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頁
沐瑾瞧見對方擺開這陣仗,自然也是收攏兵馬,匯聚十三萬大軍,跟他們打。
別看是臨時湊的人,經過短短兩個來月的訓練,有模有樣的,軍隊在城樓上排開,再配上招展的旌旗,挺像樣的。
沐瑾把郢都當成京城打,半天就攻上了城牆,當天就把郢城拿下。
攻城的時候,死了一大片,死戰不降的,又死了一大堆,最後俘虜了四萬多人,其中一大半都是奴隸私兵出身。奴隸私兵中最底層的小兵卒,被裹挾著上戰場,再是忠心為主,主子都沒了,派去修路打井開渠干三年苦力、接受點新思想教育,再給放回自由身,劃地給田,基本上也就安置下來了。
要是還有冥頑不靈的,村長又不是派來擺著看的,總還能繼續給他們進行再教育。
因此,這批人,都留給了軍工部基建司。
至於那些貴族、士族,沐瑾讓他們給齊國殉葬了。
齊國再沒任何抵禦之力,沐瑾十三萬大軍再聚在一起沒意義,兵分三路,從不同的路線攻城拿地,在夏天攻到了齊國都城。
十六歲的新帝姜久戰死城樓,以身殉國。
齊國皇室及若干臣子東逃。
沐瑾打下齊國都城後,繼續往前推,到入秋時節,占下東陵所有地盤。
齊國皇室大臣在逃亡途中,讓騎兵追上,死了不少,但仍有一小股,逃進了東陵邊界的茫茫山林。那是一片不知道有多深的深山老林子,比西蠻山還要原始。西蠻山里好歹還有些荒蠻部落,多多少少有點人煙,那片深山老林子連名字都沒有,就連山外的人都極少,只偶爾有些逃戰亂形成的小村子。
那些人入了荒山,能不能活得下來都難說,且一路追擊,只剩下千餘人,已經成不了氣候。
追擊的軍隊調頭回去。
東陵齊國就此滅國,整個東陵地界,盡歸大淮。
沐瑾先派人把戰獲運回去,他則在東陵先對各郡進行了清理、安置,一直忙到第二年七月份,蕭灼華派來的官員到任,完成交接後,才帶著大軍啟程回去,支援南邊戰場。
第231章
南邊十一郡之地, 水、陸交通發達,並沒有什麼天塹險關。
簡言之,打下的地盤必須派兵駐守, 不然對方從水路過去, 想怎麼就打怎麼打。
屠嬌娘所率領的三萬禁軍自不必提,旱鴨子陸軍,上船是又暈又吐毫無戰鬥力, 入水則是根本撲騰不起來, 只剩下沉底的份。
沐耀的軍隊有進行過水軍作戰訓練,對船上生活也習慣了,比起屠嬌娘的軍隊強不少,但是跟南邊的水軍比起來,那就是渣渣。
他的軍隊在陸地上怎麼吊打南邊的軍隊,南邊的軍隊在水上就能怎麼吊打他。
南邊各郡的江水、河道緊密相連, 郡與郡之間, 通常只有一江一河之隔,越大的城池越離不開水, 南邊所有的郡城都在江邊、河邊, 建有水碼頭,那些繁華富庶的縣城, 也多有水路相連。
整個南邊諸郡,就是一片廣袤的水上澤國。
它不僅江多、河多、湖泊多,連所謂的陸地上, 也到處都是水田,居民就建在水田邊, 除了有山的地方, 想找一片像草原、京城平原這樣, 一眼望去看不到水的地方,難。
可以說,南邊的水軍在南邊諸郡,就跟沐瑾的騎兵在草原上一樣,想怎麼跑就怎麼跑。
屠嬌娘和沐耀拿下泰安郡後,遇到難題了。
泰安郡占據八縣之地,每個縣下面又有十幾個鄉,每個鄉少則千餘戶,多則兩三千戶。這是以戶算,不是以單個的人為單位算的。也就是說,一個鄉的人口,至少是在六千人到一兩萬之間。
