帝批准只是一個形式,因為這樁婚事早已由孝莊皇太后和多爾袞確定。新娘子是孝莊皇太后的親侄女,皇帝的親表妹,既有親上加親的意思,也有籠絡蒙古貴族的含義,還有皇太后加強自己娘家力量的深意在,哪裡容十三歲的小皇帝不准行?!於是,經過幾番折衝,八個月後,大婚典禮舉行。 誰知,兩年多以後,順治十年八月,未滿十六歲的順治皇帝忽然下詔公布廢后,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福臨直截了當地道出了自己的不滿,這個皇后是“因親定婚,未經選擇”,將矛頭直指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皇帝明明白白地告訴全國臣民,自己和皇后有夫妻之名,無夫妻之實,結婚三年沒有過夫妻生活,這個皇后根本就不具備母儀天下的能力與資格。據福臨說,這位皇后雖然長得美艷,但心地不端,非凡崇尚奢侈,極度忌妒,見到容貌漂亮一點的女孩子就感到憎惡,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而且對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要猜忌防範,因此,自己就儘量不見她。而在此期間,其他妃嬪為他生了兩個孩子,未來的康熙皇帝也將在半年後降生。 在群臣的竭力反對浪潮中,福臨停止了對皇太后的晨昏定省之禮,不接見任何人,包括孝莊皇太后的貼身侍女蘇麻喇姑。這位蘇麻喇姑從小把福臨帶大,福臨稱之為姐姐,可能是他最為親密的朋友。 耐人尋味的是,孝莊皇太后起初一言不發,後來,在勢成僵局之際,她主動出面說服諸王大臣,同意廢后,犧牲掉自己的親侄女,成全了兒子福臨。實際上,皇太后等於是在用自己的行動詔告天下,皇帝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都不能違反皇帝的意志!十六歲的青年皇帝從此將軍國大政的決定權牢牢掌控到了自己手裡。 順治皇帝二十四歲去世。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見諸史冊的後、妃、庶妃十九人,沒有生育而失載的不知凡幾。他有八個兒子,五個女兒。第一個兒子在他十三歲時出生,生下後來的康熙皇帝玄燁時,他是十五歲。在他的后妃中,有五位來自蒙古科爾沁草原的博爾濟吉特部落,來自孝莊皇太后的親族。不過,在福臨的十三個子女中,沒有一個是這些后妃所出。曲折地表達出了這位皇帝對自己母親的態度。 順治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也是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皇太后的侄孫女、福臨的外甥女。她是在第一位皇后被廢的一年後冊立的。到順治十五年正月初三,剛剛過完春節,皇帝便下令“停進中宮箋表”,就是雖然保留皇后名位,但中止皇后治理內宮權力的意思。一年後,皇帝因為一件小事又下旨痛責孝莊皇太后的兩個同胞哥哥,也就是自己的舅舅,並預備命令有關部門嚴加議處。這兩件事情最後全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只是皇帝發泄了一下對母后的不滿而已,其實,其中隱藏著一段絕大的隱情——就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閱讀
從史書上看,福臨對於他的後、妃、子、女們的感情十分冷淡。前兩位皇后備受視若無睹的折磨,臨死時,他都不許她們前來見最後一面。對於子女,也是一樣。臨終安排接班人選時,他一度堅持要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堂兄弟,而不願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位。其中,可能也都有這場愛情在發生作用。 董鄂氏原是福臨的弟弟博穆博果爾的妻子。在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中,博穆博果爾最小。他的母親是麟趾宮貴妃,在皇太極的崇德五宮中,名位排在福臨的母親永福宮莊妃的前面。董鄂氏的父親曾經擔任過內大臣,並且可能出任過江南蘇州一帶的地方長官。董鄂氏從小在富庶甲天下的人文薈萃之地長大,讀過不少漢家詩文典籍,深受漢文化的薰陶。因此,行為舉止很有江南閨秀的溫婉氣象,據說,在滿族親眷中頗被視為異類。 順治九年,按照大清制度,十四歲的董鄂氏選秀入宮,被指配給博穆博果爾為妻,她的年紀比自己的丈夫可能大兩歲。按照大清皇室規定,帝國勛貴們的妻子必須輪流入宮陪侍后妃。作為皇帝的弟媳婦,董鄂氏負責入侍的是孝莊皇太后。按照皇室制度,皇帝天天必須早晚兩次到皇太后宮中請安,術語叫“晨昏定省”。於是,皇帝和自己的弟媳不可避免地碰了面,並一見鍾情,從此陷入死去活來的熱戀之中。當時,這兩個年輕人的年齡大約都在十六歲上下。 順治十一年四月,奉皇太后懿旨,皇帝下令廢止了勛貴妻子入侍的制度。顯然,這與孝莊皇太后發現皇帝的出軌戀情有關。兩個月後,在孝莊皇太后的堅持下,皇帝冊封了第二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 在兩代人之間,有一個普遍的規律,在陷入熱戀中的年輕人面前,老年人時常會顯得力不從心。他們強力干預的結果,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陷入痛苦,就是以悲劇告終。如今的情形也是如此。 博穆博果爾可能繼續了蒙古人與女真人好勇鬥狠的遺傳基因,從小就渴望領兵打仗,在疆場血戰中建功立業。順治十二年二月,福臨下令冊封自己這個時年十五歲、沒有尺寸之功的弟弟為和碩襄親王,然後派他隨軍出征。結果,這小王爺不但沒能殺敵立功,反而受到了真正的羞辱。 關於這一段歷史,各種史書記載得簡約含混,欲說還休。好在聞名的傳教士湯若望也記載了這件事情。將種種說法綜合起來,情形大約如下: 有一天,一幫軍士聚在一起侃大山,說到這位和碩襄親王時,人們頗為不屑,很是鄙夷地談論著王妃董鄂氏紅杏出牆,方才為小王爺掙來一頂崇高的綠帽子等等。興高采烈的人們誰也沒有注重到,那小王爺就在邊上聽著呢。這天璜貴胄、驕縱無比的小爺哪裡受過這種羞辱?他操起一把利劍就向那幫傢伙殺來。一時間哀聲四起,慘叫連連。隨後,他返回王府找董鄂王妃興師問罪。左右吞吞吐吐地告訴他,王妃進宮去了。博穆博果爾又發瘋一般闖進皇宮大內。結果,據說被他的哥哥順治皇帝當眾打了兩個耳光。處於半昏迷半瘋狂狀態的博穆博果爾大聲號哭,回到王府便上吊自殺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順治十三年七月三日。當日,大清官方史書《清實錄》記載了下列一行字: “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薨,年十六。” 一個月後,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封為皇帝之賢妃;十二月五日,又下詔旨,正式冊封她為皇貴妃。 從此,順治皇帝福臨有了一段幸福時光。而這皇貴妃處境之艱難之尷尬則可以想見。 進宮以後,董鄂皇貴妃在人際關係上如履薄冰,處理得十分艱辛。除了對皇太后、皇后絲毫不敢怠慢之外,就連對她們身邊的工作人員也都萬分小心,年長的叫大媽,年輕的叫姐姐,想方設法增加其他妃嬪承受皇帝恩澤雨露的機會。如此,一點一點化解人們異樣的目光。據說,皇帝批閱公文時,有時會讓她幫助參考,她一概“固辭不可”,不敢幹預國政。然而,每當秋天皇帝審決刑部報上來的死刑犯名單時,董鄂氏都會懇請皇帝謹慎小心,說是“民命至重,死不可復生”,寧願失之寬,不可失之嚴。由此,這位皇貴妃漸漸得到了人們的諒解甚至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