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頁
士林學子們雖然為此再次激動起來,甚至又做了許多詩詞,主要是懷疑皇家或者宗室有誰想要報復牽涉進皇室醜聞的齊珂,最主要當然是吳王和魏王,但這個實在只是空口懷疑,真是一丁點兒憑據也沒有,所以學子們並沒有再去大理寺或是什麼地方如何鳴冤鬧事,只是街頭巷尾的百姓都在口口相傳,齊珂已經因為得罪了天家貴人被暗暗弄死了。
對此,連荀澈也沒有答案,而荀瀅則是隨著流言的越發篤定,整個人也越發消瘦下去。她哭的更少了,然而卻也讓家人更加擔心,又無從勸起。
俞菱心看著雖然揪心,卻也不好叫荀澈再去如何調查齊珂的事情,畢竟如今局勢下他的壓力已經非常大了。而且齊珂若是被發現跟荀澈有什麼密切往來,那先前所有的種種自證與受苦,只怕都會付之東流,所以這竟然就又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死局。
所以如今再次想到齊珂與荀瀅,俞菱心真的只有一聲嘆息。
很快又是幾日過去,宣帝的中風情況仍舊沒有得到太多緩解,雖然也沒有更加嚴重,但整體上就是無法行走,說話也不清楚。在監國之事上,閣臣們則是終於爭出了一個結果。
太子監國,閣臣輔政,太子硃批與內閣藍批並行,但是與此同時另外單有一組宗親與臣子,專門去調查魏王府的滅門案,太子與吳王都不得插手,以免生出旁的變故。
另外,雖然太子監國,但京畿的兵權卻不能完全都只交給太子,既然宣帝如今精神還是基本清醒的,那麼兵權大事,還是要交給皇帝。
說起來這可以算是非常折中的方式,比較公平,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太子會欣然同意的時候,年輕的儲君提出了一個強硬的要求,那就是對宣帝的照料與保護,也需要有單獨的一組人。兵權可以給宣帝,但是不能交給如今正在親自照料宣帝的文皇后。
此言一出,百官譁然。
這才是真的將幾位皇子之間徹底劃分出涇渭分明的對立,然而太子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雖說兵權交給皇帝是正理,但既然現在皇帝中風行動受限,萬一兵符被皇后摸走矯詔,後果誰能承擔?
最終監國輔政之事以及兵權管理,當真便如內閣與太子兩方之言,一一辦理。文皇后對此是否有什麼不滿,並無人可以得知,史書所記,以及人所共見,就是在再隨後的數日中,文皇后與四皇子趙王如何親力親為,細心侍奉在宣帝的病榻前,將所謂賢妻孝子的典範傳遍天下。
倘若倒退回到堯舜一樣以仁德治的時代,群臣大約會認為其實四皇子趙王才宜繼大統,而太子本身可能也會生出什麼自愧不如,主動讓位的心思。
不過很可惜的,堯舜到底是傳說,而文皇后與四皇子這大半個月感天動地的賢孝,完全無法感動金殿廷議之中的群臣,百官所見的,更多是這數日中,年輕的太子是如何的英武與敏銳,對政事上手的程度連輔臣們都十分驚嘆,以及,這段時間裡京城內外為了魏王之案的瘋狂盤查搜檢,整個京城內外簡直是人仰馬翻,街市雖然不至於全然停業,也是蕭索了七八分,時近年下,反而越發冷寂。
便是那些富貴煊赫的豪門公卿之家,也同樣沒有什麼喜氣。一方面是因著時局似穩實飄的緊繃局勢,本身就讓人非常緊張,而再詳細到各門各家,更是各人的難處層出不窮。譬如自昌德伯府以下,所有吳王妃嬪良媛的家族都是滿心沉痛,即將在年後送別自家女兒遠行千里,而所有魏王妃嬪的娘家則更是悲痛無地,因為自家女兒連遠行千里的機會都沒有,已經只剩焦屍枯骨,香冢牌位。哪怕是看似平安富貴一無所缺如晉國公府,文安侯府,也會因著荀南衡、程雁翎遠在西北軍中而牽掛,亦為荀瀅的消瘦傷心而掛懷,更是為了太子與太子妃明錦柔如今不時遭受流言甚至是本章彈劾質疑而憂慮。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臘月初,乾熙殿裡先傳出了個好消息,宣帝的中風症狀終於有所好轉,走路會慢一點,行動也有些不完全協調,但說話基本上是恢復了,也能扶著宮監或者拐杖行走,又可以重新上朝參與廷議,總算是能夠將先前的局面重新調整。
只是在群臣以及宗親公卿尚且沒有預備好各樣恭和宣帝龍體康復的奏本之前,臘月初八,便在宮內宮外又出了事。
先是吳王遇到襲擊,在進宮請安的路上忽然遭到刺客突襲,幸好隨行的侍衛不少,而且近期京城之中巡防的人手增加到了三倍,四處搜檢的兵士亦有不少,所以迅速抵擋住了刺客的襲擊,只是可惜並沒有能抓到活口。而吳王雖然手臂上被冷箭劃傷,但到底不是太嚴重。
而就在同一日裡,原本應該每天習慣地到宣帝身邊為他親自按摩一陣子腿腳的趙王卻沒有來,宣帝剛一垂詢,便見到寧德宮的太監驚恐萬狀地前來稟報——趙王中毒!
同樣要道一句萬幸,大約是趙王體弱,平素服用藥物甚多,所以中毒不深,經過太醫搶救,還是順利保住了性命。
至此,所有太子之外的皇子都面臨過性命之憂,宣帝甚至不用問,太子便主動跪下表示:「這些事情,當真與臣無關。請陛下只管清查到底,相信天理昭昭,清者自清。」
宣帝這次沉吟的時間就更長了,過去這一年裡接連的打擊實在太多也太沉重,尤其是這次中風的痛苦掙扎,讓他也開始懷疑了自己——過去所有的信任真的是對的嗎?皇子、臣子、妃子,所有人真的都是他們表現出來的樣子麼?