他每個縣的總人口,大概是在二十到三十萬之間。
正常情況下,超過十萬人的縣就是大縣。
泰安郡不僅是大縣,它還是富縣。
不僅有礦、有山林,船隻航運、漁業也發達,因為沒那麼靠南,氣候較冷,稻子每年只產一季,但是它的水利灌溉好,幾乎不用擔心洪澇,旱澇保收,產糧穩定。
整個泰安郡的總人口數,有二百萬。
沐瑾占據西邊十四郡之地,總人口才一千多萬,按每個郡的平均人口算,西邊諸郡比泰安郡要差上一大截,而南邊各郡的人口數量差不多都是這樣的。
這些年,南邊諸郡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只經歷過打臨江郡的那場慘敗,從它們的整體實力上來講,並不算傷筋動骨,戰船仍在,補的兵都訓練了兩年了,已經完全可以投入戰場。
沐耀和屠嬌娘拿下泰安郡後,就為難了。
如果城防空虛,從泰安郡的郡城到周邊的縣城,都有隨時遭到對方從水路發動襲擊的危險,必須派兵守著。如果繼續進攻,不守城,對方率領大軍從碼頭上岸,輕則地就能把城拿回來,打下一座城丟一座城,連退路都會被截斷,成為懸於外的孤軍。
他們的軍隊再是裝備精良,除了靠里位置的三個縣外,攏共要駐守一座郡城,五座縣城,攏共才八萬兵,要守六座城,兵力相當吃緊。
沐耀試過在水路的狹窄路段以密集的投石機轟擊,阻止江面上的行船,效果並不理想。
戰船不是城牆,它是移動的,哪怕目標大,距離遠加上有風,精準地打中戰船的難度比轟城牆還是要大得多,再就是南邊諸郡的造船業發達,它們在對船的武裝上很捨得下本錢,對於船隻表面、外殼有採取過防落石轟擊,用大魚網拉過防護網。
別看是臨時湊的人,經過短短兩個來月的訓練,有模有樣的,軍隊在城樓上排開,再配上招展的旌旗,挺像樣的。
沐瑾把郢都當成京城打,半天就攻上了城牆,當天就把郢城拿下。
攻城的時候,死了一大片,死戰不降的,又死了一大堆,最後俘虜了四萬多人,其中一大半都是奴隸私兵出身。奴隸私兵中最底層的小兵卒,被裹挾著上戰場,再是忠心為主,主子都沒了,派去修路打井開渠干三年苦力、接受點新思想教育,再給放回自由身,劃地給田,基本上也就安置下來了。
要是還有冥頑不靈的,村長又不是派來擺著看的,總還能繼續給他們進行再教育。
因此,這批人,都留給了軍工部基建司。
至於那些貴族、士族,沐瑾讓他們給齊國殉葬了。
齊國再沒任何抵禦之力,沐瑾十三萬大軍再聚在一起沒意義,兵分三路,從不同的路線攻城拿地,在夏天攻到了齊國都城。
十六歲的新帝姜久戰死城樓,以身殉國。
齊國皇室及若干臣子東逃。
沐瑾打下齊國都城後,繼續往前推,到入秋時節,占下東陵所有地盤。
齊國皇室大臣在逃亡途中,讓騎兵追上,死了不少,但仍有一小股,逃進了東陵邊界的茫茫山林。那是一片不知道有多深的深山老林子,比西蠻山還要原始。西蠻山里好歹還有些荒蠻部落,多多少少有點人煙,那片深山老林子連名字都沒有,就連山外的人都極少,只偶爾有些逃戰亂形成的小村子。
那些人入了荒山,能不能活得下來都難說,且一路追擊,只剩下千餘人,已經成不了氣候。
追擊的軍隊調頭回去。
東陵齊國就此滅國,整個東陵地界,盡歸大淮。
