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天下午,去下河村探望了姥爺姥姥和幾個舅舅。

  田小苗和柳冬生帶著一包山貨,踏上了歸程。

  經過鄰省,他們下了火車。

  按照地圖上的路線,找到某縣的烈士陵園,探望陳淑英同志。

  田小苗這才曉得老家那是一個衣冠冢,陳淑英同志留在了異地,跟同志們在一起。冬子小時候,父親常常跟他說:「冬子,你娘跟革命先烈們在一起,不會孤單的……」趕著回鄉,父親都要拐彎來烈士陵園看一看,跟淑英說幾句話。

  松柏掩映,莊嚴肅穆,一座青石墓碑高高聳立。

  柳冬生站在碑前,克制著內心的情感。

  「娘,我和小苗來看您了……」

  田小苗伸出手,撫著墓碑。

  上面嵌著陳淑英同志的照片,穿著軍服,齊刷刷的短髮,抿著嘴笑著,跟她兒時看到的那幅照片一模一樣。

  她和柳冬生並排站著,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對先輩的追尋,對烈士的崇敬,對親人的懷念……

  第161章 .牽絆

  *

  回到京城,田小苗和柳冬生投入到了工作中。

  他們一個星期團聚一次,多是柳冬生過來。

  家屬院在辦公區後面,隔著一道院牆,單開了一個小門,方便人員出入。院裡有一棟紅磚小樓,四層高,呈南北向,大斜坡樓頂,灰瓦,高煙囪,有著濃郁的蘇聯風格。

  這是標準的筒子樓,每一個樓層都帶著長長的迴廊,樓梯在中間,兩邊各有四個套間,水房、廚房、洗手間都是公用的,跟樓梯挨著。樓前有一個大花壇,栽著雪松、冬青、月季,還有兩棵海棠樹,鬱鬱蔥蔥。

  田小苗的家在二樓,圓拱形門頭、圓拱形窗戶,很有美感。兩個房間南北通透,光線很充足。

  在六七十年代,筒子樓算是「先進」的,能蓋樓的都是重要單位,一般人住不上。可她更喜歡四合院,如果有機會,還是想搬到院裡住。

  樓里都是同事,很安靜,很少有人串門。柳冬生來得多了,跟大家都認識了,在樓道里碰見了,就客氣地點點頭。

  由於工作性質,閒雜人員很少,家屬也很少。成家的同志多是體系內的,夫妻雙方從事著同樣的工作,行業外的多住在別處,也有兩地分居的。

  這個年代,夫妻兩地分居很常見。

  那些支援「三線」建設的,大多如此。還有國防工業體系,搞尖端科技的更是隱姓埋名,去了不知名的地方,一年見不了幾回面。

  沒有怨言,只有奉獻。

  這是一個充滿理想的年代,也許有點偏激,可不失熱血和奮鬥精神。不管是科技人員,還是工人、幹部,都有奮鬥目標。

  作為國際問題專家,田小苗更是發揮了自身所長。

  她帶著研究小組,對雙邊、多邊關係做了分析。一些容易忽略的問題,一一呈現出來,為下一步的決策提供依據。她小心地把握著度,不留下任何痕跡,以免引起猜疑。

  截止到目前,中米關係進一步好轉,跟西方國家陸陸續續地建交,恢復了正常化。不管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有所突破,國防壓力也稍有緩減。

  中、米、蘇三個大國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當然,外部壓力依然存在。

  北部邊境線上,重兵依舊,蘇聯的機械化部隊整裝待命,防備措施不可或缺。

  就像是應對,「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進一步落實。

  街頭巷尾刷著紅褐色的標語口號,宣傳畫隨處可見。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行動起來,防空設施、糧食物資儲備,還有民兵訓練。

  「不稱霸」是我們的外交.策略,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會像米國、蘇聯那樣欺負弱小,稱王稱霸。這個既定方針,為後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系列報告出台,田小苗成績斐然,受到了組織上的嘉獎。

  她提升了一級,跟柳冬生一樣掛著副團級,雖然不帶兵打仗,可級別一點都不低。當然,除了領工資,這個級別基本上體現不出來。

  田小苗很滿意。

  她還不到二十九歲,照這麼發展下去,會成為高級將領吧?個人的進步,伴隨著祖國的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隨著秋季的來臨,柳冬生也投入到了集訓中。

  他去內蒙搞封閉演練,一呆就是兩個月。回到京城,已是十二月底,正趕上過生日。他二十九歲了,看到小苗精心準備的楓葉賀卡,笑得合不攏嘴。

  「小苗,咱們看電影去……」

  俱樂部放電影,一連看了兩場。

  都是戰鬥片,在槍.炮聲中度過了生日,迎接新年的到來。

  *

  一九七二年就這麼過去了。

  「元旦」過後,經濟方面有了重大舉措。

  國家計劃委員會提出了一個方案,要從國外進口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和單機。方案一經批准,就落實開了。(注1)

  經貿步伐加快,對外聯絡日益增多。

  這時候,中米聯絡處開始籌建。上級安排了人選,江黎明和林恪靜將前往米國,「春節」後就出發,任期三年。

  聽到消息,田小苗很淡定,留在國內一樣做事兒。

  她沒跟冬子說,怕冬子不自在。系統內部都知道她跟江黎明是搭檔,完成了很多任務,很出色。而這一次落選,跟她愛人在作戰部有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