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頁
其次,就是光源了。
紫外光的應用範圍, 肉眼可見有局限,他們實驗室也已經開始做深紫外光的相關研究,雖然才起步,但是依然擁有巨大的優勢——至少實驗室內部是這麼覺得的。
雖然接觸不到樣機,但是光從打聽過來的數據推算,DAWN的紫外光刻機,應該已經把光源系統做到了極致,要不然不可能有這麼好的數據表現。
但是,他們還在研發當中的PAS5500,在這方面的表現也並不差。
“他們用的光源系統很有可能也是從哪家光刻機廠買過去的,”實驗室的負責人猜測,“G-A不是已經被拆解得差不多了嗎?我記得他們在光源方面很有經驗,說不定這些華國人就是從他們那裡買到的技術。”
“這確實是一種很聰明的方式,”另一個研究員也說,“只可惜,他們選錯了行業。”
通過購買技術,在很短的時間內拼湊出還不錯的產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或許還真能擠入一個新行業。
只可惜,晶片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同,摩爾定律很快就會給所有投機取巧者,躺在成績上不思進取者,以狠狠的教訓。
每兩年擴充一倍的性能,越來越大的晶片尺寸和越來越精細的製程工藝,決定這是一個不能快速領跑,就只能被淘汰的殘酷行業,或者說,除了頭部的領跑者能拿到絕大多數超額利潤,落後者要麼收縮戰場,乖乖吃領跑者剩下的殘羹冷炙,要麼靠著辛苦賺一點平均利潤而已。
晶片行業潛力無窮,市場廣闊,但是最高精尖的那一小塊地方,也只能容納一兩家最優秀的企業生存。
畢竟,光刻機研發需要的投入實在是太大了,而且費用每年都在上升,技術研發費用,需要的設備,甚至生產成本,都根本不是一家小企業能夠承受的。
如果不能賺取足夠的超額利潤支撐經費膨脹的速度,任何企業都走不遠。
相比那家沒什麼背景的華國公司,很顯然,背靠跨國大企業的A□□L,無論從後續的研發資金還是對人才的吸引力上來說,都顯得更有競爭力。
“我們對深紫外光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進展,”那個研究員驕傲的對上頭的人說,“只要給我們四年,不,頂多三年時間,實驗室就能拿出真正跨時代的機器,到時候,200納米以下,就將完全被我們主導。”
他們公司全新一代的光刻機將使用深紫外線作為光源,更好的對準器,更優秀的精密傳導系統,當然,還有更多的利潤。
他們的預期很好,而且看起來,實現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直到,DAWN,以及清北光電實驗室深紫外光相關的論文,開始在各個頂尖期刊上刷屏。
《利用周期性極化晶體產生395納米雷射的研究》,《深紫外LED的製備》,《深紫外LED連續發光的實用化研究》。
一系列相關論文橫空出世,就像是這兩間該死的實驗室,已經把成果整整藏了十年,然後一股腦倒出來一樣,迅猛,而且讓其他實驗室毫無反應餘地。
問題是,距離上一回井熙和她的團隊這麼刷屏,也不過才兩年不到而已。
上一次的震撼還歷歷在目,歷史再次重演,直叫行業內的人都震驚不已。
上一回是白光LED和雷射全息技術,這一回,則是深紫外光LED和瞬態全息干涉計量的更多細化研究,倒是破了外界傳言,說那個叫做井熙的華國人做研究沒有定性,喜歡跳來跳去的傳聞。
很明顯,她的成果和上一回是一脈相承,除了出成果的時間過短,倒也沒有那麼叫人難以接受了。
問題是,這對A□□L實驗室,卻是不折不扣的噩耗。
這些論文並沒有透露出深紫外光刻機的核心技術,但是明眼的業內人都能看出來,深紫外光刻機的問世,也不過就是時間問題。
而且不是三年四年,更可能的時間維度,應該是半年,甚至幾個月。
要不然,他們不可能把這些成果都大大方方的擺出來——到了這時候,沒有人會覺得那個華國人是傻子,除非他自己就是一個傻瓜。
原本信心滿滿的A□□L實驗室研究員驚恐的發現,他們的進度,似乎已經遠遠落後於他們原來壓根看不起的那群人了。
當前第一步當然是儘快消化對方的論文,而面對上面的催促,研究員也只能磕磕巴巴的說:“兩年……頂多一年,靠著這些論文,我們應該能大幅提升研究進度,也能更快做出原型機。”
但是,他並不敢正面回答更直白的問題:對方的原型機大概需要多久做出來。
在心裡,他,還有更多人隱隱懷疑,或許,那台該死的,鬼知道進度為什麼會這麼快的原型機,很快就要問世了。
他們的預感沒有錯。
第一台深紫外光刻機,如今已經安靜的躺在DAWN的晶片廠里,金屬外殼散發著明亮而冰冷的光芒。
那是一種極致的工業之美。
“工具機其他部分的配合還不夠完美,所以影響了精度,”蔣芸很遺憾的抱怨道,“要想把製程縮小到200納米以內,大概還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這已經很好了,”井熙抬起眼,看著這台比u-03魁梧了不少的大傢伙,這台新的深紫外光刻機依然延續了之前的命名習慣,被稱為UV-01,“國內的精密機械製造的缺口還有些大,能夠做出263納米的機器,已經很出乎我的預料了。”
