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娘娘不怕那些罵名嗎?如果是我,想想以後要一輩子釘在史書里,叫人提起來就唾罵,我就很害怕了。」太子說。

  「殿下怎知我就會遺臭萬年,」朱瑩笑了笑,繼續道,「我如今手握大權,可治整個大齊,自然要為大齊做些事情。」

  她已生了薄繭的細長手指,輕輕點在太子寫下的字跡上,笑意竟難得的帶了幾分輕鬆之感。

  朱瑩道:「政令好與不好,需要時間去證明,有可能是幾月幾年,也有可能幾代人都瞧不見結果。一時罵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做什麼,又是為了什麼才去做。」

  太子認真地聽。

  自從慶王夥同內外大臣,以及已經煙消雲散了的柳氏,從很多年前便意圖謀逆一案,被東廠判了之後,他便再也不敢說不想做太子的話,強忍著心中厭惡,去向朱賢妃學習如何處理政務。

  因為……做一個無能的太子過於危險了。

  他想著,大概這次大臣們偃旗息鼓得太快,也是因不久前慶王一案,狠狠打了他們的臉吧。

  那些被他們維護,進了東廠就不得出來的大臣全獲重罪,教會他們,在革新時也不敢辱罵太過了。

  太子問:「如果收世家稅的政令,結果不好呢?」

  「不好,自然有改的辦法。」朱瑩道,「如果真的這樣,遺臭萬年了也是我自己之過,怪不得別人去。」

  她叮囑太子:「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被世家左右了。」

  太子點頭答應。

  他沒敢說,自己大概是不敢和世家對著做的。

  他沒有爹爹和賢妃娘娘的膽量。

  王詠靠在門邊含笑聽著。

  掌事宮女上前道:「娘娘一時半會兒不得閒,廠臣公且隨我來,到偏殿等待吧。」

  他收回目光,應道:「有勞了。」

  ·

  偏殿裡也添了桌案和滿滿當當的書,幾個內臣正坐在裡頭等候。

  見王詠進來,他們紛紛起身行禮。

  王詠從偏殿值守的宮人那裡,按順序領了面見朱瑩的牌子,撿個角落坐下來,以手裡奏章,輕輕敲著桌案邊沿。

  小宮女端來茶和點心,都與那些內臣桌上的大不相同。

  她還牢記著他的喜好,專門吩咐了宮人留意。

  無論是茶水還是茶點,全都甜津津軟綿綿的,一口下去,唇齒間似乎都沾染著沁甜。

  偏殿香爐中飄來淺淡香氣,窗子支了起來,靠窗戶的牆角處,還有一個空空蕩蕩的燕子窩,燕子今年也不知回沒回來。

  鳥巢底下,有用嫩綠柳條編就的方形厚蓆子,墊著布帛,平接在下頭,對那空著的巢,倒極為用心。

  他一手支著下頦,看著它。

  別人比他來得早,一個個都叫小宮人請去正殿說事情,漸漸地,偏殿便只餘下他一人。

  王詠正等著,忽聞宮人傳報,說賢妃娘娘送走太子,親自來了偏殿。

  他怔了片刻,扶著桌案站起。朱瑩已經邁步進來,笑道:「廠臣久等了。」

  王詠說:「詠並未等太長時間。」

  朱瑩已從他手裡拿了題本,展開來看,嘴裡道:「廠臣今日若有閒暇,不防陪我到御花園中走走吧。」

  「是。」王詠說。

  朱瑩便低頭讀那題本,裡頭還是新成派官員深思熟慮後的政令,希望皇帝能夠同意。

  她不覺看得出神,斜靠在桌案邊上。

  「百姓稅收務必要減兩成?」朱瑩問道,「每逢交稅,便有近半數百姓賣兒賣女,都籌不夠稅銀,下頭竟窮苦到這般地步了?」

  「正是如此,」王詠告訴她,「天子腳下倒還好,邊關也過得去,位置特殊,各有活下去的辦法,煩難的全都在別處。」

  朱瑩微微皺眉。

  稅收是大齊朝廷運轉的根本,兩成聽起來不多,核算出數目來卻驚人。她對此有些拿不定主意。

  王詠又道:「此前各地都有戰亂,收稅是迫不得已,如今好不容易差不多都平息了,正該讓百姓們休養生息一段時間。」

  朱瑩問:「我想著百姓過不下去,多為遭受大族欺壓,如今查了那些世家大族……」

  她說著說著,便沉默了。

  縱是以如今稅收看,世家說到底還是高人一等的。現在能核查了他們隱匿下來的家產,以後呢?

  一個政令,不可能永遠都像設想的那樣維持下去。

  朱瑩在屋中踱步徘徊,終於道:「此事我許了,只是事關大齊根本,還要報給聖上知道,看他有什麼想法。」

  「詠明白。」

  朱瑩又道:「這奏章倒是提醒了我。我早就知道冗官嚴重,養了一批干拿俸祿不辦事的人,這些也該和傳俸官一同革除了去。」

  王詠:「……」

  升上來許多傳奉官,還私下裡覺得革除傳奉很可惜的王詠,沒敢接她這話茬。

  他想了想,道:「現在革除帶俸官,是否過於著急了些?」

  「事總該提前準備著,以免到時候招架不住。」朱瑩回答。

  她回了一趟正殿,以藍筆寫了自己的想法,便將奏章遞給司禮監來人,吩咐道:「別的儘管交由盧公公處置,唯獨這個要拿給聖上定奪。」

  司禮監宦官答應著去了,朱瑩又回到偏殿,繼續之前的話題:「我心裡已經有了些章程,想聽聽你的意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