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此情形,卻是天下大安的開端。

  桓珩在見過諸縈之後,很快便恢復了以往勤於政事的勢頭,甚至比往昔更甚。

  畢竟,從前僅僅有桓珩一人,縱使他心悅諸縈,可等待的卻只是執念。如今諸縈近在眼前,他又有了對諸縈的承諾,在政事上的勤勉,兼職叫臣下們苦不堪言。

  他們雖也有抱負,也盼望著被重用,但不意味著要因勤勉過度,早早猝死。如此英年早逝,絕非他們所願。

  可桓珩作為君主,尚且比他們更加用心,夜裡的燭火三更不息,儘管再不情願,他們也只能一同為衛國,為天下,辛勤不敢懈怠,一同將燭火燃至深夜。

  衛國上下既然做足了準備,諸縈自然也不例外。

  她期盼的是天下安寧,莫要再進行無休止的戰亂,故而,若是能不發兵,就令餘下的諸侯國歸順,自然是再適合不過。

  對待衛國,抵抗姿態最為強硬的,便是陳國與齊國,至於吳越幾國,不是甘為衛國驅使,便是一直小心謹慎,心存僥倖的左右觀望。

  諸縈獨自一人坐在案幾前,玉白的手隨意擺弄著桌上的小銅爐,暗自思索。

  其實不論是陳國,還是齊國,都並非無可攻破……

  作者有話說:

  今天先更一章,明天康康能不能寫粗長一點,不出意外的話,應該很快就要完結啦~

  然後就是,我可能要說一個不太好的消息。

  我問過編編了,現在不能再寫一條感情線的番外,就算另外開一本寫男二和女主的感情也不可以。

  開頭選定男主,後面就不能再有其他人物的感情戲。所以我可能寫不了宋王和女主在一起的番外了,但可以單獨安排宋王的番外,雖然他不能和女主在一起,但是我會在番外儘量給宋王一個好的結局。

  還有就是,大家會不會想看一點點的女主現代番外。

  第122章

  諸縈浮起了念頭,卻仍舊有些猶豫,因為這個法子,或許對一些人而言,並不夠公平。

  陳王雖然將成雎逐出陳國,但成雎仍舊是陳國毫無爭議的嫡長公子。若是成雎身居陳王之位,將陳國獻給衛國,便能免去戰亂,也屬名正言順。

  諸縈知道,若是自己,甚至是桓珩尋了成雎,他縱使是千般不情願,可困於他固執的君子秉性,也一定會應允的。

  但諸縈正是不想如此,這般對成雎太過不公。

  成雎對陳王心結以解,他不再怨恨,可同樣也不願再見陳王。貿然將成雎帶至陳國,對成雎來說,便是重新回到過去的痛苦中。

  諸縈有許多說辭來勸說成雎,但沒有一樣可以成為理直氣壯傷害成雎的。

  她將手中的銅爐賺了個圈,最終還是放下了這個念頭。

  這樣於心有愧的事,她做不到。

  既然陳國暫時耽擱,諸縈就只能從齊國入手,至於齊國到底應該如何實施,諸縈恐怕還是要親眼看上一看,才能有所決斷。

  她瞬移到齊國王宮一處無人的偏僻之地,而後披上隱身的斗篷,在齊國王宮四處查探。

  但諸縈沒有在宮人的住處流連,她主要是想瞧一瞧昏聵好色,為了強奪兒媳,不惜把最為出色的兒子遣往邊關,最後事情敗露,人盡皆知,其子羞愧之下拔刀自刎的齊王。

  能無恥到這個份上,著實少見,偏偏諸縈從前在衛國的祭祀之禮後,大宴天下諸侯,見著的是先齊王,也就是如今齊王之父。

  故而,諸縈是未曾見過這位荒淫的君主的。

  諸縈今日特意前來,為的就是能看清楚齊王究竟是不是如捲軸中記載的那般,以及如此昏聵的君王,底下該有多少臣子怨聲載道。

  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在不起戰事的情形下,是齊國歸降。

  等諸縈好不容易從宮人的口中聽聞了齊王的寢宮,正準備前去時,卻恰好瞧見了一個極為眼熟的人。

  是她曾在宋國王畿的岐下之學有數面之緣的藺尚。

  諸縈先時只是覺得眼熟,畢竟過去了整整十年,藺尚早已褪去原先的青澀稚嫩,也不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一說話就會磕磕絆絆的年輕學子了。

  他趨於成熟,在與下屬交談時泰然自若,很是沉穩,想來這些年也經了不少歷練。

  也是,初相識時藺尚是齊國的王孫,後來齊王薨逝,自然有公子繼位。

  依照藺尚在齊國王宮的風光來看,繼位的公子應當就是藺尚的父親了。多年前不受重用,背井離鄉求學的落魄王孫,到了如今,身份已是水漲船高,成了有望爭奪齊國王位的公子了。

  或許並不只是公子,諸縈聽見周圍人對藺尚的稱呼,似乎他如今已被立做太子。

  出於多年未見的熟悉感,還有諸縈內心的直覺,她下意識的跟上了藺尚。她總覺得藺尚應該在圖謀些什麼,且對他日齊國歸降大有影響。

  諸縈一直跟著藺尚與數名臣屬分別入了一處極為偏僻的院落,聽到他們的密謀,諸縈才知曉自己的確沒有白來。

  原來,原先那位被奪去妻子,後又因齊王疑心而被逼自刎的公子,正是藺尚一母同胞的親兄長。

  後來,齊王出於愧疚,以及對國中臣子們因此事而生的怨憤,為了安撫他們,他才立了藺尚作為太子。

  藺尚自知身上的太子之位是如何得來,一直引以為恥,同齊王的關係並不親近,只是加以順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