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又過了兩日,地上的雪融的差不多了,但路上還濕滑,他們便只能再等兩日回去。
不過這兩日,正巧趙歸可以將從自家弄來的物件運回家去。
米都是現吃現買,自然是沒有剩的,但油鹽醋醬,木盆衣裳這些雜物卻足足對了一車。
先運一車回去,剩下的便等著回家時一起帶回去。
因著要運的東西多,趙歸便請了三爺幫忙,三爺是個暢快大方的,這段日子一直將騾子車借給趙歸不說,此時聞言亦是二話不說便應了。
趙歸運動系回去這日,正巧遇到趙老漢找媒人去給趙雪娥提親。
周梨花當日下午便聽人說了這事兒。
聽說那趙老漢是請了他嫁了隔壁村的妹子去說的媒。
別看趙老漢為人老實木訥,他妹子卻是個能說會道的,還兼著給人說媒的行當。
然而大家原都以為這門親事應是能成的,結果媒人從趙雪娥家出來,卻氣的不行。
大家一問才知,趙雪娥竟獅子大開口,說要六兩銀子的禮錢。
人家黃花大閨女也要不到六兩銀子的聘禮,趙雪娥倒真是敢說。
她肚子裡的孩子究竟是誰的,旁人不說卻不代表心裡不清楚。
趙老漢那般老實木訥,有一個銅板都不捨得花,想著要給他爹買藥吃,且這麼長時間,也沒誰見過趙老漢靠近過趙雪娥家,兩家一南一北,住的本就遠。
趙雪娥這顯然就是在故意刁難,怕是根本不想嫁給趙老漢。
總歸前兩日的鬧劇已然過去,總不能大家一塊逼著她,不嫁給趙老漢便將她趕出村去,她已在村里安居了好幾年,若村里真要以這種理由趕她走,多少理虧。
至於她肚子裡的娃,趙老漢也已經認下,她又無需擔著毀人家庭的罪名。
又過了一日,地上濕泥已經乾的差不多了,周梨花便等不及,打算晚上與趙歸說,明日便回家去。
這日下午,趙家大舅娘忽然來了。
趙家大舅便是兩個月前剛來玉河村時,拿著棍子打罵趙歸的老爺子,周梨花對那人半點好感也無。
不過再無好感,對方畢竟是長輩,她也不敢不敬著。
大舅娘是個年過五旬的老太太,在村里輩分排第二,娘家姓蔣,人都喚她蔣大娘。
玉河村是個大村,傳下來的年代也久遠的很,據說百年前是個鎮,名喚玉河鎮,後來大抵是鬧了瘟疫,死了許多人,還有些人逃荒去了外面,人少了,地界便跟著小了,後來便成了個村子。
但即便如此,它也是個大村,裡面住著上百戶人家,八成都姓趙,村里人屬於同一個老祖宗,但並非都有親屬關係。
例如趙雪娥與趙老漢,便是八竿子打不著,他們十八代以上的祖宗興許是兄弟,但傳到後面,便連同宗都算不上,族譜早已分開。
大舅娘與趙家大舅倒是不大一樣,趙家大舅見人便冷著張臉,蔣大娘雖不常出門,但瞧著慈眉善目,是個好相處的。
周梨花將人請進門,又恭恭敬敬地給她倒了杯熱水。
蔣大娘笑著寒暄:「你倒是個講究人,咱鄉下人可喝不慣熱水,不過你如今懷了身子,多注意些也是應當……無需忙活了,坐下來與我聊聊。」
周梨花有些尷尬道:「因著明日便要走了,所以如今屋子空蕩蕩的,連碳都沒得燒。」
蔣大娘含笑道:「我知曉,無需你招待我,我就說兩句就走了,屋裡人還等著我回去吃晚飯吶。」
她聞言便坐下,問道:「大舅娘找我可是有事?」
