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他察覺到門外的詭異寂靜。結合曹操的身體狀況與所說的話,曹丕知道此刻院中與堂後勢必埋伏了無數刀斧手,伺機而動,等候曹操發令。
曹丕想起身悄然察看,可他的手一直被曹操捉著,無法起身,甚至受到無聲警告,不被允許發言。
他相信以鄭平的敏銳,勢必也意識到潛藏在暗處的危機。哪怕鄭平全然似若未覺,也定如走獨木橋那般,謹慎而穩妥。
想是這樣想,然而曹丕萬萬沒有想到,鄭平對曹操的態度竟然還是原來的態度,非但沒有避其鋒芒,還有什麼說什麼,不留一點轉圜的餘地。
當鄭平重提「擊鼓罵曹」的舊事,曹丕的心神被高高地提起,幾乎跳出喉口。
而聽到這句話的曹操緩緩斂去所有表情,不言不語。房中一時間安靜得詭異,曹丕似乎聽到劇烈的心跳聲與幾個不屬於他的呼吸聲,垂在另一側的手驀然收緊。
片刻後,曹操哈哈大笑,分明在重病中,卻笑得中氣十足。
曹丕一顆心懸到極致。
曹操很快停下笑,急劇地喘息了幾聲。曹丕即便因此生出幾分關切,卻更擔心曹操做出不可挽回的決定。他一聲不吭地盯著曹操,被竭力平復的心跳聲竟越跳越快。
最終,在臨界閾值的那一刻,曹操終於開了口。
「如果孤給你個機會——一個決定繼任人的機會,你會在孤的眾多兒子中挑選哪一個繼承魏公之位?」
不是「你覺得哪個合適」,「你會給怎樣的參考」,而是明明白白的決定與選擇,儼然一個怎麼答都會送命的送命題。
鄭平抬眸看向曹操,曹操也目光灼灼地盯著他,等待他的回答。
鄭平不答反問:「若丞相有朝一日能實現秦皇之願,尋得長生不老藥,但獻藥的道士言明服此藥後須得立即自盡,否則此藥無效。丞相當如何選擇?」
曹操皺眉道:「我怎知此藥是否是真的長生藥,若自盡後此藥無用,孤豈不像個笑話,白死了一遭?」
鄭平道:「那便是了。」
在題干本身就缺乏意義的情況下,糾結答案未免荒誕。
曹操讀出鄭平的言下之意,心緒百轉,不再為難他,推說自己乏了,讓曹丕留下,命人引鄭平出去。
鄭平離開前,對曹操似有意似無意地道:
「華花郎(蒲公英)結子(籽),不管最終落於何處土壤,總是希望子孫能落根於安穩之處,不受動盪餘波。丞相心明如鏡,定能為子孫留下安寧。」
曹操面色驟變,陰晴不定地盯著鄭平離去的背影。他幾次想將藏在袖中的玉玦摔擲於地,發出暗令,卻又死死攢在手心。
最終,他揚起手,示意藏在暗中的刀斧手不要輕舉妄動,任鄭平離開。
如果他能用健康的身體多撐幾年,他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挑選、培育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可以一步步除去對大業有礙的名士將臣。
可他列好了完整的計劃,唯獨沒想到自己身上的暗疾會突然發作,病情漸重。
他現存的兒子最大也只有二十多歲,雖可獨當一面,對上世家大族那些老狐狸終究差了一些。
而少年不輸成人之智,自幼便絕頂聰慧、通透過人的曹沖並無向上之志,曹操到底沒法狠下心,不顧曹沖的意願將他推入荊棘洪流中。
思來想去,綜合性格與才能,最合適的人選便是有著少年心性,又不失沉穩與野心的曹丕。
他欲立曹丕為嗣子,在力不從心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鋪平道路。本身重量足夠,對曹丕有救命之恩,影響力深重的鄭平該如何安排——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他並非搖擺不定,而是鄭平確實令他覺得為難。
曹操好不容易做出決定,在殺與縱中選擇了後者,鄭平剛才的那番話又令他殺心畢現。
那話的意思是——為了權力的順利交接,維持局勢的安穩乃是必然。他必須收手,結束暗中的布置,放過孔融、崔琰、楊修等人。
這確實是實話,甚至一語中的,卻讓曹操目生陰霾。
若非曹操找了許多名醫分別診治,比對診斷之詞,確定他這病是因為年老和多年征戰留下的暗傷,上回的刺殺不過是個引子,他定然懷疑是不是鄭平在其中搗了鬼。
——怎會那般之巧,在他狠下心決定一個個地除掉孔融等人的時候,忽然就病重了?
