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未幾,宮城內鐘聲驟響,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二十二聲鐘響,象徵鴻熹二十二年的落幕;第二十三聲鐘聲餘韻悠長,則像為新朝拉開序幕。
隨後,鼓聲響起。她聽著禮儀官高亢的話音,心隨著鼓點劇烈跳動,一片歡騰之中,竟緊張得有些喘不過氣。
她與百官一併望著前方那個位置,縱使這些年學會了不形於色,手心還是忍不住攥緊。
只因有一根引線連到了她身上,差一點點就要把她引燃,她卻不知道引線在哪兒。
直到那抹明黃從她餘光里飄過。她下意識側首,恰與沈清容的目光對上。他好像全然沒察覺危險將至,神色從容,甚至還對黎雲書露出個笑。
他是個有把握的人。
黎雲書心下稍安,微不可查地點了點頭,示意自己無礙。沈清容這才收回目光,步履堅定地朝前走去。
他走遍紅毯,也走遍大鄴,走了一生。
他在萬民之巔回首,隔著茫茫人海,目光卻看向了她。
為了讓她再無後顧之憂,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
為了掃去這天下浮雲,讓陰霾再也遮不住她的光芒;
為了開創一個盛世,為了更多的繁星能在朝堂之上璀璨。
黎雲書依序出列,由禮官引導著行至百官之前,接下了那份頌詞。
古往今來的頌詞大抵一致,無外乎感念天恩百姓、立志承平天下。她不知前朝的帝王們登基時,念誦頌詞的官員有何感想,只覺接過捲軸時像接過了無數人的性命,沉重得她雙手都在顫抖。
她的心思終於從擔憂中轉變了過來。
這本捲軸對沈清容而言,對下一個朝代而言,對百姓而言有什麼意義,她明白。
既是她接了這一棒,就不要有其他雜念。她要讓所有人聽到這些讚頌,要做好這一程。
天空澄淨無比,金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黎雲書看著殿前身著袞服的那人,振袖展開捲軸,朗聲誦念:
「五殿下姜容,幼時承蒙沈成業將軍所救,長於關州十九年,流離三年,雖蒙受冤屈困苦,未改其志。見百姓橫死,生民塗炭;又見蠻人偽作皇室,意圖染指中原,則為萬民揭竿而起,以求太平之世......」
一字一句,都寫著他們的初心,記著他們一起走過的艱難坎坷。在這條路上,有人倒下,有人離開,也有更多人護送著那顆火種,終于堅持到了破曉。
他們走了很遠,但都沒忘。
黎雲書聲音堅定有力,穿透了茫茫人海,在空中迴響。等念完最後一句話後,她合上捲軸,領著眾人高聲宣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
整個殿前迴蕩著巨響。從文武百官,到市井百姓,都在高聲念誦。「太平」二字的尾音直入雲霄之中,經久不散,如同在對上天昭示著這一代人的熱血與決心。
而她在說完最後一個音節時,終於熱淚盈眶。
這一切都沒有辜負。
她可以坦蕩地告訴小時候的自己「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可以對書院的女孩子們說「我們也能入朝為官,能上陣殺敵,能自信地選擇自己的路」,可以用盛世告慰那些亡靈。
因為她做到了。
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大鄴五殿下登基,改國號「定安」。
百官朝賀之後,大典告一段落。
民間高人離開宮城後,眉飛色舞地向旁人轉述典禮上的一切。看不到場面的百姓只能憑著那些言語想像,但僅僅是一個想像,也美好得讓人心馳神往。
說來也怪,從前的帝王登基,他們從來沒如此期盼和高興過,就好像自己的親戚當了皇帝一樣。
而宮城內,六品以下的官員皆被遣散回各司任職,殿內只餘下平日上朝的官員。
那陣歡騰與感動的情緒過去後,黎雲書的心緒再度緊張了起來。
——沒有變動。
沒有任何變動。
倘或真的是陳尚書動手,大典上會是他出手的最好時機。她設想了許多種可能,例如在香燭或爐鼎中埋伏火藥,例如將小刀藏於袖中藉機偷襲,還吩咐沈清容在內里穿上了軟甲,但是都沒有。
只剩了兩種可能,要麼他們放棄了,要麼他們還有別的計劃——一個她根本猜不到的計劃。
黎雲書正思忖著,耳旁驟然被沈清容點了名,「黎大人。」
她驀地抬頭,見沈清容還是笑盈盈的模樣,「黎大人在想什麼啊,難得看你出神,被朕帥到了?」
朝臣不由自主地低笑看她。黎雲書見他笑中帶著戲謔,輕瞪了他一眼,聽沈清容繼續:「方才朕的提議,黎大人覺得如何?」
未及她開口,刑部尚書便出列道:「臣附議。」
一眾刑部之人皆作附議表示,六部之中亦有其他人出列認同。她不知道他們都談論了什麼,臉上露出困惑。沈清容解釋道:「朕打算等你修訂完律典之後,提拔你做內閣首輔,率領人制定當朝律令,如何?」
她自動略過了這人對自己的封賞,吃驚道:「制定律令?修改律典結束之後,還需要制定什麼律令?」
