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祝知宜這也算繼承祖父之業,成了新的太傅,未來帝王之師。
梁徽則負責梁曦景的騎射劍術,還給他做了許多小玩意,木馬、紙鳶、花燈……梁曦景每日在皇宮裡勤文習武,又有狼犬相伴,樂不思蜀。
原本清淨的深宮多了小孩子的朗朗書聲和玩鬧嬉笑,變得熱鬧生動起來。
第100章 帝黨相黨
開春,百廢待興。
祝知宜回歸朝堂便強勢推進了之前未能施展的變法,田種農桑、重視商業、裁撤冗官、革新舉薦。
作為閣首,等同前朝歷代丞相之職之位,朝堂文臣眾心所向的領袖,天下讀書人心往神馳的權利之巔。
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高處不勝寒。
即便祝知宜與梁徽已經在感情上情投意合、在追求上志同道合,但也無法避免自古君臣天然微妙的對抗和和勢均力敵的制衡。
這是千百年來的權利架構、朝堂風雲詭譎的勢態、黨羽相爭人心博弈所決定的,非以當權者的人力、情感、主觀意志所能轉移。
因為並非只要帝後同體、君臣同心了就諸事分明萬事無憂,水至清則無魚,清明是相對的,廉政朝堂也有黨羽紛爭,昌繁盛世里也有腐官污吏,有人的地方就永遠有江湖,有鬥爭,朝堂永遠是最風起雲湧、暗涌深流的地方。
人心各有打算,權欲、爭鋒、利益糾奪永遠不會停止。
祝知宜擅文治,憑藉自身的一片慈心和實幹清正收歸文官眾心;梁徽長武取,造反出身,手握重兵,對軍隊和兵力鞏固政權有很大的迷信和依賴,馬背上贏來的權利才是自己的。
朝堂便很自然而然分為了帝黨相黨。
自古至今,歷朝歷代,文臣武將對立制衡是亘古不變的規律,歷史的齒輪在相互紛爭又相互妥協、相互制衡中滾滾向前。
矛盾是固有且常有的——新一年國庫收帳就這麼多,給工部還是發兵餉。
新發掘的礦藏,每年就那麼多產量,是按工部的摺子批下去煉銀印鈔發展工商還是准兵部的奏拿去鑄鐵造兵器練軍威懾周鄰。
從爵位晉封到文官晉升幾品、武將俸祿幾何……諸事大小,都值得爭一爭。
今日早朝又爭到了西南年關進貢的那批糧食,日前已經進入京轄地界。
漢蜀沃地,自三年前天子御駕親征,收復西南,此後成為僅次於東部江南的第二個農業重心,每年進貢的品種規格非其他轄地可以相提並論。
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又為這批糧食的用途爭執不下,難得地,梁徽與祝知宜也有了不同的意見,在支持工商業和充軍糧軍餉的分配額度上持不同想法。
本還是戶部尚書與司馬將軍唇槍舌劍的戰場,慢慢變成了天子與閣首的針鋒論證。
當然不會有什麼言辭激烈的爭執衝撞,兩人都是冷靜克制的人,又都在前朝後宮浸淫沉浮多年,只是就事論事各抒己見。
但到了這個位置,二人的一舉一動都很容易被下頭的人無形放大、揣測、推論,本最是尋常的君臣策政對論變成了文臣武將中暗涌深流的火藥味。
且梁徽與祝知宜,一個賽一個思維敏捷口齒伶俐,兩人都對對方的話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旁徵博引,指出對方的漏洞,一來一往,座下群臣的反應未必跟得上趟,便更讓人覺得高深不可捉摸,四目相對,深以為君臣不和,帝後生隙。
此事一連幾日未決,氣氛微妙,朝臣心惶,人人自危。
祝知宜固執堅持自己的政見,梁徽也不會因為私情把正事當兒戲讓著他,於是又是懸而未決擱置的一日。
散朝,天子與朝臣走不同的道。
祝知宜回明徽閣,這是初組議事閣時梁徽為了提高上傳下達的效率在宮中設的辦事處。
隋寅想了想,還是跟上他:「閣首。」
祝知宜回頭,見是他,停下腳步,點點頭:「昀正。」隋寅的字。
隋寅知道自己不該多事,可是祝知宜待他如師如長兄,斟酌幾番,還是委婉道:「臣知道閣首一心為民就事論事,可君臣有別,皇上若是堅持必然有他的考量,我把摺子拿回議事閣改一改再傳中書就行。」意思是要不算了。
君臣之位,本就敏感,人心猜忌,說得多了就變成了爭權奪勢。
雖他也親眼見證天子對君後求而不得痛不欲生的那幾年,但君恩這種事……很難說的。
自古帝王多薄情,得不到的時候是硃砂痣,朝夕相處下來摩擦爭執太多傷了和氣就變夕顏血了。
戲曲裡頭再美滿的姻緣佳話也會被油米柴鹽醬醋茶的瑣碎侵蝕,何況是最不牢靠的帝王之幸。
祝知宜頗為不解地看著他,隋寅只好說得更明白些:「臣看今日聖上面色不大好……」
祝知宜剛欲告訴他那是因為昨日梁徽給梁曦景烤兔肉吃上火了昨夜沒睡好,宮道上便傳來一聲淡淡的「清規」。
兩人一回首,便看到一人倚在宮牆邊,長身玉立,姿態閒散。
梁徽連張福海都沒帶,臂彎搭著一件大氅。
隋寅一驚,皇帝下了朝竟沒從御道先走,也不知道剛才他與君後的話有沒有被聽到,忽而有些心虛,行禮:「微臣給皇上請安。」
梁徽站在玉階上,居高臨下,幅度不大地抬了抬下巴,算是受了他的禮。
