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崔湜定調是黑,這點和婉有點像,都是沒有道德左右逢源。欸,但是最後李三勸他多少次,愣是沒有離開太平,死心塌地。除此以外,賣官鬻爵依附韋黨,和婉的罪名都差不多。不得不說,崔湜做男寵真是婦唱夫隨!

  [R8]常元楷和李慈。

  作者有話要說:

  下篇就能進先天政變了,兩三篇內正文完結!

  第153章 傾城月(2)

  對李隆基來說,這幾個月,就是他的緩刑。如果不能逆風翻盤,就是死路一條。夠了,唐隆政變只用了兩個月準備,如今剩大半年的時光,他立馬緊鑼密鼓籌划起來。他知道,姑母也在謀劃著名廢掉自己,甚至召集群臣商議。所幸宰相中還有心向自己的人,將她頂了回去。

  李旦不可能放下心中忌憚,此刻也沒閒著。他曉得,即便控制了羽林的高級將領,一旦中下層軍官不聽將令,形勢仍會逆轉——這是唐隆政變留下的教訓。如今,李隆基坐擁著皇帝的身份,一聲號令便有可能令兵士倒戈——這是重俊政變留下的教訓。他與妹妹太平公主商議著,調朔方軍總管郭元振入京,意圖以朔方軍的勢力壓制李隆基。

  雙方,劍拔弩張。

  這場鬥法最終進入白熱化階段,朝野議論紛紛。千里之外,豫州的小酒館中,幾個人品評著時事,手舞足蹈,指手畫腳。隨後,一個帶斗笠的人走進來,獨身一人喝悶酒,聽他們說話。店家覺得有些奇怪,卻又說不上哪裡不對。那人看向店家,對望一眼,又低下頭,笑而不語。離去時,揮筆在酒店牆上題了句詩,詩文不錯,筆力也雄健。

  店家看著,嘴裡喃喃念出來——思君萬里餘。

  思君萬里餘。

  先天二年六月,在東都洛陽的張說,差人給老主子李隆基捎來一件禮物。李隆基打開木盒,內里是一柄寒光閃閃的佩刀,他先是一驚,隨後回過味來。距離皇帝巡邊,僅剩不到兩個月了,張說是叫他快刀斬亂麻,早做決斷,拿刀砍了太平一黨。

  「天子要讓國家安定下來,才是真正的大孝!」

  七月二日,皇帝召來崔湜,苦口婆心說了一番,要他改邪歸正棄暗投明。崔湜嚴詞拒絕,也不肯透露半點公主的信息。李隆基無法,只好放他回去,但他真正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放□□,讓太平以為他仍在做拉攏朝臣的準備。

  翌日,先天元年七月三日。

  李隆基身邊的謀臣僅剩王琚[R1] ,還是小小四品官。武將這邊,羽林將領都是太平一黨,他所能倚仗的很少。但這人膽子大,手握的一切,都能發揮十二分用處。這第一個有用的,便是王毛仲。唐隆政變臨陣脫逃以後,他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被李隆基升了官。王毛仲感恩戴德,拼命幫主子拉攏萬騎軍士,叫來三百人,威風凜凜在虔化門外排開。

  第二個有用的,是皇帝之名號,他也充分利用了這點。上朝的時候,邊聽百官匯報,邊暗中派人宣兩位羽林將軍,說一會兒皇帝找他們談工作。二人不知有變,不敢違抗皇命,一路奔去。通過虔化門的時候,沒回過神來,被萬騎士兵刷刷砍下腦袋。隨後,王毛仲領著人直奔朝堂,沖入大殿。看著這波血淋淋的軍士,文武百官一下傻眼了。年輕的官員擼起袖子,提起長袍,一溜煙跑得無影無蹤。年紀大點的宰相遭了殃,穿著寬大的官服,轉身都不利索,瞬間被剁成肉泥。有人跑出去了,卻陷入更大的絕望——外邊也全是李隆基的人,高力士揮舞著寒光閃閃的長刀,似乎正等著他的頭。

  有人見大勢已去,自殺了。[R2] 有人跪地求饒,被殺了。蕭至忠直起身子,望向李隆基,看皇帝翹著腿,冷眼旁觀這場血腥的屠殺。他附身一拜,抬頭時,咕咚人頭落地。

  一路廝殺過來,早有人將動亂稟報太上皇。李旦當時正哼著小曲散著步,看見幾個年輕官員氣喘吁吁趕來,嘴裡大呼「快跑」。他不明就裡,跟著那些人拔腿就走。可惜年紀大了跑不動,許久顫顫巍巍氣喘吁吁停下,這才想起問身邊人出了什麼事。

  「太上皇,皇帝造反啦!」

  聽來可笑,卻扎紮實實打了他一下,弄得李旦暈頭轉向。好在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他立馬分析情勢,決定即刻登上承天門。作為長安最高禮儀場所,承天門是眾人矚目的所在,於此上演子逼父死的戲碼,政變者恐怕也忌憚三分。

  看看身邊仍然跟從的臣子,他大喊一聲:「助朕者留,不者去!」[R3]

  有幾個人走上前,表示願意幫助太上皇。城樓下正不斷聚集士兵,喊殺聲起,多數人還是沉默著不動作。李旦急得要哭出來,想著自己一敗,妹妹也要連帶著遭難。站在城樓之上向下望去,他心一橫,不如縱身一躍一死了之。讓兒子背上不忠不孝的罵名,讓妹妹以討逆為號,一呼百應,結果這個逆子。[R4]

  「太上皇別衝動!我來保護您了!」剛被提拔為兵部尚書的郭元振,此時從人群中走出來。李旦一看,將軍來保護自己,那便是有了抗衡的兵力。一開心,樓也不跳了,趕緊跑回去,握住郭愛卿的手,熱淚盈眶。

  「愛卿,皇帝的人已經殺過來了,您快叫人守城吧。」

  「陛下不必害怕,皇帝只是奉您的命令,誅殺太平公主、蕭至忠等逆黨,沒有其他意圖。臣等是來保護您不為亂兵所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