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姜莞聽得昏昏欲睡,等眾人發泄完便走了,旨意倒是完全沒有要更改的意思。
她覺得自己已經十分厚道,肯撥冗聽人撒潑。大家已經很有福氣地向皇上撒了氣,還有什麼不滿的?
至於旨意,那是絕對不可能撤回的。
而那些沒有官身的大儒想要聯合學生以及其餘百姓用民意向皇上施壓,卻發現其他人對這道旨意的反應並沒有很大反對。
女子做工這些年來的普及,叫百姓們幾乎習慣女子出門做活。總之不過是去女工坊與在外做工的差別,反正都是幹活,也就這樣吧。
而這些在書院讀書的學生們家中姊妹甚至親娘都在女工坊等處勞作,他們的學費以及日常花銷都是她們賺的,他們哪能反對女人做工?難不成要斷自己活路?
反對的聲勢根本沒有起來,就結束了。
城中越來越多的女子能在街上見到,不僅是行買賣的平民女子,連貴族女郎上街都勤了,也不再戴著帷帽。
她們家業豐富,手上有許多鋪子,過去請掌柜照料,如今卻愛自己常來看看。不少貴女因此發現貪墨之事,及時止損。
而沒了掌柜,又要找新的掌柜。
女郎們怕那些老掌柜們心思太大,那些在女學當夫子的女郎倒是從手下選出善於算數的女學生去試一試,效果倒也很好。
女學生們年紀各異,雖然經驗不足,但心思細膩,又肯做事,且支使她們的銀錢比支使那些老掌柜要便宜許多。在女郎們家中貼心老嬤嬤的幫助下女學生們很快就上手。
旁的與女學沒關係的女郎見各家鋪子欣欣向榮,也央著在女學的姐妹們幫著找些人來幫忙。
一來二去女子們漸漸承擔起祁國的小部分稅收。
年年歲歲,地方各城改革初見成效,兼以輕徭薄稅的政策,百姓們得到很大喘息。因著生活壓力變小,民間農、工業反倒發展更快,糧食產量較之過去不斷上升。
初熹七年,女皇在科舉中添設工、農二科,更是鼓勵此兩業發展。科舉中相關知識考校甚少,多是選拔實用人才。
有改良耕犁者,女郎不拘出身,將老農委以重任。
同年女皇又下旨意,正式宣布女子與男子同工同酬。
這本就是大勢所趨,女子近些年在祁國的地位已經是以不可阻擋之勢地上升。許多行業都招了女工,私下薪酬與男子也相差不太多,如今是明面上不許苛待。
初熹九年,祁國「安平化」的城池已過半,「安平化」在國內推行越發迅速。
而謝晦並未如約定那樣在五年後回到晉國,他向相里懷瑾遞信請辭,從此世上再無晉國太傅謝晦,只有小官謝晦。
祁、晉兩國加強貿易通商,聯繫日益緊密,友誼同樣深厚,短時間內是再打不起來的了。
而本年科舉,開始有女子中舉。
男人們在此時後知後覺這些年來讓出了些什麼,他們開始惶恐開始反對,但為時晚矣,木已成舟,事已成定局。
始有女子通過科舉入朝為官。
女皇對此並沒有表現出格外優待,照例分配官職,這讓男人們稍微鬆一口氣。但與女子共事,實在讓他們不適應,他們甚至想動用手段進行排擠女官。
動歪心思者被女皇以雷霆手段處理,朝臣們這才想起女皇脾氣並不好,只好忍氣吞聲與人共事。
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女子在朝堂上漸漸活躍起來,儘管這是一個並不短的過程。
同時女學更加興盛,無論是京城還是地方,女子都成了受歡迎的學生。
非但如此,與晉國來往貿易中有女商,軍中有女將,杏林中有女醫。
初熹十七年,得陛下示意,編修著書,讚揚各行各業婦女楷模。
一切仿佛被一雙大手所推動,女子地位提升成為大勢所趨。
事實上也的確有一雙大手在暗中推動。
女子地位上升,民間同樣愈發繁榮。工部這些年來多收實用人才,其中大小造物無數,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如今倉廩豐足,幾乎人人有衣穿,有飯吃,催動民間手工業同樣發展。
人們早已習慣女帝的各種政令,甚至已然忘記一開始是如何反對女皇的統治的。
女皇如今年逾四十,依舊無後,連一妃半嬪也無。她將「孤家寡人」四字踐行到極致,看樣子日後也是如此。
過去陛下登基不久,曾有人動了活絡心思想往陛下宮中塞人,陛下在朝會上頗自戀問:「孤風華絕代,世上何人配得上孤?」將眾人問得啞口無言。
她實在很能叫人堵心,誰提議她選秀,她便將那人不良於行告訴其夫人,並做主和離,將人家中攪合得雞犬不寧。
一來二去,人們也就暫且隨她去了。總之祁國如今發展得正好,人人安居樂業,這難道不是最好的嗎?
沈羞語總管天下女學,待女學成熟後姜莞直接封之入朝為尚書令。官員們早知道這位女學祭酒的種種壯舉,因此封她為官也是心服口服。
初熹二十七年,朝堂中男女官員達到了相當的比例,甚至隱隱有西風壓倒東風的架勢。女子在祁國徹底翻過身來,地位不可同往日而語。
「陛下。」沈羞語親手奉了茶來,只見累累案牘中的女人抬起頭來。
時光並未折損她的美貌,只為她沉澱下絕代風華。過去她是明艷動人的傾城色,如今動人不減,卻因為氣勢叫人不敢抬頭看。
她覺得自己已經十分厚道,肯撥冗聽人撒潑。大家已經很有福氣地向皇上撒了氣,還有什麼不滿的?