對此,連荀澈也沒有答案,而荀瀅則是隨著流言的越發篤定,整個人也越發消瘦下去。她哭的更少了,然而卻也讓家人更加擔心,又無從勸起。
俞菱心看著雖然揪心,卻也不好叫荀澈再去如何調查齊珂的事情,畢竟如今局勢下他的壓力已經非常大了。而且齊珂若是被發現跟荀澈有什麼密切往來,那先前所有的種種自證與受苦,只怕都會付之東流,所以這竟然就又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死局。
所以如今再次想到齊珂與荀瀅,俞菱心真的只有一聲嘆息。
很快又是幾日過去,宣帝的中風情況仍舊沒有得到太多緩解,雖然也沒有更加嚴重,但整體上就是無法行走,說話也不清楚。在監國之事上,閣臣們則是終於爭出了一個結果。
太子監國,閣臣輔政,太子硃批與內閣藍批並行,但是與此同時另外單有一組宗親與臣子,專門去調查魏王府的滅門案,太子與吳王都不得插手,以免生出旁的變故。
另外,雖然太子監國,但京畿的兵權卻不能完全都只交給太子,既然宣帝如今精神還是基本清醒的,那麼兵權大事,還是要交給皇帝。
說起來這可以算是非常折中的方式,比較公平,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太子會欣然同意的時候,年輕的儲君提出了一個強硬的要求,那就是對宣帝的照料與保護,也需要有單獨的一組人。兵權可以給宣帝,但是不能交給如今正在親自照料宣帝的文皇后。
此言一出,百官譁然。
這才是真的將幾位皇子之間徹底劃分出涇渭分明的對立,然而太子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雖說兵權交給皇帝是正理,但既然現在皇帝中風行動受限,萬一兵符被皇后摸走矯詔,後果誰能承擔?
最終監國輔政之事以及兵權管理,當真便如內閣與太子兩方之言,一一辦理。文皇后對此是否有什麼不滿,並無人可以得知,史書所記,以及人所共見,就是在再隨後的數日中,文皇后與四皇子趙王如何親力親為,細心侍奉在宣帝的病榻前,將所謂賢妻孝子的典範傳遍天下。
倘若倒退回到堯舜一樣以仁德治的時代,群臣大約會認為其實四皇子趙王才宜繼大統,而太子本身可能也會生出什麼自愧不如,主動讓位的心思。
不過很可惜的,堯舜到底是傳說,而文皇后與四皇子這大半個月感天動地的賢孝,完全無法感動金殿廷議之中的群臣,百官所見的,更多是這數日中,年輕的太子是如何的英武與敏銳,對政事上手的程度連輔臣們都十分驚嘆,以及,這段時間裡京城內外為了魏王之案的瘋狂盤查搜檢,整個京城內外簡直是人仰馬翻,街市雖然不至於全然停業,也是蕭索了七八分,時近年下,反而越發冷寂。
便是那些富貴煊赫的豪門公卿之家,也同樣沒有什麼喜氣。一方面是因著時局似穩實飄的緊繃局勢,本身就讓人非常緊張,而再詳細到各門各家,更是各人的難處層出不窮。譬如自昌德伯府以下,所有吳王妃嬪良媛的家族都是滿心沉痛,即將在年後送別自家女兒遠行千里,而所有魏王妃嬪的娘家則更是悲痛無地,因為自家女兒連遠行千里的機會都沒有,已經只剩焦屍枯骨,香冢牌位。哪怕是看似平安富貴一無所缺如晉國公府,文安侯府,也會因著荀南衡、程雁翎遠在西北軍中而牽掛,亦為荀瀅的消瘦傷心而掛懷,更是為了太子與太子妃明錦柔如今不時遭受流言甚至是本章彈劾質疑而憂慮。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臘月初,乾熙殿裡先傳出了個好消息,宣帝的中風症狀終於有所好轉,走路會慢一點,行動也有些不完全協調,但說話基本上是恢復了,也能扶著宮監或者拐杖行走,又可以重新上朝參與廷議,總算是能夠將先前的局面重新調整。
只是在群臣以及宗親公卿尚且沒有預備好各樣恭和宣帝龍體康復的奏本之前,臘月初八,便在宮內宮外又出了事。
先是吳王遇到襲擊,在進宮請安的路上忽然遭到刺客突襲,幸好隨行的侍衛不少,而且近期京城之中巡防的人手增加到了三倍,四處搜檢的兵士亦有不少,所以迅速抵擋住了刺客的襲擊,只是可惜並沒有能抓到活口。而吳王雖然手臂上被冷箭劃傷,但到底不是太嚴重。
而就在同一日裡,原本應該每天習慣地到宣帝身邊為他親自按摩一陣子腿腳的趙王卻沒有來,宣帝剛一垂詢,便見到寧德宮的太監驚恐萬狀地前來稟報——趙王中毒!
同樣要道一句萬幸,大約是趙王體弱,平素服用藥物甚多,所以中毒不深,經過太醫搶救,還是順利保住了性命。
至此,所有太子之外的皇子都面臨過性命之憂,宣帝甚至不用問,太子便主動跪下表示:「這些事情,當真與臣無關。請陛下只管清查到底,相信天理昭昭,清者自清。」
宣帝這次沉吟的時間就更長了,過去這一年裡接連的打擊實在太多也太沉重,尤其是這次中風的痛苦掙扎,讓他也開始懷疑了自己——過去所有的信任真的是對的嗎?皇子、臣子、妃子,所有人真的都是他們表現出來的樣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