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煙橋不生氣,跟他們開玩笑,「是啊,離了她地球都轉不動了。」

  「哎喲喲,這肉麻的,我是不是吃了一口麻辣牛肉。」

  旁邊食客互黑,「你沒婆娘,吃水煮牛肉都不管用。」

  等晚上回去,陳煙橋洗了一身火鍋味兒。

  躡手躡腳地爬上床,倪芝已經睡著了,感覺到他回來,迷迷糊糊睜眼,用細白的手勾了勾他脖子。

  「煙叔。」

  「嗯,快睡吧。」

  陳煙橋看了眼窗外,今夜倒是個好天,繁星如海。

  他又吻了吻倪芝,不管斗轉星移,世事變遷。

  如果沒了倪芝,是真的什麼都不轉了。

  第104章 紅糖冰粉  我覺得你亮得耀眼, 使我的目光無法停留。

  小西瓜, 陳暮慈同學是什麼時候展現出來美術天賦呢。

  倪芝和陳煙橋都說不清楚,他們發現時候, 小西瓜已經畫得挺好的了。

  倪芝和陳煙橋這對夫婦檔, 沉迷經營火鍋店, 對小西瓜採取了自由放養政策。

  倪芝只負責接送他上下學, 晚上接了他又去火鍋店,全家一起陪著陳煙橋, 陳煙橋把二樓的荒蕪的房間重新捯飭出來。

  這說起來,還有段故事。

  倪芝過了當老闆娘的癮, 看陳煙橋接手後日漸步入正軌,就開始追求自己事業的新起點。她無聊時候,給那種觀察社會的半學術半面向大眾的公眾號寫文章, 時間長了,還有一批讀者擁蹙。

  她也不給自己壓力, 一個月接個兩三篇, 有時候一篇都不寫。

  這回她接了個最感興趣的, 觀察街頭巷尾火鍋店裡地域美食社會學。

  因為就地取材,倪芝給陳煙橋提了幾個要求。

  第一, 要住在火鍋店裡, 體驗傳統的夫妻把店子當家的經營模式,方便二十四小時觀察。

  第二, 為期一個月。

  第三,小西瓜暫時請陳父陳母照顧。

  本來二樓就是個小閣樓,是當年陳父陳母艱苦創業時候住的地方。那時候陳父通宵炒火鍋底料, 讓陳母先去休息。陳母總能從窗戶里看他,半夜都是隔一會爬起來一下,兩人隔著一層樓相視一笑,再苦再累再悶熱的夜晚都會有白晝。

  後來經濟好了,開始租房再買房,就把狹小又透著火鍋味兒的閣樓廢棄了,只放些雜物。

  陳煙橋叫了個保潔團隊上門清理一整天,重新換了床墊之類的家具。

  第一晚,倪芝興奮有餘。

  她說,「煙叔,我現在睡覺都能聞到火鍋味兒。」

  「嗯。」

  「我還能聽見樓下街道上打麻將的聲音。」

  「嗯。」

  「我呼吸里仿佛都是市井的氣息。」

  陳煙橋閉著眼睛,幾乎是懶懶地用喉結滾了滾,碾壓聲帶出來個含糊不清的嗓音。

  倪芝晃了晃他們互相扣著的手。

  「煙叔,你有沒有聽我說,你現在對我越來越敷衍了。「

  「不是,」陳煙橋輕笑,「你過來,枕我肩上吧。」

  「嗯。」

  他仍閉著眼睛,有一搭沒一搭地撫倪芝的頭髮。

  「我就是這種環境下長大的,6歲開始吧,到10歲我都睡在這個房間裡。」

  倪芝沒聽他說過這些童年細節,只知道他說小時候父母不管他,他成天混。

  「我爸,跟你說過了,有個文藝夢。我爺爺在老家是木匠,我爸認識我媽時候一貧如洗,我媽是成都人,被我爸拐跑回老家了。我爸就拋下文藝夢,倆人開起火鍋店。後來他倆生意好起來,我爸覺得對不起我媽,還是想把火鍋店開成都去。」

  「大概是六歲以前,我在爺爺身邊呆著。爸媽把火鍋店開去成都以後,接我去成都上學。那時候真難啊,我記得不清楚了,就記得很難。」

  「成都生意不好做吧,不像我們那個小縣城,努力點總是能溫飽。他們嫌租房貴,就住這兒,我們一家三口住。有時候我半夜起來,能看見我爸蹲廁所門口抽悶煙。

  倪芝有些難過地應了一聲。

  陳煙橋還是笑,「我小時候不懂,沒事兒。現在是體會到我爸有多難了,就我記得二樓廁所的燈壞了,我爸都捨不得換,我還覺得好玩。」

  「我爸媽很軸,很費工序。人家都偷工減料,後來這條街上生意最好那家被檢查出來重複用火鍋底料。他們沒了競爭,靠口碑一點點生意好了。」

  「就是街角那家,現在是家超市。」

  陳煙橋沒繼續說以前的苦,「我後來不住這兒了,但這條街上的一草一木我都記得。樓下的麻將館,最早是個樹下的攤子,後來開起來的,我媽最愛去。倒數第二個下水道有劃痕,我以前在上面刻過字。對面的夫妻最愛吵架,現在吵了一輩子了,他有個小三,其實就在隔壁那趟街,是個賣冰粉的,我們都扒過牆角。」

  倪芝問他,「還有呢?」

  「還有啊,我還愛去街機店,總借這個理由在這兒混著幫忙。」

  「那個院子裡有個美術老師,總偷偷開班,我就在門外看著,被我媽的麻友碰見過。後來我家裡條件好點,就送我去正兒八經學了。」

  「哦,門牌號39那個撞球館。我第一次學抽菸,就在那兒。」

  「丫頭,我們很不一樣。你很理想主義,很浪漫,循規蹈矩中又有顆渴望接觸外界的靈魂。我真怕你是被我這種市井氣息吸引,叛逆心思作祟,才跟了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