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與宣帝的冷靜不同,見到自己如今僅有的兒子剛剛險些性命不保,文皇后與麗妃這兩位母親都是崩潰的,差別只是文皇后坐著抹淚不語,嘴唇顫抖,面如白紙,好像隨時會徹底凋零破敗的一朵白荷。

  而麗妃則轉為了歇斯底里,她已經失去了一個兒子,她不能再失去另一個,幾乎就是在宣帝沉吟的幾息間,麗妃也噗通一聲跪倒,大聲哭道:「皇上,太子殿下,求您們給我們母子一條生路吧!若是太子殿下覺得二殿下的封地大了,皇上您可以再削!若是太子殿下覺得二殿下想找出殺害三殿下的主謀是錯了,那我們就不查了!皇上!求求您!給我保住這最後一個兒子吧!求求您看在我伺候您一輩子,看在太后娘娘的份上,給我保住他吧!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求您了!」

  第204章 盛世太平

  麗妃很快被御前的人扶了下去, 皇后也起身相勸:「好妹妹, 你別這樣,這都是咱們的命。真的, 你也別難為皇上, 皇上哪有旁的意思呢, 到底是皇上親兒子,父子連心,並不是皇上不讓咱們……不讓咱們的兒子活呀!」

  中間停頓處, 實在是哽咽的厲害。一句話說完,眼淚也是再度潸然而下。

  宣帝眉頭緊鎖,面色更是鐵青難看,緊緊盯著太子:「太子還有什麼話說麼?」

  太子跪得筆直:「臣能回稟的言語,已然稟告陛下。皇后與麗妃娘娘句句誅心, 慈母憂懼之情雖則叫人難過, 只是這暗指臣對兩位弟弟有所謀害的意思, 臣卻不敢領。臣只能請陛下嚴查真相,聖明決斷。」

  「真相?聖明?」宣帝忽然冷笑了一聲, 他原不是陰騭的性子, 然而近來的變故實在太多太嚴重,而中風讓他的面容多少都是帶著幾分僵硬的,這一聲冷笑看起來竟也是難言的可怖, 「真相到底是什麼, 也不是做了皇帝就什麼都能查的出來的。旁的不說, 你三弟已經死了, 他當初在中秋到底還有什麼別的隱情,便再聖明十倍的天子也是查不出來了!」

  這一句話落地,太子的神色終於有了一絲極其微小的震動,只是他抬眼望向宣帝的時候,所流露出來的卻不是恐懼震驚,而是在堅毅的神色之中混合了一絲痛苦,隨即便低了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陛下若有旨意,臣自當遵從。」

  再餘下的話,竟多一個字也沒有了。

  而宣帝與太子之間的父子對話,基本上也就停止在了這裡。

  良久良久的沉默之後,當乾熙殿中幾乎只能聽見宣帝粗重的呼吸聲,以及皇后和麗妃越來越低的抽泣聲之後,宣帝終於支撐著擺了手:「下去罷。」

  沒有說任何其他的言語,已經跪到膝頭如針刺的太子只能咬牙起身,恭敬領旨,退了出來。

  而走在回重華殿的路上,年輕的太子清楚感受到了背後微微的刺。

  畢竟,他也不是真的完全不會緊張的。宣帝的疑心,他感受得很清楚。而這到底意味著什麼,他也很明白。

  即使此刻不明白,三日後的廷議上,宣帝也進一步讓太子明白了。

  那可以算是天旭朝間,宣帝親口所說的言語之中,最像一位帝王所說的了。

  說的內容很簡單,西北軍報頻頻,局勢不穩,太子是否應當親自前往西北,跟進荀南衡的巡查?

  這話一出口,不拘太子如何反應,朝臣們霎時便肅靜到了極致。每個人都仿佛立刻感受到了透骨的寒涼與驚懼。

  西北的局勢是否需要一位皇子、尤其是太子去親臨主持,本身就是個很大的問題,但此事更要緊的是宣帝到底為何在此時提出?

  倘若太子一口答應,其實是很不合理的,宣帝的中風是得到了緩解,但是也沒有緩解到跟中風之前的程度一樣健康,身體什麼時候再出問題都有可能。吳王尚未就藩,而魏王的案子尚且沒有答案,京城局勢這樣動盪,太子若是離開京城,無發輔佐宣帝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實更像是想要去西北整頓的同時握緊西北重兵。

  但是,若太子一口拒絕宣帝如此說法,也不是沒有問題的,首先就有抗旨的嫌疑,其次就是這京中微妙的局勢。就如同在魏王身死的事情上一樣,明面上當然是沒有什麼能夠直接聯繫到太子的證據,而吳王的遇刺、趙王的中毒,也都沒有證據,可是所有的事情的得利者,都是指向了太子。若是按著這個思路來看,寧可抗旨也要留在京中,只怕也是要繼續攪弄風雲的嫌疑。

  所以宣帝的這一個問題,太子根本沒有任何能回答好的方式。即便去辯解或是抗辯,又或與輔臣們討論,其實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基本上當宣帝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已經對太子生了疑心,甚至起了更進一步的意思。

  只不過太子,就如同皇后一樣,並不是一個可以真的按著帝王一時的心緒起伏或者喜好,隨意輕言廢立。無論現在有多少說法是虛虛實實地扣在太子頭上,只要沒有鐵證如山,宣帝也不能隨意要更多儲君之位。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官與宗親公卿們,應當何去何從?年輕的太子又當如何回應?

  一時間,大殿之中也再度寂靜下來,所有人都在戰兢中見證著這場風暴。

  「臣,遵旨。」太子居然並沒有猶豫,上前一步,恭敬躬身,「但臣亦有奏。先前陛下已有明旨,令吳王年後就藩。臣請求陛下不要收回成命,仍舊令吳王於上元之後,前往泉州封地。臣亦會遵旨前往西北巡查,以安君心,以安國本。臣去歲請旨前往西北之時,已有馬革裹屍,報效君父之心。今蒙君父錯愛,加以青宮之位,臣雖惶恐,卻不敢忘保國之本。只是京中如此變故頻頻,臣以為吳王,並長春宮,皆不能脫離干係。昭陽殿,亦有諸多不當。但,皇后娘娘為陛下髮妻,四皇子趙王為陛下嫡子,倘若臣在西北殉國,還有趙王輔佐陛下,臣雖死無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