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頁
李深自幼學的是孔孟之道,一邊是君一邊是父,這些年深感自責,最終三公子決定大義滅親,親自書信揭發檢舉生父。
他的這一舉動,難免讓人想起當年的皇太后。
朝上的大臣們,有意無意將目光投向了站在小皇帝身邊的謝寶扇。
而端王,此時他神情扭曲,萬萬沒想到有朝一日會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檢舉,只是此時,他又如何肯承認,他聲情並茂的對另一側的大臣們喊道,「這是誣陷,謝氏和攝政王李善的姦情,朝野內外誰人不知?只因忌憚攝政王的淫威沒人敢戳破,今日本王來討伐妖后,妖后便弄來一封真假不明的書信,妄想栽贓陷害。」
說罷,他又指著福華長公主說道,「當日攝政王在海上失事,目擊者眾多,公主又說攝政王在雲州,如此混淆視聽,可是受到謝氏的指使?」
然而,原先那些支持他的聲音,全都變得靜寂無聲,只剩下端王蒼老的聲音在宣政殿內迴蕩。
面對火銃軍,端王帶來的將士們已放下手裡的兵刃,原先叫囂著要給謝寶扇治罪的忠義侯也縮起了脖子,這些來自宗室的皇親國戚,他們茫然無措,似乎還沒能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謝寶扇看著端王,「攝政王離京時,就將這支火銃軍交付到哀家的手上,哀家等了這麼久,你終於露出狐狸尾巴,不枉哀家耐心等待了這一場。」
這時,外面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身穿戎裝的陳時進到大殿,他渾身帶著濃重的血腥味,進殿後,先向謝寶扇和小皇帝稟報,「皇上,太后,外面的叛軍已被壓制,端王府也已拿下,闔府家眷正圈禁在王府內,等候皇上和太后的發落。」
端王臉色一片灰敗,他難以置信,腳下一個趔趄,癱坐在地,原本站在他身後的忠義侯等人徹底慌了,有些年事已高的人,受不住刺激,一頭栽倒昏死過去。
陳時帶來的人衝進殿裡,拿住以端王為首的叛軍,被俘的端王,仍然不敢置信,他大好優勢,緣何在傾刻間一敗塗地。
端王密謀造反,最終以失敗告終,一干逆賊皆已關押在大理寺,只等審判。
彼時,雲州戰報開始接連傳回京城。
經歷了此事,朝野內外,總算得知了攝政王這幾個月的行蹤,原來,自朝鮮國和倭國開戰以來,朝臣們只當他前往遼東督戰,而事實上,他從未到過遼東。
當日,攝政王離開福建後,便秘密前往西北,至於那遼東海上失事的傳聞,自是他為了掩人耳目設下的障眼法。
雲州本是攝政王李善的封地,多年來大鄴朝和韃子國在邊界紛爭不斷,近幾年雖開了互市,仍時有摩擦,李善在遼東戰亡的消息傳到韃子國,那韃子國便開始蠢蠢欲動,須不知,李善等待的就是這個時機。
進入七月,大鄴和韃子國的戰事愈演愈烈,為了這一戰,李善足足準備了十餘年,一應的兵力和補給,甚至不需朝廷支援,雲州早就備置妥當。
每日的戰報,都會飛到京城,從戰事的進展來看,大鄴占足了優勢,然而朝廷的大臣們,心裡多少有些五味雜陳。
攝政王竟能越過朝廷,便輕易對外發起一場戰事,且不論他的野心之大,光是這場戰事的巨大耗資,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有些人甚至在猜想,只要他願意,他隨時都能將現在的小皇帝取而代之。
也有人疑惑這是皇太后和攝政王設下的一個局,只是為了引端王上勾。
只有謝寶扇自己清楚,她不比群臣知道得更早。
幾個月前,她親自在京郊送走李善,又在不久後接到他在海上失事的消息,自那以後,謝寶扇備受煎熬,她既要穩住朝政,又要派人尋他下落,誰又知道,這人早就去了雲州,卻從未對她透露隻言片語。
若非她在章宅發現姜樺,恐怕她也和朝中大臣一樣,是在福華長公主進宮後,方才得知李善還活著的事實。
那日,謝寶扇下了早朝,連福華長公主也未見,便匆匆回到寧壽宮。
李善尚在雲州,歸期未定,而對於以端王為首的逆賊,謝寶扇已命令大理寺儘快查辦,連帶又查出許多陳年舊案,不光涉及先帝當政之時,還有去年皇太后被自家姊妹用火銃打傷,竟也與端王有關,那傷人的火銃是端王從豪鏡私下買來送給謝寶鏡,他本意是借著謝寶鏡的手來暗殺謝寶扇,連帶動搖攝政王的心志,誰知謝寶扇福大命大,挺過這一劫。
案子一連查了月余,還不等攝政王李善回京,就開始陸續結案,朝臣們倒是提過一句,想等著攝政王回來後再處置,謝寶扇回道,若是等攝政王回來再審案,只怕這些涉案的人秋後都殺不完。
朝臣們想起那活閻羅,不禁打了一個寒顫,不敢再有異議。
只說造反的罪魁禍首們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抄家的抄家,京城的侯門將府,轉眼又去了一大半。
這些日子,朝會每日議論的內容,都少不了大鄴和韃子國的戰事,前方戰事吃緊,朝臣們難得一致的沒有給攝政王添亂。
在此期間,謝寶扇每日都會接收到從雲州發回的戰報,一併送來的還有李善寄來的書信。
這日,謝寶扇看完戰報,她回了硃批,便叫來進寶,說道,「把這些送過去,叫人早些發出去,莫要耽誤了。」
