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頁
「第兒二倉,為平倉。
由朝廷低價時期買入高價時期賣出,與倉廩府庫互相貼補,專用以調節市場價格。」
嬴政微微頷首:「善,那呂卿之第三倉呢?」
「第三倉,為義倉。」這一次,呂安降低了語速,說得更為詳細:,「此倉單為調節地方災患所設,在豐年時期由各家捐贈,當地有有饑饉時,則開倉賑給當地。」
「那若無災厄,倉庫又當如何?」立刻就有人發表不同意見了,「倉庫儲糧成本頗高,一個不當便養出碩鼠來,且於百姓而言,此何嘗又不是一層負擔?」
「節級輸粟。」呂安平聲答道,他微微抬眸,對上正認真聽他說話的嬴政的黑眸,仗著沒人看得到他的表情,呂安衝著弟弟擠了擠眼睛,「由縣鄉牽頭,根據所擁有的家產情況進行捐贈,富者多而貧著者寡。,如此便可不傷民。」
「至於若無災年……」呂安微微一笑,「陳糧可重新售予民眾,亦可授予平倉,所得利潤即可整修義倉。若是還有多,則有當地茂老用以照應鰥寡孤獨,朝廷不必插手。」
這……
朝中臣子們紛紛瞠目,這能行嗎?百姓會願意嗎?
「臣以為,義倉之庫可由當地大才大德者掌控,朝廷輔助即可,不必執鑰,此為當地自救之策。」
呂安微微一笑,他仰頭看著年輕的帝王:「三倉內庫糧可互換調動,以此增加糧食的運載量。」
群臣中寂靜片刻,忽而有一年輕人站了出來,他衝著坐於上首的秦王拱手道:「臣以為可,糧食存久了容易生蟲發霉但是完全能吃,在冬春之際將其送入市場,可壓糧價,可防谷貴傷民。」
「夏秋新糧採收價格最賤,在此時採買新糧入糧倉,可抬高糧價,以免穀賤傷農。如此一番,便可使得全年糧價波動變小,。只是臣有一問。——」年輕人直直看向呂安:,「敢問呂內使,數倉之間糧食調動必有損耗,這份損耗又要如何避免?」
呂安微微側身,同他雙目對視,他拱手作揖:「臣以為,糧倉設置可沿江河畔避水高地,河海運輸量大力薄,可減輕運輸消耗,若是陸地運輸……臣已請木匠改造了專用於運糧的車輛,可靠人力推動,一車可擔二十石,僅需一人。」
運輸之耗損必然難免,然而比起白白浪費,還不如創造點工作崗位咧。
嬴政緩緩抬眸,見朝中人再無異議於是微笑:「准。」
秦王政元年,秦國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份大型災難救治準則以及防備手段,而隨著這份文書以及準備活動在秦國鋪開,自然引起了一番熱議。
次年,湧入秦國的民眾以及六國學子日多,而秦國在當年爆發的一起特大水災,更是完美證明了其制度的優越性。
秦王政一年,夏季暴雨連連形成大水,毀良田房產無數,當年糧產全數絕收,正當周邊各國等著看熱鬧時,卻發現直至入東都無一秦人前來投靠。
非但沒有人來,等到了春天,他們的人還跑去秦國啦!!
第242章 大國崛起(25)
秦王嬴政, 如今七國之中最年輕的王,自他即位之日開始, 六國便使出各種手段來秦國考察探究, 試圖摸清楚這位新秦王的底細。在發現老秦王嬴異人在傳位之時給他把朝政理得順順噹噹,其本人行政也極為老成毫無可趁之機之後,這些人便開始在秦國呂不韋身邊打轉, 意圖挑動秦國王相不合。
呂不韋……呂不韋才懶得理他們呢。
來拜訪的人一律請出去,要自薦的留帖子寫個自以為最好的策論,如果覺得文采不錯的話他自是會另行相邀。
等不及?等不及那就去秦國學宮參加考試啊。
三月一次,一次錄取五人,得中的可以和秦王面談, 絕對是只要有才華就能往上爬的路線。
送錢……?呵呵。
呂不韋撫須而笑:「年輕人,你可知老夫家財幾何?」
如今天底下有錢的商人家族最出名的就那麼幾家, 呂家當然並不在這一行列中, 因為呂家已經徹底脫開商人的身份,他們拿的是封邑的稅收。
稅收這東西只要不遇著天災可以說相當穩當,呂不韋的封邑還是洛陽,一個旱澇保收的富庶之地, 異人給他這位恩師的封邑足夠大方——十萬戶。
這個數量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也不可能會有來者的大方。而在他接手洛陽的時候, 剛剛經歷過戰亂人口大量流失的洛陽人數都尚未達到十萬, 更不用說十萬戶了。可以說當年的異人是直接大手一揮將整個洛陽都送給呂不韋。
雖然沒有洛陽的執政權利,但是封邑的主人卻擁有調整當地稅率的權利,而呂不韋在接手洛陽之後, 出乎眾人意料的,他降低了洛陽的入城稅以及田稅。
洛陽原屬於東周國國都,當然也能算是周王朝的國都,而之所以周王室定都洛陽便是因為其水陸交通四面貫通,是一個黃河沿岸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
呂不韋稅率一降,洛陽自然吸引了不少商戶入駐。
而在秦國的物產漸漸受到東方六國歡迎之後,洛陽更是成為了秦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呂不韋此前讓人看不懂的降稅行為為洛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勞動力,趁著秦國崛起的這股子東風,在經營了十多年後,洛陽的居住人口已經超過了十萬戶大關,並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
由朝廷低價時期買入高價時期賣出,與倉廩府庫互相貼補,專用以調節市場價格。」
嬴政微微頷首:「善,那呂卿之第三倉呢?」
「第三倉,為義倉。」這一次,呂安降低了語速,說得更為詳細:,「此倉單為調節地方災患所設,在豐年時期由各家捐贈,當地有有饑饉時,則開倉賑給當地。」
「那若無災厄,倉庫又當如何?」立刻就有人發表不同意見了,「倉庫儲糧成本頗高,一個不當便養出碩鼠來,且於百姓而言,此何嘗又不是一層負擔?」
「節級輸粟。」呂安平聲答道,他微微抬眸,對上正認真聽他說話的嬴政的黑眸,仗著沒人看得到他的表情,呂安衝著弟弟擠了擠眼睛,「由縣鄉牽頭,根據所擁有的家產情況進行捐贈,富者多而貧著者寡。,如此便可不傷民。」
「至於若無災年……」呂安微微一笑,「陳糧可重新售予民眾,亦可授予平倉,所得利潤即可整修義倉。若是還有多,則有當地茂老用以照應鰥寡孤獨,朝廷不必插手。」
這……
朝中臣子們紛紛瞠目,這能行嗎?百姓會願意嗎?