哪怕確定此事八成無鄭平無關,在聽到這句「貼心」的提示時,他仍控制不住橫生的戾氣。
這道戾氣轉瞬即散。
不論他再怎麼著惱,他不能再貿然對世家出手這是事實。
鄭平不過是將一切挑明罷了。
「禰正平此人,表面清狂無狀,實則進退有度,立濁世而清,登朝堂而隱;舉重若輕,視權勢尊崇於無物,無人可駕馭之。需尋常用之,以情待之,方得始終。」
……
鄭平已離丞相府,並不知曹操對自己的評價之語。
對於曹操的病情與最後的抉擇,他絲毫不覺得意外。
正如他對曹操所說的那樣,曹操這病是自然反應。
是人就會生病,六旬老人本就精氣不足,長期操勞當然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引發年輕時留下的暗疾,病來如山倒。
這病暫時對壽數無礙,卻不許他再耗費心力,便有了今日的事。
曹丕想起身悄然察看,可他的手一直被曹操捉著,無法起身,甚至受到無聲警告,不被允許發言。
他相信以鄭平的敏銳,勢必也意識到潛藏在暗處的危機。哪怕鄭平全然似若未覺,也定如走獨木橋那般,謹慎而穩妥。
想是這樣想,然而曹丕萬萬沒有想到,鄭平對曹操的態度竟然還是原來的態度,非但沒有避其鋒芒,還有什麼說什麼,不留一點轉圜的餘地。
當鄭平重提「擊鼓罵曹」的舊事,曹丕的心神被高高地提起,幾乎跳出喉口。
而聽到這句話的曹操緩緩斂去所有表情,不言不語。房中一時間安靜得詭異,曹丕似乎聽到劇烈的心跳聲與幾個不屬於他的呼吸聲,垂在另一側的手驀然收緊。
片刻後,曹操哈哈大笑,分明在重病中,卻笑得中氣十足。
曹丕一顆心懸到極致。
曹操很快停下笑,急劇地喘息了幾聲。曹丕即便因此生出幾分關切,卻更擔心曹操做出不可挽回的決定。他一聲不吭地盯著曹操,被竭力平復的心跳聲竟越跳越快。
最終,在臨界閾值的那一刻,曹操終於開了口。
「如果孤給你個機會——一個決定繼任人的機會,你會在孤的眾多兒子中挑選哪一個繼承魏公之位?」
不是「你覺得哪個合適」,「你會給怎樣的參考」,而是明明白白的決定與選擇,儼然一個怎麼答都會送命的送命題。
鄭平抬眸看向曹操,曹操也目光灼灼地盯著他,等待他的回答。
鄭平不答反問:「若丞相有朝一日能實現秦皇之願,尋得長生不老藥,但獻藥的道士言明服此藥後須得立即自盡,否則此藥無效。丞相當如何選擇?」
曹操皺眉道:「我怎知此藥是否是真的長生藥,若自盡後此藥無用,孤豈不像個笑話,白死了一遭?」
鄭平道:「那便是了。」
在題干本身就缺乏意義的情況下,糾結答案未免荒誕。
曹操讀出鄭平的言下之意,心緒百轉,不再為難他,推說自己乏了,讓曹丕留下,命人引鄭平出去。
鄭平離開前,對曹操似有意似無意地道:
「華花郎(蒲公英)結子(籽),不管最終落於何處土壤,總是希望子孫能落根於安穩之處,不受動盪餘波。丞相心明如鏡,定能為子孫留下安寧。」
曹操面色驟變,陰晴不定地盯著鄭平離去的背影。他幾次想將藏在袖中的玉玦摔擲於地,發出暗令,卻又死死攢在手心。
最終,他揚起手,示意藏在暗中的刀斧手不要輕舉妄動,任鄭平離開。
如果他能用健康的身體多撐幾年,他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挑選、培育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可以一步步除去對大業有礙的名士將臣。
可他列好了完整的計劃,唯獨沒想到自己身上的暗疾會突然發作,病情漸重。
他現存的兒子最大也只有二十多歲,雖可獨當一面,對上世家大族那些老狐狸終究差了一些。
而少年不輸成人之智,自幼便絕頂聰慧、通透過人的曹沖並無向上之志,曹操到底沒法狠下心,不顧曹沖的意願將他推入荊棘洪流中。
思來想去,綜合性格與才能,最合適的人選便是有著少年心性,又不失沉穩與野心的曹丕。
他欲立曹丕為嗣子,在力不從心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鋪平道路。本身重量足夠,對曹丕有救命之恩,影響力深重的鄭平該如何安排——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他並非搖擺不定,而是鄭平確實令他覺得為難。
曹操好不容易做出決定,在殺與縱中選擇了後者,鄭平剛才的那番話又令他殺心畢現。
那話的意思是——為了權力的順利交接,維持局勢的安穩乃是必然。他必須收手,結束暗中的布置,放過孔融、崔琰、楊修等人。
這確實是實話,甚至一語中的,卻讓曹操目生陰霾。
若非曹操找了許多名醫分別診治,比對診斷之詞,確定他這病是因為年老和多年征戰留下的暗傷,上回的刺殺不過是個引子,他定然懷疑是不是鄭平在其中搗了鬼。
——怎會那般之巧,在他狠下心決定一個個地除掉孔融等人的時候,忽然就病重了?
哪怕確定此事八成無鄭平無關,在聽到這句「貼心」的提示時,他仍控制不住橫生的戾氣。
這道戾氣轉瞬即散。
不論他再怎麼著惱,他不能再貿然對世家出手這是事實。
鄭平不過是將一切挑明罷了。
「禰正平此人,表面清狂無狀,實則進退有度,立濁世而清,登朝堂而隱;舉重若輕,視權勢尊崇於無物,無人可駕馭之。需尋常用之,以情待之,方得始終。」
……
鄭平已離丞相府,並不知曹操對自己的評價之語。
對於曹操的病情與最後的抉擇,他絲毫不覺得意外。
正如他對曹操所說的那樣,曹操這病是自然反應。
是人就會生病,六旬老人本就精氣不足,長期操勞當然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引發年輕時留下的暗疾,病來如山倒。
這病暫時對壽數無礙,卻不許他再耗費心力,便有了今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