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頁
活成世紀老人的寧錚,在自主拒絕進食,拒絕輸液的情況下,於兩天後,神智清醒地離開了人世。
寧錚作為東北軍的首腦,作為接替寧老帥的東北主政者,他的身上,濃縮了半部民國史。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活出了普通人幾十倍的高度、廣度和厚度,他的功過是非,風沙俱下,自留待後人評說。
曾有一位著名的台灣史學家、批評家、作家評論道:“寧將軍是民族英雄。他的最偉大之處,在於他本可做東北王,但他熱愛中國——東北有獨立的本錢,那是比台灣大了整整三十六倍的疆土,卻不肯獨立。他的父親為此而死。他自己為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尊嚴,主動捨棄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軍隊、家產,及一切榮華富貴。”
第二年,七十六歲的寧雁喬和丈夫吉泰來,第二次回到東北,他們先從廣州入境,去西安再一次拜祭了龍生父母的墳墓,與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商議了下次來遷墳的一幹事宜,接著在看護的陪同下,一路慢悠悠地回到了東北。
他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沒有興師動眾地驚動當地政府,而是靜悄悄地回到了瀋陽。
頭一天,兩人不顧旅途疲乏,吉泰來背著一個雙肩背書包,裡面鼓鼓囊囊的也不知是什麼東西,他們徑直去了大帥府,象兩個普通遊客一樣,買了門票進去參觀。
他們一進去就看到新增了一尊將軍立像,“像麼?”芽芽問。
“還挺像的,有點父親的神采。”龍生肯定地點點頭。
“我看也挺像,還挺有心的。”芽芽高興地點點頭。
他們隨著人流,仔仔細細地到處看著,有時再聽聽一旁好幾個聲音甜美,都穿著五四時期銀白色倒大袖上衣,下著黑色百褶裙的年輕女講解員的講解,與母親給他們從小講到大的話一一對照,他們非常滿意地確認,帥府博物館的文獻收集整理工作相當翔實。
他們竊竊私語,“這就是娘說的我剛出生時住的地方,哎這,是不就是你非要看我手腳的那張床啊?”
“早換啦,小日本把這兒禍禍夠嗆,說是要破壞老寧家的風水,這都是復原的……不過,我們倆第一次見面,應該就是在這間臥室。”
“哦對,是這麼回事兒。”
“這就是老虎廳?怪不得娘說她一進來就害怕,我也覺得瘮得慌。”芽芽縮縮脖子。
“當年那兩頭老虎,一頭被父親送給了同澤中學,另一頭不知所蹤,後來帥府博物館開館時,曾公開向社會徵集,到底杳無音信……”
芽芽和龍生看著當年父親處決了兩位爺爺親信的地方,心裡到底是不得勁兒——他們已經在和平中生活得太久了。
想著父親曾經歷過那麼多的腥風血雨、雷霆場景,心裡不由得替他感到難過;但想到絕大多數時候,都有母親在一旁撫慰,又替父親感到慶幸。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沒讓看護陪著,一起出了賓館大門。
芽芽雖然已經如此高齡,但在美國還是一直由她來開車,所以在瀋陽,開車也是不在話下。
她提前租好了一輛普通的黑色中華轎車,一路驅車來到了渾河南岸附近,抱出從萬里之外帶回來的白色陶製骨灰罐,說了句:“昨天帶你們回了你們的家,高興麼?”