進寶悄悄瞅了一眼,太后只回了硃批,攝政王寄來的私信,她只拆開看了,卻一封也沒回,進寶心裡明白,太后還沒消氣兒呢。
他的這一舉動,難免讓人想起當年的皇太后。
朝上的大臣們,有意無意將目光投向了站在小皇帝身邊的謝寶扇。
而端王,此時他神情扭曲,萬萬沒想到有朝一日會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檢舉,只是此時,他又如何肯承認,他聲情並茂的對另一側的大臣們喊道,「這是誣陷,謝氏和攝政王李善的姦情,朝野內外誰人不知?只因忌憚攝政王的淫威沒人敢戳破,今日本王來討伐妖后,妖后便弄來一封真假不明的書信,妄想栽贓陷害。」
說罷,他又指著福華長公主說道,「當日攝政王在海上失事,目擊者眾多,公主又說攝政王在雲州,如此混淆視聽,可是受到謝氏的指使?」
然而,原先那些支持他的聲音,全都變得靜寂無聲,只剩下端王蒼老的聲音在宣政殿內迴蕩。
面對火銃軍,端王帶來的將士們已放下手裡的兵刃,原先叫囂著要給謝寶扇治罪的忠義侯也縮起了脖子,這些來自宗室的皇親國戚,他們茫然無措,似乎還沒能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謝寶扇看著端王,「攝政王離京時,就將這支火銃軍交付到哀家的手上,哀家等了這麼久,你終於露出狐狸尾巴,不枉哀家耐心等待了這一場。」
這時,外面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身穿戎裝的陳時進到大殿,他渾身帶著濃重的血腥味,進殿後,先向謝寶扇和小皇帝稟報,「皇上,太后,外面的叛軍已被壓制,端王府也已拿下,闔府家眷正圈禁在王府內,等候皇上和太后的發落。」
端王臉色一片灰敗,他難以置信,腳下一個趔趄,癱坐在地,原本站在他身後的忠義侯等人徹底慌了,有些年事已高的人,受不住刺激,一頭栽倒昏死過去。
陳時帶來的人衝進殿裡,拿住以端王為首的叛軍,被俘的端王,仍然不敢置信,他大好優勢,緣何在傾刻間一敗塗地。
端王密謀造反,最終以失敗告終,一干逆賊皆已關押在大理寺,只等審判。
彼時,雲州戰報開始接連傳回京城。
經歷了此事,朝野內外,總算得知了攝政王這幾個月的行蹤,原來,自朝鮮國和倭國開戰以來,朝臣們只當他前往遼東督戰,而事實上,他從未到過遼東。
當日,攝政王離開福建後,便秘密前往西北,至於那遼東海上失事的傳聞,自是他為了掩人耳目設下的障眼法。
雲州本是攝政王李善的封地,多年來大鄴朝和韃子國在邊界紛爭不斷,近幾年雖開了互市,仍時有摩擦,李善在遼東戰亡的消息傳到韃子國,那韃子國便開始蠢蠢欲動,須不知,李善等待的就是這個時機。
進入七月,大鄴和韃子國的戰事愈演愈烈,為了這一戰,李善足足準備了十餘年,一應的兵力和補給,甚至不需朝廷支援,雲州早就備置妥當。
每日的戰報,都會飛到京城,從戰事的進展來看,大鄴占足了優勢,然而朝廷的大臣們,心裡多少有些五味雜陳。
攝政王竟能越過朝廷,便輕易對外發起一場戰事,且不論他的野心之大,光是這場戰事的巨大耗資,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有些人甚至在猜想,只要他願意,他隨時都能將現在的小皇帝取而代之。
也有人疑惑這是皇太后和攝政王設下的一個局,只是為了引端王上勾。
只有謝寶扇自己清楚,她不比群臣知道得更早。
幾個月前,她親自在京郊送走李善,又在不久後接到他在海上失事的消息,自那以後,謝寶扇備受煎熬,她既要穩住朝政,又要派人尋他下落,誰又知道,這人早就去了雲州,卻從未對她透露隻言片語。
若非她在章宅發現姜樺,恐怕她也和朝中大臣一樣,是在福華長公主進宮後,方才得知李善還活著的事實。
那日,謝寶扇下了早朝,連福華長公主也未見,便匆匆回到寧壽宮。
李善尚在雲州,歸期未定,而對於以端王為首的逆賊,謝寶扇已命令大理寺儘快查辦,連帶又查出許多陳年舊案,不光涉及先帝當政之時,還有去年皇太后被自家姊妹用火銃打傷,竟也與端王有關,那傷人的火銃是端王從豪鏡私下買來送給謝寶鏡,他本意是借著謝寶鏡的手來暗殺謝寶扇,連帶動搖攝政王的心志,誰知謝寶扇福大命大,挺過這一劫。
案子一連查了月余,還不等攝政王李善回京,就開始陸續結案,朝臣們倒是提過一句,想等著攝政王回來後再處置,謝寶扇回道,若是等攝政王回來再審案,只怕這些涉案的人秋後都殺不完。
朝臣們想起那活閻羅,不禁打了一個寒顫,不敢再有異議。
只說造反的罪魁禍首們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抄家的抄家,京城的侯門將府,轉眼又去了一大半。
這些日子,朝會每日議論的內容,都少不了大鄴和韃子國的戰事,前方戰事吃緊,朝臣們難得一致的沒有給攝政王添亂。
在此期間,謝寶扇每日都會接收到從雲州發回的戰報,一併送來的還有李善寄來的書信。
這日,謝寶扇看完戰報,她回了硃批,便叫來進寶,說道,「把這些送過去,叫人早些發出去,莫要耽誤了。」
進寶悄悄瞅了一眼,太后只回了硃批,攝政王寄來的私信,她只拆開看了,卻一封也沒回,進寶心裡明白,太后還沒消氣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