「臣以為,義倉之庫可由當地大才大德者掌控,朝廷輔助即可,不必執鑰,此為當地自救之策。」
呂安微微一笑,他仰頭看著年輕的帝王:「三倉內庫糧可互換調動,以此增加糧食的運載量。」
群臣中寂靜片刻,忽而有一年輕人站了出來,他衝著坐於上首的秦王拱手道:「臣以為可,糧食存久了容易生蟲發霉但是完全能吃,在冬春之際將其送入市場,可壓糧價,可防谷貴傷民。」
「夏秋新糧採收價格最賤,在此時採買新糧入糧倉,可抬高糧價,以免穀賤傷農。如此一番,便可使得全年糧價波動變小,。只是臣有一問。——」年輕人直直看向呂安:,「敢問呂內使,數倉之間糧食調動必有損耗,這份損耗又要如何避免?」
呂安微微側身,同他雙目對視,他拱手作揖:「臣以為,糧倉設置可沿江河畔避水高地,河海運輸量大力薄,可減輕運輸消耗,若是陸地運輸……臣已請木匠改造了專用於運糧的車輛,可靠人力推動,一車可擔二十石,僅需一人。」
運輸之耗損必然難免,然而比起白白浪費,還不如創造點工作崗位咧。
嬴政緩緩抬眸,見朝中人再無異議於是微笑:「准。」
秦王政元年,秦國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份大型災難救治準則以及防備手段,而隨著這份文書以及準備活動在秦國鋪開,自然引起了一番熱議。
次年,湧入秦國的民眾以及六國學子日多,而秦國在當年爆發的一起特大水災,更是完美證明了其制度的優越性。
秦王政一年,夏季暴雨連連形成大水,毀良田房產無數,當年糧產全數絕收,正當周邊各國等著看熱鬧時,卻發現直至入東都無一秦人前來投靠。
非但沒有人來,等到了春天,他們的人還跑去秦國啦!!
第242章 大國崛起(25)
秦王嬴政, 如今七國之中最年輕的王,自他即位之日開始, 六國便使出各種手段來秦國考察探究, 試圖摸清楚這位新秦王的底細。在發現老秦王嬴異人在傳位之時給他把朝政理得順順噹噹,其本人行政也極為老成毫無可趁之機之後,這些人便開始在秦國呂不韋身邊打轉, 意圖挑動秦國王相不合。
呂不韋……呂不韋才懶得理他們呢。
來拜訪的人一律請出去,要自薦的留帖子寫個自以為最好的策論,如果覺得文采不錯的話他自是會另行相邀。
等不及?等不及那就去秦國學宮參加考試啊。
三月一次,一次錄取五人,得中的可以和秦王面談, 絕對是只要有才華就能往上爬的路線。
送錢……?呵呵。
呂不韋撫須而笑:「年輕人,你可知老夫家財幾何?」
如今天底下有錢的商人家族最出名的就那麼幾家, 呂家當然並不在這一行列中, 因為呂家已經徹底脫開商人的身份,他們拿的是封邑的稅收。
稅收這東西只要不遇著天災可以說相當穩當,呂不韋的封邑還是洛陽,一個旱澇保收的富庶之地, 異人給他這位恩師的封邑足夠大方——十萬戶。
這個數量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也不可能會有來者的大方。而在他接手洛陽的時候, 剛剛經歷過戰亂人口大量流失的洛陽人數都尚未達到十萬, 更不用說十萬戶了。可以說當年的異人是直接大手一揮將整個洛陽都送給呂不韋。
雖然沒有洛陽的執政權利,但是封邑的主人卻擁有調整當地稅率的權利,而呂不韋在接手洛陽之後, 出乎眾人意料的,他降低了洛陽的入城稅以及田稅。
洛陽原屬於東周國國都,當然也能算是周王朝的國都,而之所以周王室定都洛陽便是因為其水陸交通四面貫通,是一個黃河沿岸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
呂不韋稅率一降,洛陽自然吸引了不少商戶入駐。
而在秦國的物產漸漸受到東方六國歡迎之後,洛陽更是成為了秦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呂不韋此前讓人看不懂的降稅行為為洛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勞動力,趁著秦國崛起的這股子東風,在經營了十多年後,洛陽的居住人口已經超過了十萬戶大關,並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