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秦國大將軍蒙驁過世之後,秦國的老一代人開始將權柄轉移給了年輕人,秦王政並沒有刻意得地提拔年青一代人, 但事實上坐在朝堂上的不少人卻已經是秦國的新一代。

  直到這時眾人才愕然發現,原來秦王異人給兒子鋪路已經從那麼早以前就開始了。

  年輕人火力旺,雖然也有不少不動如山的朝臣,但更多的則是滿地蹦躂的年輕人。秦國的老一輩代表——秦國相邦呂不韋面色平靜地看著年輕一輩代表的兒子呂安被諸多臣子圍攻,絲毫沒有出手相助亦或者是幫忙的意思。

  這作壁上觀的態度十分明顯, 恍然間讓眾人亦是跟著覺得呂不韋是不是也不贊成呂安的提議?小呂郎君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是不是壓根沒有和他的父親商量過?

  想來也是,小呂郎君作為秦國的治粟內史, 不想著花省錢, 卻老想著用花錢,這個想法著實是大大的錯誤。

  歷來,眾人已經習慣了治粟內史是個守財奴的模式,乍然間遇到一個不守財, 剛上任就想著大把大把花錢的主,還真是有些不太習慣。

  呂安安靜聽完眾人反對的意見, 略一振袖, 走到堂中衝著坐在上手的嬴政拱手後悠然開口,然而他態度雖然輕鬆,但聽他說話那些人的表情卻是愈加扭曲。

  這小呂郎君太可怕了!他居然能夠將提出意見之人和對方意見每一個字都記得不差, 對於合理的,予以採納,對於不合理的,則毫不留情駁回,順便在再批評幾句,然後還要引用史實故事給予給與教育,對他提意見的人聽著聽著臉都張漲紅了。

  XX的(各國國罵),是文化人就了不起啊?知道歷史了不起啊?能說小故事了不起啊?!

  能讓你們閉嘴就很了不起。

  小呂郎君發言完了之後坐回原位,做垂目淡定狀。

  堂內一時間十分安靜,眾人面面相覷交換眼神準備進行第二波攻擊。

  會引起這般多的反對意見,主要是因為呂安提出了一條政策——建立《災害救助條例》,而在這份條例中,提到了在縣級以上機構將災害救助工作納入經濟政策的發展計劃中,並且建立同當地災害需求相適應的資金和物資保障這一條。

  秦國慣來治災不賑民。

  什麼意思呢?就是比如發洪水了,秦國的官方是會派人去堵缺口,也會處理屍身避免發生瘟疫,但是因為發洪水造成財產損失引發的饑荒等情況,他們是不管的,也不會像後世很多朝代一樣,有發糧被褥等等行為。

  這並非是個例,事實上在戰國時代,每個國家都是如此。會造成這一行為的因素很多,主要一點還是因為糧食不夠。

  戰國時代隨時可能發動大型戰役,每個國家長期都是處於一種戰備緊急狀態,國家的大宗糧食肯定是要供應給戰場的,其次供應給全國的公職人員發放薪水,最後給輸送糧食以及承擔建造責任的役夫們發放俸祿以及物資保障。

  尋常的國家供應這三點已經頗為艱難,至於供給百姓和賑災什麼的更是不必提了不在考慮之中。

  先秦時期國與民的關係就和君與臣之間一樣,類似於合作者,國民對國之間沒有強烈的歸屬感,覺得這個國家過不下去了舉家遷移到另一個國家的也不在少數。

  不過這一點在東方幾國之間較為頻繁,畢竟他們靠的得近。秦國因為地處邊陲,來的人基本都是求職人員的家眷,主動來投的平民也就是這幾年才多一些。

  而正因為各國都沒有賑災的習慣,每逢大災就會發生一次人口的大規模遷移,。隔壁鄰居不要說幫忙了,這時候他們都是敞開城門讓災民趕緊進入扒拉人口的來著,被扒拉的國家這時候也只能幹瞪眼,卻無能為力。

  在戰爭頻繁的時代,人口無論到哪都是極受歡迎的。

  但對於老百姓而言,若非過不下去他們也不會真的遷走,。因為離開原有國家,新的國家準備如何接納他們是未知的,好的話是作為一無所有的平民重新開始打拼,糟糕些的則是會成為二等公民,更慘的則是變成奴隸。

  呂安抓住了這一點,向眾人展示了一張秦國人口的數據表,上頭用柱狀圖以及連線折線圖向眾人展示了秦國的可耕地數據和人口數據以及稅務數據。

  毫無疑問,隨著近些年來的人口增多,秦國的稅務和耕地數據都在一路提高。這上頭的人數並不算準確,呂安只是根據文案資料進行了粗略統計而已。事實上,秦國擁有的,肯定還要比紙張上所寫的要更多。

  這個人口快速流動的時代,秦國唯一能夠算出轄區內人口數量的可能只有東郡,這還是因為東郡重新建立了戶籍制度的關係。其餘的郡縣中山民野人並不在少數,這些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未登記,但他們要活下去必然也是有所產出的,這部分人口以及他們開墾的土地都是灰色數據。

  在聽到這一點背書的時候,嬴政眉頭微微一皺,但他將之按捺下來,繼續聽呂安的講解。

  呂安的意思很明白——民惟邦本,本固則邦寧,人口決定生產力,秦國一直是人口嚴重不足的國家,地廣人稀程度堪稱六國之最,也就楚國勉強可以相比,所以要發展重點就是吸引人口,。

  那要怎麼吸引民眾?又要怎麼讓他們產生安全感和對國家的依戀感從而不被別的國家勾過去?

  單單是在秦國生活的高收入以及安全度並不完全足夠,這個只是一個上限,而不是下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