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頁
各家各戶百姓也都早早起來,在門外跪迎車駕經過。
姜莞一面吃東西一面在腦海中回零零九:「原本是要更宏大的,不過我與姜琰殺了不少大臣,這還算是人數少了。」
零零九就閉嘴了,看著她吃了一衣裳的糕點渣,又為她慶幸車外是看不到車中的情況。
一路上天漸漸魚白,再到旭日東升,直到車駕在雲山之下停下,天已經完完全全亮了。
一番折騰排序,姜莞在最前站定,身後是友邦來客,文武百官。
她穿著厚重的朝服,一步步堅定地向雲山上去。
零零九這時候又心疼起她來,真不知道什麼祖宗能在這地方設下祭壇,自己吃苦也要子孫後代一起吃苦,可以說是損人不利己了。
姜莞平日走兩步就要嚷嚷著自己走不動路,今日卻難能可貴地沒有一句抱怨,緩慢而踏實地走著每一步。
朝臣們跟在她身後一起向上去,越走越是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
人們只能在她身後遠遠望著她的背影,本存著看她抱怨走不動的心思,卻領略到了她堅韌不拔的意志。
零零九卻知道事實上根本不是人們以為的體面。
姜莞剛在腦海中跟它說了,她也已經走不動路,但是看著所有大臣要跟她一起勞累,她就又有了走下去的無盡動力。
可見姓姜的都有些損人不利己的心的。
姜莞越走腿越沉,終於在鬱鬱蔥蔥間看到了山頂的祭壇,以及祁國的壯美河山。
自山頂向下望去,只見山脈連綿起伏,如綠色波濤。綠波之下是真正的波瀾,長河咆哮而過,兩岸是青翠欲滴的坦蕩平原。
再向遠看去,依稀能極目眺望至黑點似的京城,以及周遭各縣。
各地被日光照得暖融融,這是祁國的江山,也是姜莞的江山。
百官在她遠眺之際一個個終於上來。
姜莞在祭壇前下拜,文武百官亦跟著下拜。宣讀遺詔後姜莞背下早已備好的稿子表情達意,而後立起獻香。
太陽不知何時爬上人頭頂正上方。
姜莞轉身面向百官,百官再拜,山呼萬歲。
這是祁國的第一位女皇,經登基大典,受萬人參拜。
第210章 經年
女皇姜莞即位,改年號為初熹。
百姓與官員們皆在惴惴不安中迎來了女皇的執政,並對此報以悲觀態度。但很快他們發現女皇的能力似乎並沒有他們自己想像的那樣糟糕。
除去一些天馬行空之外卻並不影響什麼的無謂政令以外,即創辦女學、女子工坊、繡房等等供女子讀書做工以及准許女子參與科舉之類,她並未像其他繼任的皇帝一樣風風火火地立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百姓們,尤其是男人們在閒言碎語的刻意引導下,很看不起這些舉措,深以為姜莞是在異想天開。
自然也有人對此感到不滿,但當大部分人並沒有異議,因此小部分人的反對並不奏效。
尤其是看到政令一開始推行並不順利,那些反對者的警惕心也一下子弱了下來。
積重難返,又豈是幾道政令就能改變的。
政令推行不順在於沈羞語負責的女學無人問津,繡房等做工的地方倒很受歡迎。二者的差距在於一個需要花錢,一個則能夠賺錢。
沈羞語對這局面多少有些心理準備,在安平一開始也是如此。百姓們的心思也好猜,從古至今並沒有女子科舉的範例,哪怕有這條路可走,大多數人也是沒想過嘗試的。他們是最不喜歡變革的,照樣延續從古至今一家人奉養一個讀書人的慣例罷了。
為了叫女孩們讀書,沈羞語自京城挨家挨戶敲門,磨破了嘴皮去勸女孩學習。只勸還不夠,她還說起女學有與其它處相同甚至更多的工錢,才說動一些女孩們家中放人。
一些家中情願女孩們在家做些無錢的活計,也不願意她們到女學中做工。
他們生怕女孩們讀書識字,從此心野了不受人管教。
但女學中還是迎來了一群無論目的是什麼的學生。
與此同時,類安平的改革在各地悄然發生著。
姜莞並沒解釋改革的具體內容,只量出安平的各方面進步的數字並要求被選中各縣完全配合原安平縣令調度。
點點滴滴變化的種子在祁國中灑下,但無論如何從第一年來看,女皇並沒有做什麼實質性的事情。
人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如此一來對百姓們來說無論是誰執政仿佛並沒有太大區別。他們只要日子和平安穩,也就不太關心當權者是誰。
平民男性中一開始對女皇當政反抗得很是激烈,但隨著一日日過去,見生活無恙,也就懶了下來。
三年後的第一次科舉如姜莞之前預言的那樣,有極小部分女性參加,卻無一人及第。
這叫男人們大鬆一口氣,同時開懷大笑起來。他們不看女人學習的時間,只從中得到了無上的優越感。哪怕同樣是未曾及第的男人,也好意思腆著臉來笑話女人不行。
在這樣的環境下,姜莞又下了一道旨意。
無論貧貴,女子可以任意拋頭露面,行買賣等事與男子一般。
這道旨意自然引起不少大儒的反對,女子就該在家相夫教子,在外拋頭露面算什麼事?如此一來置倫理綱常於何處?