話落,便見蔣大娘從懷裡掏出幾張薄紙,塞到她手裡,道:「這是老太太留給趙歸的。」
她聞言,便忍不住當下將這幾張泛著黃的紙攤開看看,可惜她不識字,看不懂上面是什麼。
不過下一刻便聽蔣大娘解釋道:「這是老太太后山那兩塊地的地契,你好好收著,便是不想種也可租給別人,雖收不了多少租子,但也別將地給荒了,總歸是老太太的一片心。」
周梨花卻是心裡驚了驚。
當初老太太臨死前罵趙歸的話歷歷在目,她對趙歸那般狠絕,她還以為老太太是恨著趙歸的,萬沒想到,對方竟還給趙歸留了東西。
她心中不免有些複雜。
這時又聽蔣大娘道:「原先你大舅一直怪趙歸不孝順,這些年也很少回來看看老爺子和老太太,私心裡不願將地給他,但前兩日老太太給他託了夢,到底是老太太的東西,她要給誰,咱們做小輩的自然得照做,你們可莫要怪他現在才將地契拿出來,他雖是個倔脾氣,但可沒想過貪下這兩塊地。」
周梨花連忙表示自己知曉。
隨後兩人便又聊了聊,大抵人年紀大了便總愛嘮嗑,蔣大娘與她說了些趙歸的往事,周梨花自然是樂意聽的。
聽蔣大娘所說,當年趙歸是被他外祖父趕走的,那時候趙歸才十三歲,村里人人都說老爺子心狠。
但其實這裡面是有內情的,這內情旁人不知道,蔣大娘卻知曉,之所以將趙歸趕走,老爺子是存著私心的,老兩口恨蔡逢春恨得巴不得將那人扒皮抽筋,原本以為蔡逢春會死在牢裡頭,他們也算是解了心頭惡氣。結果那會兒卻從旁人口中得知,蔡逢春從牢里出來了。
告訴老爺子消息那人,是老太太娘家的表兄弟,那人跟看守牢房的衙役有些關係,因此得知了這些消息。
不過這兩日,正巧趙歸可以將從自家弄來的物件運回家去。
米都是現吃現買,自然是沒有剩的,但油鹽醋醬,木盆衣裳這些雜物卻足足對了一車。
先運一車回去,剩下的便等著回家時一起帶回去。
因著要運的東西多,趙歸便請了三爺幫忙,三爺是個暢快大方的,這段日子一直將騾子車借給趙歸不說,此時聞言亦是二話不說便應了。
趙歸運動系回去這日,正巧遇到趙老漢找媒人去給趙雪娥提親。
周梨花當日下午便聽人說了這事兒。
聽說那趙老漢是請了他嫁了隔壁村的妹子去說的媒。
別看趙老漢為人老實木訥,他妹子卻是個能說會道的,還兼著給人說媒的行當。
然而大家原都以為這門親事應是能成的,結果媒人從趙雪娥家出來,卻氣的不行。
大家一問才知,趙雪娥竟獅子大開口,說要六兩銀子的禮錢。
人家黃花大閨女也要不到六兩銀子的聘禮,趙雪娥倒真是敢說。
她肚子裡的孩子究竟是誰的,旁人不說卻不代表心裡不清楚。
趙老漢那般老實木訥,有一個銅板都不捨得花,想著要給他爹買藥吃,且這麼長時間,也沒誰見過趙老漢靠近過趙雪娥家,兩家一南一北,住的本就遠。
趙雪娥這顯然就是在故意刁難,怕是根本不想嫁給趙老漢。
總歸前兩日的鬧劇已然過去,總不能大家一塊逼著她,不嫁給趙老漢便將她趕出村去,她已在村里安居了好幾年,若村里真要以這種理由趕她走,多少理虧。
至於她肚子裡的娃,趙老漢也已經認下,她又無需擔著毀人家庭的罪名。
又過了一日,地上濕泥已經乾的差不多了,周梨花便等不及,打算晚上與趙歸說,明日便回家去。
