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乾清宮。

  紗帽攢動,紅袍耀眼,內閣六部都察院重臣全到。

  隆武帝站在御台上。

  他清朗的聲音在殿中迴蕩。

  「你們的奏疏,你們的推舉,朕都看到了。」

  「但朕卻忍不住的想,廢太子和埕是朕從小教育長大的,朕幾次出征,他監國也十分得體,從沒有出錯。但為什麼最後卻是這般局面呢?」

  「是人變了嗎?」

  「也是也不是。」

  「太子本是良善,但太子之位迷失了他,他害怕失去,以致於他作出了大逆不道的瘋狂之舉。」

  「再立太子,能否保證不再出這樣的悲劇呢?」

  「怕是不能。」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朕決定,太子,暫時不立了。」

  聽到此,朝堂一片譁然。

  國不可一日無君,亦不可一日無本。

  國本位置不定,身份不明,必然會引起眾皇子的爭奪,最後釀成大禍。

  於是,立刻就有大批朝臣要出列勸諫。

  但不等他們出列,隆武帝就接著說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亦不可一日無儲,前朝殷鑑,朕不會忘記,為防事出突然,應變不及,造成動盪,因此,朕提前寫好了一份遺詔……」

  聽到此,殿中更加譁然。

  歷朝歷代,所有皇帝都忌諱一個死字,遺詔都是在駕崩的病榻上寫就,很少健康時就想到,陛下今年剛五十多頭,還在盛年,怎麼就要寫遺詔?陛下真是什麼也不忌諱啊。

  「唐亮。將朕的遺詔,拿上來!」朱慈烺道。

  唐亮立刻捧出了一個御封的木匣子。

  「此詔一式兩份,一份,朕隨身攜帶,另一份,」朱慈烺抬起右手,指著頭頂的匾額:「置於敬天法祖的匾額之後,但是朕有什麼意外,眾卿打開,兩廂對照。誰繼承大位?誰繼續領導大明,天下大策如何繼續施行?朕都寫的清清楚楚,卿等照辦即可。但有違背者,人神共誅,夷滅九族!」

  眾臣驚愕。

  錦衣衛搬來高梯子,當著眾臣的面,將密封的遺詔,放在了高高的,「敬天法祖」的匾額之後。

  隆武帝看向群臣。

  首輔左懋第帶頭跪下:「臣等遵旨~~」

  隨後,不理眾臣的震驚和轟轟,隆武帝像是累了,說道:「那就這樣,除了軍機和兵部,其他人退朝吧。」說完,假裝聽不見臣工們一聲又一聲的陛下呼喚,大步走了。

  ……

  不設太子,卻提前寫好傳位遺詔,置於敬天法祖的匾額之後,消息傳出,天下轟動。

  所有人都不解,都不明白隆武陛下為什麼要這麼設置?

  如果隆武陛下不喜歡四皇子,以他的銳意改革,不懼祖制的脾氣,大可以冊立遼王,但遼王也不立,卻是在盛年之時,就早早寫下遺詔,放置在「敬天法祖」之後,難道是擔心皇子爭奪太烈,激起大變嗎?

  第1239章 王在法下之帝崩

  敬天法祖後面的遺詔,並沒有平息立儲的風波,議論紛紛之中,還是有朝臣上疏,請立四皇子為儲君。

  隆武帝不應。

  但上疏的人始終不絕。

  感覺他們要用海一樣的奏疏淹沒隆武帝的意志。

  不久,宮中傳出隆武帝的上諭。

  「朕已經有旨意,不再設立太子,以免太子迷失自我,患得患失,同時也是避免奸佞之人借擁立之功,紊亂朝政,更避免皇子相互爭奪,兄弟失和,因此置密詔於乾清宮,朕百年之後,照詔行事即可,太子立不立,又有什麼關係呢?再有人妄言立儲之事,一律革職!」

  ……

  幾天之後,工部郎中夏維新因為不顧朝廷禁令,勾結朋黨,妄議立儲,被朝廷革職,永不錄用。

  而擁立四皇子,屢次上疏的幾個官員,也被貶斥回鄉。

  ……

  如此,朝堂終於是安靜了。再沒有人敢上疏提及立儲。

  但猜測卻無法停止。

  那「敬天法祖」之後,寫的究竟是四皇子呢,還是遼王?

  四皇子希望更大,但遼王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凡人如此,兩個主角,四皇子和遼王亦就更是如此了,他們兩人都是心有希望,但殊無把握,如此,兩人只能拼力表現,給隆武帝,給朝臣,給百姓看。

  ……

  年末。

  小年夜之前。

  隆武帝在乾清宮賜宴,召多爾袞以及在京的蒙古親貴一同賞樂。

  其時,福臨已經去世,多爾袞也已經是失去了進取,每日研讀佛經,儼然已經是成了一代高僧。

  宴席結束,白髮蒼蒼,早已經是大明衣冠的多爾袞顫顫巍巍的跪在地上,向隆武帝請罪,說當年他從瀋陽敗逃之時,因為攜帶不走,所以秘密埋藏了最少價值八百萬兩的金銀珠寶於瀋陽郊外。這麼多年,一直隱藏不說,今日特向皇帝陛下請罪。

  隆武帝笑:「此事朕早就知道了。人都有私心,你敗的不甘,想要東山再起,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朕赦你無罪。」

  ……

  隆武三十四年,三邊總督李岩率撫遠大將軍李定國和安西將軍周遇吉一共五萬人,兵分兩路,向向伊犁進軍,一百天後,兩軍順利在伊犁會師。准格爾蒙古首領達瓦齊率兵一萬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等待後續的援兵,李定國發動夜襲,以五百人夜襲准格爾大營,准格爾軍驚恐,不戰自潰,多數投降,准格爾蒙古首領率領少數人倉皇逃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