梁徽則負責梁曦景的騎射劍術,還給他做了許多小玩意,木馬、紙鳶、花燈……梁曦景每日在皇宮裡勤文習武,又有狼犬相伴,樂不思蜀。
原本清淨的深宮多了小孩子的朗朗書聲和玩鬧嬉笑,變得熱鬧生動起來。
第100章 帝黨相黨
開春,百廢待興。
祝知宜回歸朝堂便強勢推進了之前未能施展的變法,田種農桑、重視商業、裁撤冗官、革新舉薦。
作為閣首,等同前朝歷代丞相之職之位,朝堂文臣眾心所向的領袖,天下讀書人心往神馳的權利之巔。
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高處不勝寒。
即便祝知宜與梁徽已經在感情上情投意合、在追求上志同道合,但也無法避免自古君臣天然微妙的對抗和和勢均力敵的制衡。
這是千百年來的權利架構、朝堂風雲詭譎的勢態、黨羽相爭人心博弈所決定的,非以當權者的人力、情感、主觀意志所能轉移。
因為並非只要帝後同體、君臣同心了就諸事分明萬事無憂,水至清則無魚,清明是相對的,廉政朝堂也有黨羽紛爭,昌繁盛世里也有腐官污吏,有人的地方就永遠有江湖,有鬥爭,朝堂永遠是最風起雲湧、暗涌深流的地方。
人心各有打算,權欲、爭鋒、利益糾奪永遠不會停止。
祝知宜擅文治,憑藉自身的一片慈心和實幹清正收歸文官眾心;梁徽長武取,造反出身,手握重兵,對軍隊和兵力鞏固政權有很大的迷信和依賴,馬背上贏來的權利才是自己的。
朝堂便很自然而然分為了帝黨相黨。
自古至今,歷朝歷代,文臣武將對立制衡是亘古不變的規律,歷史的齒輪在相互紛爭又相互妥協、相互制衡中滾滾向前。
矛盾是固有且常有的——新一年國庫收帳就這麼多,給工部還是發兵餉。
新發掘的礦藏,每年就那麼多產量,是按工部的摺子批下去煉銀印鈔發展工商還是准兵部的奏拿去鑄鐵造兵器練軍威懾周鄰。
從爵位晉封到文官晉升幾品、武將俸祿幾何……諸事大小,都值得爭一爭。
今日早朝又爭到了西南年關進貢的那批糧食,日前已經進入京轄地界。
漢蜀沃地,自三年前天子御駕親征,收復西南,此後成為僅次於東部江南的第二個農業重心,每年進貢的品種規格非其他轄地可以相提並論。
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又為這批糧食的用途爭執不下,難得地,梁徽與祝知宜也有了不同的意見,在支持工商業和充軍糧軍餉的分配額度上持不同想法。
本還是戶部尚書與司馬將軍唇槍舌劍的戰場,慢慢變成了天子與閣首的針鋒論證。
當然不會有什麼言辭激烈的爭執衝撞,兩人都是冷靜克制的人,又都在前朝後宮浸淫沉浮多年,只是就事論事各抒己見。
但到了這個位置,二人的一舉一動都很容易被下頭的人無形放大、揣測、推論,本最是尋常的君臣策政對論變成了文臣武將中暗涌深流的火藥味。
且梁徽與祝知宜,一個賽一個思維敏捷口齒伶俐,兩人都對對方的話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旁徵博引,指出對方的漏洞,一來一往,座下群臣的反應未必跟得上趟,便更讓人覺得高深不可捉摸,四目相對,深以為君臣不和,帝後生隙。
此事一連幾日未決,氣氛微妙,朝臣心惶,人人自危。
祝知宜固執堅持自己的政見,梁徽也不會因為私情把正事當兒戲讓著他,於是又是懸而未決擱置的一日。
散朝,天子與朝臣走不同的道。
祝知宜回明徽閣,這是初組議事閣時梁徽為了提高上傳下達的效率在宮中設的辦事處。
隋寅想了想,還是跟上他:「閣首。」
祝知宜回頭,見是他,停下腳步,點點頭:「昀正。」隋寅的字。
隋寅知道自己不該多事,可是祝知宜待他如師如長兄,斟酌幾番,還是委婉道:「臣知道閣首一心為民就事論事,可君臣有別,皇上若是堅持必然有他的考量,我把摺子拿回議事閣改一改再傳中書就行。」意思是要不算了。
君臣之位,本就敏感,人心猜忌,說得多了就變成了爭權奪勢。
雖他也親眼見證天子對君後求而不得痛不欲生的那幾年,但君恩這種事……很難說的。
自古帝王多薄情,得不到的時候是硃砂痣,朝夕相處下來摩擦爭執太多傷了和氣就變夕顏血了。
戲曲裡頭再美滿的姻緣佳話也會被油米柴鹽醬醋茶的瑣碎侵蝕,何況是最不牢靠的帝王之幸。
祝知宜頗為不解地看著他,隋寅只好說得更明白些:「臣看今日聖上面色不大好……」
祝知宜剛欲告訴他那是因為昨日梁徽給梁曦景烤兔肉吃上火了昨夜沒睡好,宮道上便傳來一聲淡淡的「清規」。
兩人一回首,便看到一人倚在宮牆邊,長身玉立,姿態閒散。
梁徽連張福海都沒帶,臂彎搭著一件大氅。
隋寅一驚,皇帝下了朝竟沒從御道先走,也不知道剛才他與君後的話有沒有被聽到,忽而有些心虛,行禮:「微臣給皇上請安。」
梁徽站在玉階上,居高臨下,幅度不大地抬了抬下巴,算是受了他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