這日下午,趙家大舅娘忽然來了。
趙家大舅便是兩個月前剛來玉河村時,拿著棍子打罵趙歸的老爺子,周梨花對那人半點好感也無。
不過再無好感,對方畢竟是長輩,她也不敢不敬著。
大舅娘是個年過五旬的老太太,在村里輩分排第二,娘家姓蔣,人都喚她蔣大娘。
玉河村是個大村,傳下來的年代也久遠的很,據說百年前是個鎮,名喚玉河鎮,後來大抵是鬧了瘟疫,死了許多人,還有些人逃荒去了外面,人少了,地界便跟著小了,後來便成了個村子。
但即便如此,它也是個大村,裡面住著上百戶人家,八成都姓趙,村里人屬於同一個老祖宗,但並非都有親屬關係。
例如趙雪娥與趙老漢,便是八竿子打不著,他們十八代以上的祖宗興許是兄弟,但傳到後面,便連同宗都算不上,族譜早已分開。
大舅娘與趙家大舅倒是不大一樣,趙家大舅見人便冷著張臉,蔣大娘雖不常出門,但瞧著慈眉善目,是個好相處的。
周梨花將人請進門,又恭恭敬敬地給她倒了杯熱水。
蔣大娘笑著寒暄:「你倒是個講究人,咱鄉下人可喝不慣熱水,不過你如今懷了身子,多注意些也是應當……無需忙活了,坐下來與我聊聊。」
周梨花有些尷尬道:「因著明日便要走了,所以如今屋子空蕩蕩的,連碳都沒得燒。」
蔣大娘含笑道:「我知曉,無需你招待我,我就說兩句就走了,屋裡人還等著我回去吃晚飯吶。」
她聞言便坐下,問道:「大舅娘找我可是有事?」
話落,便見蔣大娘從懷裡掏出幾張薄紙,塞到她手裡,道:「這是老太太留給趙歸的。」
她聞言,便忍不住當下將這幾張泛著黃的紙攤開看看,可惜她不識字,看不懂上面是什麼。
不過下一刻便聽蔣大娘解釋道:「這是老太太后山那兩塊地的地契,你好好收著,便是不想種也可租給別人,雖收不了多少租子,但也別將地給荒了,總歸是老太太的一片心。」
周梨花卻是心裡驚了驚。
當初老太太臨死前罵趙歸的話歷歷在目,她對趙歸那般狠絕,她還以為老太太是恨著趙歸的,萬沒想到,對方竟還給趙歸留了東西。
她心中不免有些複雜。
這時又聽蔣大娘道:「原先你大舅一直怪趙歸不孝順,這些年也很少回來看看老爺子和老太太,私心裡不願將地給他,但前兩日老太太給他託了夢,到底是老太太的東西,她要給誰,咱們做小輩的自然得照做,你們可莫要怪他現在才將地契拿出來,他雖是個倔脾氣,但可沒想過貪下這兩塊地。」
周梨花連忙表示自己知曉。
隨後兩人便又聊了聊,大抵人年紀大了便總愛嘮嗑,蔣大娘與她說了些趙歸的往事,周梨花自然是樂意聽的。
聽蔣大娘所說,當年趙歸是被他外祖父趕走的,那時候趙歸才十三歲,村里人人都說老爺子心狠。
但其實這裡面是有內情的,這內情旁人不知道,蔣大娘卻知曉,之所以將趙歸趕走,老爺子是存著私心的,老兩口恨蔡逢春恨得巴不得將那人扒皮抽筋,原本以為蔡逢春會死在牢裡頭,他們也算是解了心頭惡氣。結果那會兒卻從旁人口中得知,蔡逢春從牢里出來了。
告訴老爺子消息那人,是老太太娘家的表兄弟,那人跟看守牢房的衙役有些關係,因此得知了這些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