「朕問詢過刑部尚書,如今的律令體系之中尚且缺少了保護平民及女子的條目。黎大人為女子奔走這麼多年,朕想著交給你最為穩妥。」
二十二聲鐘響,象徵鴻熹二十二年的落幕;第二十三聲鐘聲餘韻悠長,則像為新朝拉開序幕。
隨後,鼓聲響起。她聽著禮儀官高亢的話音,心隨著鼓點劇烈跳動,一片歡騰之中,竟緊張得有些喘不過氣。
她與百官一併望著前方那個位置,縱使這些年學會了不形於色,手心還是忍不住攥緊。
只因有一根引線連到了她身上,差一點點就要把她引燃,她卻不知道引線在哪兒。
直到那抹明黃從她餘光里飄過。她下意識側首,恰與沈清容的目光對上。他好像全然沒察覺危險將至,神色從容,甚至還對黎雲書露出個笑。
他是個有把握的人。
黎雲書心下稍安,微不可查地點了點頭,示意自己無礙。沈清容這才收回目光,步履堅定地朝前走去。
他走遍紅毯,也走遍大鄴,走了一生。
他在萬民之巔回首,隔著茫茫人海,目光卻看向了她。
為了讓她再無後顧之憂,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
為了掃去這天下浮雲,讓陰霾再也遮不住她的光芒;
為了開創一個盛世,為了更多的繁星能在朝堂之上璀璨。
黎雲書依序出列,由禮官引導著行至百官之前,接下了那份頌詞。
古往今來的頌詞大抵一致,無外乎感念天恩百姓、立志承平天下。她不知前朝的帝王們登基時,念誦頌詞的官員有何感想,只覺接過捲軸時像接過了無數人的性命,沉重得她雙手都在顫抖。
她的心思終於從擔憂中轉變了過來。
這本捲軸對沈清容而言,對下一個朝代而言,對百姓而言有什麼意義,她明白。
既是她接了這一棒,就不要有其他雜念。她要讓所有人聽到這些讚頌,要做好這一程。
天空澄淨無比,金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黎雲書看著殿前身著袞服的那人,振袖展開捲軸,朗聲誦念:
「五殿下姜容,幼時承蒙沈成業將軍所救,長於關州十九年,流離三年,雖蒙受冤屈困苦,未改其志。見百姓橫死,生民塗炭;又見蠻人偽作皇室,意圖染指中原,則為萬民揭竿而起,以求太平之世......」
一字一句,都寫著他們的初心,記著他們一起走過的艱難坎坷。在這條路上,有人倒下,有人離開,也有更多人護送著那顆火種,終于堅持到了破曉。
他們走了很遠,但都沒忘。
黎雲書聲音堅定有力,穿透了茫茫人海,在空中迴響。等念完最後一句話後,她合上捲軸,領著眾人高聲宣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
整個殿前迴蕩著巨響。從文武百官,到市井百姓,都在高聲念誦。「太平」二字的尾音直入雲霄之中,經久不散,如同在對上天昭示著這一代人的熱血與決心。
而她在說完最後一個音節時,終於熱淚盈眶。
這一切都沒有辜負。
她可以坦蕩地告訴小時候的自己「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可以對書院的女孩子們說「我們也能入朝為官,能上陣殺敵,能自信地選擇自己的路」,可以用盛世告慰那些亡靈。
因為她做到了。
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大鄴五殿下登基,改國號「定安」。
百官朝賀之後,大典告一段落。
民間高人離開宮城後,眉飛色舞地向旁人轉述典禮上的一切。看不到場面的百姓只能憑著那些言語想像,但僅僅是一個想像,也美好得讓人心馳神往。
說來也怪,從前的帝王登基,他們從來沒如此期盼和高興過,就好像自己的親戚當了皇帝一樣。
而宮城內,六品以下的官員皆被遣散回各司任職,殿內只餘下平日上朝的官員。
那陣歡騰與感動的情緒過去後,黎雲書的心緒再度緊張了起來。
——沒有變動。
沒有任何變動。
倘或真的是陳尚書動手,大典上會是他出手的最好時機。她設想了許多種可能,例如在香燭或爐鼎中埋伏火藥,例如將小刀藏於袖中藉機偷襲,還吩咐沈清容在內里穿上了軟甲,但是都沒有。
只剩了兩種可能,要麼他們放棄了,要麼他們還有別的計劃——一個她根本猜不到的計劃。
黎雲書正思忖著,耳旁驟然被沈清容點了名,「黎大人。」
她驀地抬頭,見沈清容還是笑盈盈的模樣,「黎大人在想什麼啊,難得看你出神,被朕帥到了?」
朝臣不由自主地低笑看她。黎雲書見他笑中帶著戲謔,輕瞪了他一眼,聽沈清容繼續:「方才朕的提議,黎大人覺得如何?」
未及她開口,刑部尚書便出列道:「臣附議。」
一眾刑部之人皆作附議表示,六部之中亦有其他人出列認同。她不知道他們都談論了什麼,臉上露出困惑。沈清容解釋道:「朕打算等你修訂完律典之後,提拔你做內閣首輔,率領人制定當朝律令,如何?」
她自動略過了這人對自己的封賞,吃驚道:「制定律令?修改律典結束之後,還需要制定什麼律令?」
「朕問詢過刑部尚書,如今的律令體系之中尚且缺少了保護平民及女子的條目。黎大人為女子奔走這麼多年,朕想著交給你最為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