至於旨意,那是絕對不可能撤回的。
而那些沒有官身的大儒想要聯合學生以及其餘百姓用民意向皇上施壓,卻發現其他人對這道旨意的反應並沒有很大反對。
女子做工這些年來的普及,叫百姓們幾乎習慣女子出門做活。總之不過是去女工坊與在外做工的差別,反正都是幹活,也就這樣吧。
而這些在書院讀書的學生們家中姊妹甚至親娘都在女工坊等處勞作,他們的學費以及日常花銷都是她們賺的,他們哪能反對女人做工?難不成要斷自己活路?
反對的聲勢根本沒有起來,就結束了。
城中越來越多的女子能在街上見到,不僅是行買賣的平民女子,連貴族女郎上街都勤了,也不再戴著帷帽。
她們家業豐富,手上有許多鋪子,過去請掌柜照料,如今卻愛自己常來看看。不少貴女因此發現貪墨之事,及時止損。
而沒了掌柜,又要找新的掌柜。
女郎們怕那些老掌柜們心思太大,那些在女學當夫子的女郎倒是從手下選出善於算數的女學生去試一試,效果倒也很好。
女學生們年紀各異,雖然經驗不足,但心思細膩,又肯做事,且支使她們的銀錢比支使那些老掌柜要便宜許多。在女郎們家中貼心老嬤嬤的幫助下女學生們很快就上手。
旁的與女學沒關係的女郎見各家鋪子欣欣向榮,也央著在女學的姐妹們幫著找些人來幫忙。
一來二去女子們漸漸承擔起祁國的小部分稅收。
年年歲歲,地方各城改革初見成效,兼以輕徭薄稅的政策,百姓們得到很大喘息。因著生活壓力變小,民間農、工業反倒發展更快,糧食產量較之過去不斷上升。
初熹七年,女皇在科舉中添設工、農二科,更是鼓勵此兩業發展。科舉中相關知識考校甚少,多是選拔實用人才。
有改良耕犁者,女郎不拘出身,將老農委以重任。
同年女皇又下旨意,正式宣布女子與男子同工同酬。
這本就是大勢所趨,女子近些年在祁國的地位已經是以不可阻擋之勢地上升。許多行業都招了女工,私下薪酬與男子也相差不太多,如今是明面上不許苛待。
初熹九年,祁國「安平化」的城池已過半,「安平化」在國內推行越發迅速。
而謝晦並未如約定那樣在五年後回到晉國,他向相里懷瑾遞信請辭,從此世上再無晉國太傅謝晦,只有小官謝晦。
祁、晉兩國加強貿易通商,聯繫日益緊密,友誼同樣深厚,短時間內是再打不起來的了。
而本年科舉,開始有女子中舉。
男人們在此時後知後覺這些年來讓出了些什麼,他們開始惶恐開始反對,但為時晚矣,木已成舟,事已成定局。
始有女子通過科舉入朝為官。
女皇對此並沒有表現出格外優待,照例分配官職,這讓男人們稍微鬆一口氣。但與女子共事,實在讓他們不適應,他們甚至想動用手段進行排擠女官。
動歪心思者被女皇以雷霆手段處理,朝臣們這才想起女皇脾氣並不好,只好忍氣吞聲與人共事。
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女子在朝堂上漸漸活躍起來,儘管這是一個並不短的過程。
同時女學更加興盛,無論是京城還是地方,女子都成了受歡迎的學生。
非但如此,與晉國來往貿易中有女商,軍中有女將,杏林中有女醫。
初熹十七年,得陛下示意,編修著書,讚揚各行各業婦女楷模。
一切仿佛被一雙大手所推動,女子地位提升成為大勢所趨。
事實上也的確有一雙大手在暗中推動。
女子地位上升,民間同樣愈發繁榮。工部這些年來多收實用人才,其中大小造物無數,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如今倉廩豐足,幾乎人人有衣穿,有飯吃,催動民間手工業同樣發展。
人們早已習慣女帝的各種政令,甚至已然忘記一開始是如何反對女皇的統治的。
女皇如今年逾四十,依舊無後,連一妃半嬪也無。她將「孤家寡人」四字踐行到極致,看樣子日後也是如此。
過去陛下登基不久,曾有人動了活絡心思想往陛下宮中塞人,陛下在朝會上頗自戀問:「孤風華絕代,世上何人配得上孤?」將眾人問得啞口無言。
她實在很能叫人堵心,誰提議她選秀,她便將那人不良於行告訴其夫人,並做主和離,將人家中攪合得雞犬不寧。
一來二去,人們也就暫且隨她去了。總之祁國如今發展得正好,人人安居樂業,這難道不是最好的嗎?
沈羞語總管天下女學,待女學成熟後姜莞直接封之入朝為尚書令。官員們早知道這位女學祭酒的種種壯舉,因此封她為官也是心服口服。
初熹二十七年,朝堂中男女官員達到了相當的比例,甚至隱隱有西風壓倒東風的架勢。女子在祁國徹底翻過身來,地位不可同往日而語。
「陛下。」沈羞語親手奉了茶來,只見累累案牘中的女人抬起頭來。
時光並未折損她的美貌,只為她沉澱下絕代風華。過去她是明艷動人的傾城色,如今動人不減,卻因為氣勢叫人不敢抬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