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六王兒是西海王膝下最勇猛的兒子,這次由他率隊去劫大靈朝的糧草, 對付大靈朝年方弱冠的小王爺,自是手到擒來。

  因此, 整個西海國都城,不管是西海國王還是王公貴族,這些時日都洋溢在喜慶之中。只要劫了大靈朝那小王爺的糧草, 西海國這次就能過一個豐盛的諾魯孜節了。

  諾魯孜節在每年的冬末春初, 相當於中原的年節, 對於西海國而言意義重大。只要這次六王子得勝歸來,諾魯孜節就可以舉辦得熱鬧無匹,預示來年有個好年景。

  甚至在西海國高層, 西海國王和重臣們都在商議怎麼應付大靈朝前來求和的使節了。朝廷軍已經兩站兩敗, 而且最高統帥一死一俘,西海國上下都士氣高漲。加之這次西海國出征的騎兵還有內應馬暢,西海國制定戰術的將士們都覺得這次六王子前去劫糧萬無一失。

  剛開始, 西海國上下都是自信滿滿的,但是西海國六王子遲遲未歸,也為喜慶的節日氛圍蒙上一層無法言說的陰影。尤其西海國王公貴族們都不敢跟西海國王提。

  就這樣一日日等下去,西海國王終於等來了這次與六王子一同出征,卻狼狽逃回的散兵游勇。此時,西海國王才知道西海國的精銳騎兵不但大敗,而且自己膝下最驍勇善戰的六王子也戰死了。

  得到這個消息,西海國朝野震怒,怒極又覺後怕。

  六王子是西海國第一勇士,這次帶去的又儘是精銳,何至於連突圍逃回西海國的能力都沒有?難道投降的馬暢竟然是詐降,故意引西海國軍上鉤?

  西海國王連日審問了逃回西海國的散兵。這些人原也是西海國精挑細選的勇士,現在卻一個個嚇破了膽似的,長得一個個人高馬大的,卻說不出的委頓。光是看他們的形貌,西海國王就覺得他們不配為西海國兒郎。

  但是西海國王既然敢對朝廷發動戰爭還連戰連捷,自然不是泛泛之輩。為了得到儘可能詳盡的情報,西海國王也耐著性子親自聽這些逃兵說戰場上的事。

  阿魯爾是這次隨六王子出征的勇士之一,也是出身貴族,僥倖逃脫性命回到西海國。見國王親自過問戰場上的事,阿魯爾不敢隱瞞,將劫糧之戰的經過一五一十的說了。

  至於漢人王爺只帶十九勇士勇闖西海國軍陣心,漢人王妃神兵天降,解了朝廷大軍的圍困這些事。阿魯爾不但沒隱瞞,還有些許誇張。

  誇張的部分不是漢人王爺王妃如何用兵如神,而是這對夫妻如何三頭六臂,聽得西海國王直皺眉頭。

  總之,不是逃兵無能,是漢人王爺王妃不是人。

  除了阿魯爾的供詞,西海國王和眾臣還接連審了其他逃回的西海國兵士,得到關於奪糧大戰的消息越多,西海國王越發覺得如墜冰窖,渾身比冬日草原上的寒風還冷。

  六王子死了,西海王雖然痛心,但是殘存的理智卻告訴西海王,這已經不是眼下最要緊的事了。

  西海國若是連勝朝廷三次,打掉大靈朝的信心,而且重創朝廷軍的有生力量,有可能打得朝廷軍戰敗求和。但是畢竟大靈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但凡讓大靈朝得勝一次,找回戰鬥士氣,則西海國落敗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西海國最初的戰鬥策略也是趁冬日打仗,只打三次,三捷之後便等著大靈朝來和談,而和談的底線便是繼續通商。當然,為了保證協議順利進行,西海王也會派王子前往大靈朝學習中土文化,且求娶朝廷公主與朝廷和親。雙方互留人質。

  只要三戰三捷的大戰略能夠達成,這些都是細枝末節,甚至朝廷無論派個什么女子來,西海王都可接受。只要再通商路,保證西海國的利益即可。但是六王子這一敗,之前再好的盤算也付諸東流了。

  西海王仿佛一夜之間老了許多,與幾個掌實權的王子並幾個貴族大臣商議此事。

  西海國大王子已年近不惑,生得高大健壯,辦事也有幾分沉穩。只是後來六王子成年之後,在武藝一道極有天賦,而西海國又尚武,六王子的風頭便蓋過了大王子。

  利益之爭,西海國王室之內也未能免俗。大王子雖然面上不顯,心裡卻並不盼著六王子好。六王子戰死了,大王子不過是強裝悲痛的樣子給西海王看。

  大王子說:「父王,兒子願意帶領西海國的勇士前往迎敵,給六弟報仇。」

  呵,說是報仇,這是趁機攬權呢。

  以前有六王子這個眾矢之的,西海國幾個有些勢力的王子同仇敵愾,其他幾個弟弟倒是和大王子兄友弟恭。現在六王子都死了,三王子聽大王子這麼說,也忙搶出道:「父王,為六弟報仇兒子義不容辭。」

  大王子和三王子表了態,其他幾個王子也紛紛表態,生怕在爭奪實權上落了下乘。誰出征誰就有了兵權,為不為六王子報仇不重要,不能讓其他活著的兄弟爭先才是正緊。

  西海王是前世打得朝廷戰敗和親的人,自然也知道幾個兒子打的什麼主意。但是若論軍事素養,西海王心中暗暗嘆了口氣。「哼,本王要親手殺了司徒卓,方才解本王心頭之恨。此次由本王親征,大王兒、三王兒、四王兒隨本王出征。二王兒、五王兒鎮守都城。」

  還是本王自己去吧,你們幾個去都不是漢人那對小王爺王妃的對手。西海王心想。

  西海王十分強勢,他決定親征,幾個王子也大臣便也沒有反對了。議定了大的方向,還有許多詳細的方案需要商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