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多時,飯菜呈上來,大碗酒,大塊肉,香氣四溢,令人食指大動。他有些詫異,儒生只微笑不語。宴上二人相談甚歡,李隆基很快發現,這人言辭犀利,看問題深刻而切中要害,可謂一見如故,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足飯飽以後,這人也不深留,恭敬地送太子出去。他走出屋子,才看見院中躺著一頭死驢,腹中肉已經掏空了。李隆基不由得大為感動,回去向父親推薦了他。李旦一向不喜歡兒子發展勢力,又不能怫了太子的面子,就讓他做了個小小縣主簿。

  李隆基也不好說什麼,又過了幾日,便把這人忘了。

  此人便是王琚,曾做過駙馬王同皎的門客,精通天文、曆法與占卜。自王同皎謀反案事發,他便流落江湖,一路跑到了江都。都說揚一益二,江都繁華,他很快謀到一個職位,在大戶人家算帳。主人也是慧眼識珠,發現這人不僅丰姿俊秀,而且舉止風雅、言談不俗,也不過問來歷,直接將女兒嫁給他,並陪送了一大筆嫁妝。

  後來睿宗即位,王琚覺著自己又有了機會,把一切向老丈人和盤托出。老丈人資助他一筆錢,送去長安。這王琚的確厲害,到了京城也不求官,反而在城南外交通要道上買了所房子,守株待兔。這不就讓他等著了太子,早上出去沒有攔著,等到晚上疲乏了,請李隆基去家中歇息。

  王琚志大才高,區區縣主簿不能讓他滿意的。既然太子已然忘了他,他便要那人再記起來。於是,以謝恩之名,他主動去了東宮。進去以後,左顧右盼,態度傲慢,一幅目中無人的模樣。東宮的官員見他如此,便上前訓斥:

  「這裡是太子的宅院,不是你家的茅房。太子殿下就在簾後坐著呢,你這般無禮,惹怒了太子,吃不了兜著走。」

  王琚眉毛一挑:「天下有太平公主,誰還知道太子呢!」[R2]

  [R1]刺史:雷區蹦迪……

  這邊的靈感來源於歌曲《牽絲戲》「路人不借過」的評論:除了木偶戲,明朝野史中記載了一段昆戲叫牽絲戲,之所以厲害因為它講的是百合的故事,而且唱戲的時候兩個女的各一段衣袖用很細的一根紅線連起來,兩個人唱戲轉圈的時候這線還不能斷。

  與唐朝沒什麼關係,也未做過考證,不要相信。

  [R2]這段應該稍稍往後放一點,為了連貫,我把它提前了幾個月。

  作者有話要說:

  寫得挺心痛的。

  第150章 不得安(2)

  一言石破天驚,李隆基放下手中卷帙,提著袍子就跑出來。見是那日喝酒吃肉的王琚,忙請上座,命宮人奉茶。

  「太子有大功於社稷,本該平步青雲,如今處處掣肘,我王琚替您不值啊。」他笑道。

  「依先生高見,我該怎麼辦呢?」李隆基端起茶盞,有些敬酒的意味。

  「當年的韋庶人,目光短淺、狂妄自大,所以不得人心。您起兵,可謂一呼百應,消滅她易如反掌。如今不同,處處牽制太子您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平公主。她是當今聖上的親妹妹,在朝多年磨練,為人詭計多端,又自恃功高,朝中也有黨羽支持。一旦她回來向您發難,這日子可就難過嘍。哪怕現在去了蒲州,她也不安好心的,不過做個退讓的高姿態罷了。要麼怎麼不安安分分去洛陽呢,還不是想隨時回來,再摻和朝政。上月陛下想傳位於你,若不是朝中她的黨羽阻攔,此事也許就成了。[R1] 此人不除,日久天長,必生禍患。」

  「可她是我親姑母啊,」李隆基故作冷臉,「與姑母較勁,讓皇帝兩頭為難,已是不孝。若要徹底解決,阿耶那樣一個重感情的人,會有多傷心啊!」

  他一臉悲戚無奈,仿佛只有被人欺負,任人宰割的份兒。

  「誒,太子殿下怎能這麼想!」王琚應聲答道,「為君者先國後家,天子的孝道與凡人的孝道怎能相提並論?若只顧著父親的情感,在小節上斤斤計較,不能以國為重,到時候太平公主得勢,您父子二人都要遭殃,還顧及什麼情感。以愚所見,她就是爛瘡濃痔,您現在下刀狠狠割掉,對陛下才是最好的。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好!好!好!」李隆基不禁撫掌讚嘆。王琚言語如此透徹,什麼問題都難不倒他,實乃辯才,居然險些被自己錯過了。他趕緊拉住王琚的手,殷切道:「王公洞察。我往後想為《孝經》作疏注,到時煩請王公好好為我講講,這天子之孝與凡人之孝,究竟有何不同。王公就別去做什麼縣主簿了,留在不才我李隆基身邊,做個東宮幕僚,豈不樂哉。孝經注寫成了,請您第一個斧正!您喜歡做什麼,我這就為您安排職位。」

  王琚微笑道:「我這人沒什麼長處,丹煉得不錯,也會講笑話,這兩樣都是大師級別的。殿下安排我做個弄臣,也就足夠了。」

  隨後他附身在太子耳邊道:「只是您的姑母,得好好措意,要不我擔心哪。」

  李隆基點頭。如今姑母離開已滿三月,天下安穩。父親似乎也鬆動了,偏向自己一些。此時不出手,又待何時呢?他沉吟片刻,道:「該接她回來侍奉,彰顯我之孝心才是。只是她若不肯回來,又該作何計劃?」

  「那就從她最在意處著手。」王琚坐回榻上,拍拍長袍,「這點殿下比我懂。」

  二人會心一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