沐瑾先派人把戰獲運回去,他則在東陵先對各郡進行了清理、安置,一直忙到第二年七月份,蕭灼華派來的官員到任,完成交接後,才帶著大軍啟程回去,支援南邊戰場。
第231章
南邊十一郡之地, 水、陸交通發達,並沒有什麼天塹險關。
簡言之,打下的地盤必須派兵駐守, 不然對方從水路過去, 想怎麼就打怎麼打。
屠嬌娘所率領的三萬禁軍自不必提,旱鴨子陸軍,上船是又暈又吐毫無戰鬥力, 入水則是根本撲騰不起來, 只剩下沉底的份。
沐耀的軍隊有進行過水軍作戰訓練,對船上生活也習慣了,比起屠嬌娘的軍隊強不少,但是跟南邊的水軍比起來,那就是渣渣。
他的軍隊在陸地上怎麼吊打南邊的軍隊,南邊的軍隊在水上就能怎麼吊打他。
南邊各郡的江水、河道緊密相連, 郡與郡之間, 通常只有一江一河之隔,越大的城池越離不開水, 南邊所有的郡城都在江邊、河邊, 建有水碼頭,那些繁華富庶的縣城, 也多有水路相連。
整個南邊諸郡,就是一片廣袤的水上澤國。
它不僅江多、河多、湖泊多,連所謂的陸地上, 也到處都是水田,居民就建在水田邊, 除了有山的地方, 想找一片像草原、京城平原這樣, 一眼望去看不到水的地方,難。
可以說,南邊的水軍在南邊諸郡,就跟沐瑾的騎兵在草原上一樣,想怎麼跑就怎麼跑。
屠嬌娘和沐耀拿下泰安郡後,遇到難題了。
泰安郡占據八縣之地,每個縣下面又有十幾個鄉,每個鄉少則千餘戶,多則兩三千戶。這是以戶算,不是以單個的人為單位算的。也就是說,一個鄉的人口,至少是在六千人到一兩萬之間。
他每個縣的總人口,大概是在二十到三十萬之間。
正常情況下,超過十萬人的縣就是大縣。
泰安郡不僅是大縣,它還是富縣。
不僅有礦、有山林,船隻航運、漁業也發達,因為沒那麼靠南,氣候較冷,稻子每年只產一季,但是它的水利灌溉好,幾乎不用擔心洪澇,旱澇保收,產糧穩定。
整個泰安郡的總人口數,有二百萬。
沐瑾占據西邊十四郡之地,總人口才一千多萬,按每個郡的平均人口算,西邊諸郡比泰安郡要差上一大截,而南邊各郡的人口數量差不多都是這樣的。
這些年,南邊諸郡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只經歷過打臨江郡的那場慘敗,從它們的整體實力上來講,並不算傷筋動骨,戰船仍在,補的兵都訓練了兩年了,已經完全可以投入戰場。
沐耀和屠嬌娘拿下泰安郡後,就為難了。
如果城防空虛,從泰安郡的郡城到周邊的縣城,都有隨時遭到對方從水路發動襲擊的危險,必須派兵守著。如果繼續進攻,不守城,對方率領大軍從碼頭上岸,輕則地就能把城拿回來,打下一座城丟一座城,連退路都會被截斷,成為懸於外的孤軍。
他們的軍隊再是裝備精良,除了靠里位置的三個縣外,攏共要駐守一座郡城,五座縣城,攏共才八萬兵,要守六座城,兵力相當吃緊。
沐耀試過在水路的狹窄路段以密集的投石機轟擊,阻止江面上的行船,效果並不理想。
戰船不是城牆,它是移動的,哪怕目標大,距離遠加上有風,精準地打中戰船的難度比轟城牆還是要大得多,再就是南邊諸郡的造船業發達,它們在對船的武裝上很捨得下本錢,對於船隻表面、外殼有採取過防落石轟擊,用大魚網拉過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