紫外光的應用範圍, 肉眼可見有局限,他們實驗室也已經開始做深紫外光的相關研究,雖然才起步,但是依然擁有巨大的優勢——至少實驗室內部是這麼覺得的。
雖然接觸不到樣機,但是光從打聽過來的數據推算,DAWN的紫外光刻機,應該已經把光源系統做到了極致,要不然不可能有這麼好的數據表現。
但是,他們還在研發當中的PAS5500,在這方面的表現也並不差。
“他們用的光源系統很有可能也是從哪家光刻機廠買過去的,”實驗室的負責人猜測,“G-A不是已經被拆解得差不多了嗎?我記得他們在光源方面很有經驗,說不定這些華國人就是從他們那裡買到的技術。”
“這確實是一種很聰明的方式,”另一個研究員也說,“只可惜,他們選錯了行業。”
通過購買技術,在很短的時間內拼湊出還不錯的產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或許還真能擠入一個新行業。
只可惜,晶片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同,摩爾定律很快就會給所有投機取巧者,躺在成績上不思進取者,以狠狠的教訓。
每兩年擴充一倍的性能,越來越大的晶片尺寸和越來越精細的製程工藝,決定這是一個不能快速領跑,就只能被淘汰的殘酷行業,或者說,除了頭部的領跑者能拿到絕大多數超額利潤,落後者要麼收縮戰場,乖乖吃領跑者剩下的殘羹冷炙,要麼靠著辛苦賺一點平均利潤而已。
晶片行業潛力無窮,市場廣闊,但是最高精尖的那一小塊地方,也只能容納一兩家最優秀的企業生存。
畢竟,光刻機研發需要的投入實在是太大了,而且費用每年都在上升,技術研發費用,需要的設備,甚至生產成本,都根本不是一家小企業能夠承受的。
如果不能賺取足夠的超額利潤支撐經費膨脹的速度,任何企業都走不遠。
相比那家沒什麼背景的華國公司,很顯然,背靠跨國大企業的A□□L,無論從後續的研發資金還是對人才的吸引力上來說,都顯得更有競爭力。
“我們對深紫外光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進展,”那個研究員驕傲的對上頭的人說,“只要給我們四年,不,頂多三年時間,實驗室就能拿出真正跨時代的機器,到時候,200納米以下,就將完全被我們主導。”
他們公司全新一代的光刻機將使用深紫外線作為光源,更好的對準器,更優秀的精密傳導系統,當然,還有更多的利潤。
他們的預期很好,而且看起來,實現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直到,DAWN,以及清北光電實驗室深紫外光相關的論文,開始在各個頂尖期刊上刷屏。
《利用周期性極化晶體產生395納米雷射的研究》,《深紫外LED的製備》,《深紫外LED連續發光的實用化研究》。
一系列相關論文橫空出世,就像是這兩間該死的實驗室,已經把成果整整藏了十年,然後一股腦倒出來一樣,迅猛,而且讓其他實驗室毫無反應餘地。
問題是,距離上一回井熙和她的團隊這麼刷屏,也不過才兩年不到而已。
上一次的震撼還歷歷在目,歷史再次重演,直叫行業內的人都震驚不已。
上一回是白光LED和雷射全息技術,這一回,則是深紫外光LED和瞬態全息干涉計量的更多細化研究,倒是破了外界傳言,說那個叫做井熙的華國人做研究沒有定性,喜歡跳來跳去的傳聞。
很明顯,她的成果和上一回是一脈相承,除了出成果的時間過短,倒也沒有那麼叫人難以接受了。
問題是,這對A□□L實驗室,卻是不折不扣的噩耗。
這些論文並沒有透露出深紫外光刻機的核心技術,但是明眼的業內人都能看出來,深紫外光刻機的問世,也不過就是時間問題。
而且不是三年四年,更可能的時間維度,應該是半年,甚至幾個月。
要不然,他們不可能把這些成果都大大方方的擺出來——到了這時候,沒有人會覺得那個華國人是傻子,除非他自己就是一個傻瓜。
原本信心滿滿的A□□L實驗室研究員驚恐的發現,他們的進度,似乎已經遠遠落後於他們原來壓根看不起的那群人了。
當前第一步當然是儘快消化對方的論文,而面對上面的催促,研究員也只能磕磕巴巴的說:“兩年……頂多一年,靠著這些論文,我們應該能大幅提升研究進度,也能更快做出原型機。”
但是,他並不敢正面回答更直白的問題:對方的原型機大概需要多久做出來。
在心裡,他,還有更多人隱隱懷疑,或許,那台該死的,鬼知道進度為什麼會這麼快的原型機,很快就要問世了。
他們的預感沒有錯。
第一台深紫外光刻機,如今已經安靜的躺在DAWN的晶片廠里,金屬外殼散發著明亮而冰冷的光芒。
那是一種極致的工業之美。
“工具機其他部分的配合還不夠完美,所以影響了精度,”蔣芸很遺憾的抱怨道,“要想把製程縮小到200納米以內,大概還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這已經很好了,”井熙抬起眼,看著這台比u-03魁梧了不少的大傢伙,這台新的深紫外光刻機依然延續了之前的命名習慣,被稱為UV-01,“國內的精密機械製造的缺口還有些大,能夠做出263納米的機器,已經很出乎我的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