大儒們齊齊上奏,當著女皇的面慷慨陳詞,態度激烈。
姜莞一面吃東西一面在腦海中回零零九:「原本是要更宏大的,不過我與姜琰殺了不少大臣,這還算是人數少了。」
零零九就閉嘴了,看著她吃了一衣裳的糕點渣,又為她慶幸車外是看不到車中的情況。
一路上天漸漸魚白,再到旭日東升,直到車駕在雲山之下停下,天已經完完全全亮了。
一番折騰排序,姜莞在最前站定,身後是友邦來客,文武百官。
她穿著厚重的朝服,一步步堅定地向雲山上去。
零零九這時候又心疼起她來,真不知道什麼祖宗能在這地方設下祭壇,自己吃苦也要子孫後代一起吃苦,可以說是損人不利己了。
姜莞平日走兩步就要嚷嚷著自己走不動路,今日卻難能可貴地沒有一句抱怨,緩慢而踏實地走著每一步。
朝臣們跟在她身後一起向上去,越走越是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
人們只能在她身後遠遠望著她的背影,本存著看她抱怨走不動的心思,卻領略到了她堅韌不拔的意志。
零零九卻知道事實上根本不是人們以為的體面。
姜莞剛在腦海中跟它說了,她也已經走不動路,但是看著所有大臣要跟她一起勞累,她就又有了走下去的無盡動力。
可見姓姜的都有些損人不利己的心的。
姜莞越走腿越沉,終於在鬱鬱蔥蔥間看到了山頂的祭壇,以及祁國的壯美河山。
自山頂向下望去,只見山脈連綿起伏,如綠色波濤。綠波之下是真正的波瀾,長河咆哮而過,兩岸是青翠欲滴的坦蕩平原。
再向遠看去,依稀能極目眺望至黑點似的京城,以及周遭各縣。
各地被日光照得暖融融,這是祁國的江山,也是姜莞的江山。
百官在她遠眺之際一個個終於上來。
姜莞在祭壇前下拜,文武百官亦跟著下拜。宣讀遺詔後姜莞背下早已備好的稿子表情達意,而後立起獻香。
太陽不知何時爬上人頭頂正上方。
姜莞轉身面向百官,百官再拜,山呼萬歲。
這是祁國的第一位女皇,經登基大典,受萬人參拜。
第210章 經年
女皇姜莞即位,改年號為初熹。
百姓與官員們皆在惴惴不安中迎來了女皇的執政,並對此報以悲觀態度。但很快他們發現女皇的能力似乎並沒有他們自己想像的那樣糟糕。
除去一些天馬行空之外卻並不影響什麼的無謂政令以外,即創辦女學、女子工坊、繡房等等供女子讀書做工以及准許女子參與科舉之類,她並未像其他繼任的皇帝一樣風風火火地立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百姓們,尤其是男人們在閒言碎語的刻意引導下,很看不起這些舉措,深以為姜莞是在異想天開。
自然也有人對此感到不滿,但當大部分人並沒有異議,因此小部分人的反對並不奏效。
尤其是看到政令一開始推行並不順利,那些反對者的警惕心也一下子弱了下來。
積重難返,又豈是幾道政令就能改變的。
政令推行不順在於沈羞語負責的女學無人問津,繡房等做工的地方倒很受歡迎。二者的差距在於一個需要花錢,一個則能夠賺錢。
沈羞語對這局面多少有些心理準備,在安平一開始也是如此。百姓們的心思也好猜,從古至今並沒有女子科舉的範例,哪怕有這條路可走,大多數人也是沒想過嘗試的。他們是最不喜歡變革的,照樣延續從古至今一家人奉養一個讀書人的慣例罷了。
為了叫女孩們讀書,沈羞語自京城挨家挨戶敲門,磨破了嘴皮去勸女孩學習。只勸還不夠,她還說起女學有與其它處相同甚至更多的工錢,才說動一些女孩們家中放人。
一些家中情願女孩們在家做些無錢的活計,也不願意她們到女學中做工。
他們生怕女孩們讀書識字,從此心野了不受人管教。
但女學中還是迎來了一群無論目的是什麼的學生。
與此同時,類安平的改革在各地悄然發生著。
姜莞並沒解釋改革的具體內容,只量出安平的各方面進步的數字並要求被選中各縣完全配合原安平縣令調度。
點點滴滴變化的種子在祁國中灑下,但無論如何從第一年來看,女皇並沒有做什麼實質性的事情。
人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如此一來對百姓們來說無論是誰執政仿佛並沒有太大區別。他們只要日子和平安穩,也就不太關心當權者是誰。
平民男性中一開始對女皇當政反抗得很是激烈,但隨著一日日過去,見生活無恙,也就懶了下來。
三年後的第一次科舉如姜莞之前預言的那樣,有極小部分女性參加,卻無一人及第。
這叫男人們大鬆一口氣,同時開懷大笑起來。他們不看女人學習的時間,只從中得到了無上的優越感。哪怕同樣是未曾及第的男人,也好意思腆著臉來笑話女人不行。
在這樣的環境下,姜莞又下了一道旨意。
無論貧貴,女子可以任意拋頭露面,行買賣等事與男子一般。
這道旨意自然引起不少大儒的反對,女子就該在家相夫教子,在外拋頭露面算什麼事?如此一來置倫理綱常於何處?
大儒們齊齊上奏,當著女皇的面慷慨陳詞,態度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