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吧,說這麼多,其實都是假話。胤礽拿出來的就是漢語拼音而已。

  他想打著推廣「更簡潔的滿語」的旗號,把漢語拼音表給弄出來,以讓更多的人更容易學習漢語。

  更重要的是,「字同音」對維護國家大一統,與「書同文」一樣重要。官話推廣能減少各地隔閡,讓政令更好的推行。

  現在的漢字全是用「切字法」,並不規範,且很繁瑣複雜。光是啟蒙,就需要非常大的門檻。

  可以說,若不是有先生手把手的教,學子們要學會認字都很難。

  所以在童生考試,許多人字都認不全。

  雍正登基後,也試圖推廣官話,曾下旨不會說官話就不准科舉,沒幾年就失敗,就是因為這個切字法要「同音」,實在是太困難。

  當然,用某島國的偏旁部首注音也不是不行,但滿洲勛貴想要的滿語,肯定是與漢字長得完全不一樣,否則騙不到他們。

  漢語拼音正好符合滿洲勛貴的心理預期。

  胤礽摩拳擦掌,要完成四弟弟完不成的事。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點也被康熙否決了。

  康熙並不是不知道滿語的弊端,也不是不知道「字同音」的重要性,但他第一不希望滿語失去表義的功能,第二……

  康熙居然不希望識字變得太容易。

  看到胤礽的愕然,康熙摸著兒子的腦袋道:「我知道你有一顆惠澤天下的仁心,但保成啊,你若是敢把拼音拿出來,讓全天下的老百姓只要拿著拼音表就能讀書習字,你大概就活不過明天了,我們大清也大概會立刻滅亡了。」

  「這是挖全天下文人的根啊。」

  胤礽沉默。

  他聲音沙啞道:「和科舉制度一樣嗎?但科舉制度不也推行了嗎?」

  康熙道:「沒有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亂世削弱士族豪強,隋唐敢做這些事嗎?即使這樣,他們也經歷了很多很多代人。你想畢其功於一役,怎麼可能?朕先做一點,你再做一點,你的兒子再做一點,徐徐圖之。」

  「朕知道你想看到怎樣的國家,但在朕在世的時候不可能實現,在你在世的時候大概率也不可能實現。甚至朕的孫子、重孫都實現不了。但我們一步一步鋪墊,說不定到了大清滅亡的時候,就厚積薄發,將你想要的世界實現了。」

  大概是聽多了胤礽滿嘴的「大清滅亡後」如何如何,康熙也不再避諱談論大清滅亡的事。

  華夏歷史中有那麼多強悍的朝代,哪怕是漢差點滅亡後又復國,最後也成了歷史長河中的過眼煙雲。

  大清不可能例外。

  康熙知道胤礽看得很遠,他也不由看得遠了一些。所以他希望胤礽穩一點,再穩一點,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先穩住了國力、不讓海外有可趁之機之後,再小心翼翼對國內改革。

  如果沒有海外,胤礽激進一點就激進一點,只要穩住國內就能贏。

  可現在不是啊。海外群狼環伺,大清稍稍弱一些,就會引來狼群捕食。

  有時候,康熙自己都會從夢中驚醒,擔心睜開眼睛之後,周圍已經被那些長相和大清人迥異的海外人占據。

  哪怕是五胡亂華,哪怕是宋元、宋金之爭,哪怕是大清鐵蹄入關,對於華夏而言,後許多苦痛災難,但遠遠不到文明滅絕的程度。而是這些「蠻夷」當了一段時間蠻夷之後,就被文明同化,成為華夏文明新的血肉。

  可海外那些人不是。

  他們的文明起源就和華夏不一樣。

  大清可以滅亡,可以被其他朝代取締,那些朝代可以是漢人、蒙人、或者其他華夏大地上的民族。

  但若大清亡在海外文明手中,愛新覺羅家就一輩子被釘在了恥辱柱上,無論之前創造了多少輝煌都會被一筆勾銷。

  康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很害怕看到這一幕。

  他也逐漸理解胤礽的想法。

  到了大清末代的時候,寧願愛新覺羅家親手砸掉龍椅,也絕不可以讓海外有可趁之機。

  愛新覺羅家最終肯定會有一個亡國之君,但絕對不能有一個滅亡華夏文明的君王。

  這罪,愛新覺羅不能背、也背不起。

  這也讓康熙下定了決心。

  但這決心,他暫時不想告訴胤礽。

  他只是笑呵呵地打趣將要大婚的兒子,讓小阿哥們胡鬧,讓惱羞成怒的胤礽氣得跳腳。

  在太子成婚前,康熙和胤礽再次促膝長談,將以前的矛盾達成了統一。

  胤礽再次描述了自己的願景,康熙告訴了胤礽一些政策為何不能現在施行。

  胤礽在當了近一年的實權皇帝之後,也逐漸明白了康熙的苦心。

  康熙除了時代的局限性和階級的局限性,也有立足於實際出發的原因。

  還是那句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必須匹配,步子大了會扯著蛋。

  穿越者王莽就有很多話要說。

  胤礽像個小孩子一樣,趴在康熙膝蓋上道:「兒子知道了。兒子會更加小心謹慎,只要不能預見結果,就一動不如一靜。一切以保存大清國力,維持大清內部穩定為準。」

  康熙笑著摸了摸胤礽的頭髮:「這就對了。」

  胤禔打斷了這對父子和樂融融:「但是汗阿瑪啊,你怎麼就動得厲害,一點都沒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樣子?你做菜快把鍋都拍碎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