接著打開蓋子,把早已混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位老人的骨灰,一小把一小把,慢慢灑進了那條在父母親的口中一直被稱作“巨流河”的遼寧人的母親河中,就好像他們總是要把“瀋陽”,稱作“奉天”。
這就是為什麼奉九活著時,同意廣州包家來人把包不屈的骨灰帶回去,因為她和寧錚早就打算好了,要在這裡安眠。
他們還知道,八十年代即已作古的徐庸伯伯,已於去年從台灣回到了故鄉,就安葬在龍泉古園。
可母親和父親,他們不願意有陵墓供後人瞻仰;他們的生死觀,更為豁達。除了惦記著如果真的有來生,他們還要在一起外,其他的,真的並無什麼。
龍生從後面抱著她,順便幫她撐住手裡的陶罐。
灰白色的骨灰在晨風中飄蕩,有些飄落在草葉上,有些沾在野花的花瓣上,更多的則是慢慢飄落在河面上——和著露水,混著泥土,或很快與河水相溶,忽忽間不見了蹤影。
芽芽的耳邊響起最後的那段歲月里母親夢囈般地說出的話:“芽芽,回到那兒,就把我們隨意地拋灑……落松果上的,就會被松鼠啃了吧?沾草梗上的,野兔會嚼了吧?揚在小蟲身上的,會被野雞啄了吧?落在巨流河裡的,魚會吞了吧?這就好了,這多好啊……”
九萬里……九千里……九百里……九里,直到沒有距離——即便跨越千山萬水,險流急灘,遠方的遊子,終究還是要回家。
芽芽和龍生對視著——他們相守了一輩子,相愛了一輩子——恍惚間,芽芽和龍生好像又變回了兩個小娃娃,而他們,仿佛又聽到了年輕的父母親那熟悉又輕快的笑聲。
俱往矣。
寧錚和唐奉九,這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奉天夫妻,終於在闊別家鄉接近八十年後,以這種最為中國的方式,落葉歸根,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
寧錚作為東北軍的首腦,作為接替寧老帥的東北主政者,他的身上,濃縮了半部民國史。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活出了普通人幾十倍的高度、廣度和厚度,他的功過是非,風沙俱下,自留待後人評說。
曾有一位著名的台灣史學家、批評家、作家評論道:“寧將軍是民族英雄。他的最偉大之處,在於他本可做東北王,但他熱愛中國——東北有獨立的本錢,那是比台灣大了整整三十六倍的疆土,卻不肯獨立。他的父親為此而死。他自己為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尊嚴,主動捨棄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軍隊、家產,及一切榮華富貴。”
第二年,七十六歲的寧雁喬和丈夫吉泰來,第二次回到東北,他們先從廣州入境,去西安再一次拜祭了龍生父母的墳墓,與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商議了下次來遷墳的一幹事宜,接著在看護的陪同下,一路慢悠悠地回到了東北。
他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沒有興師動眾地驚動當地政府,而是靜悄悄地回到了瀋陽。
頭一天,兩人不顧旅途疲乏,吉泰來背著一個雙肩背書包,裡面鼓鼓囊囊的也不知是什麼東西,他們徑直去了大帥府,象兩個普通遊客一樣,買了門票進去參觀。
他們一進去就看到新增了一尊將軍立像,“像麼?”芽芽問。
“還挺像的,有點父親的神采。”龍生肯定地點點頭。
“我看也挺像,還挺有心的。”芽芽高興地點點頭。
他們隨著人流,仔仔細細地到處看著,有時再聽聽一旁好幾個聲音甜美,都穿著五四時期銀白色倒大袖上衣,下著黑色百褶裙的年輕女講解員的講解,與母親給他們從小講到大的話一一對照,他們非常滿意地確認,帥府博物館的文獻收集整理工作相當翔實。
他們竊竊私語,“這就是娘說的我剛出生時住的地方,哎這,是不就是你非要看我手腳的那張床啊?”
“早換啦,小日本把這兒禍禍夠嗆,說是要破壞老寧家的風水,這都是復原的……不過,我們倆第一次見面,應該就是在這間臥室。”
“哦對,是這麼回事兒。”
“這就是老虎廳?怪不得娘說她一進來就害怕,我也覺得瘮得慌。”芽芽縮縮脖子。
“當年那兩頭老虎,一頭被父親送給了同澤中學,另一頭不知所蹤,後來帥府博物館開館時,曾公開向社會徵集,到底杳無音信……”
芽芽和龍生看著當年父親處決了兩位爺爺親信的地方,心裡到底是不得勁兒——他們已經在和平中生活得太久了。
想著父親曾經歷過那麼多的腥風血雨、雷霆場景,心裡不由得替他感到難過;但想到絕大多數時候,都有母親在一旁撫慰,又替父親感到慶幸。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沒讓看護陪著,一起出了賓館大門。
芽芽雖然已經如此高齡,但在美國還是一直由她來開車,所以在瀋陽,開車也是不在話下。
她提前租好了一輛普通的黑色中華轎車,一路驅車來到了渾河南岸附近,抱出從萬里之外帶回來的白色陶製骨灰罐,說了句:“昨天帶你們回了你們的家,高興麼?”
接著打開蓋子,把早已混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位老人的骨灰,一小把一小把,慢慢灑進了那條在父母親的口中一直被稱作“巨流河”的遼寧人的母親河中,就好像他們總是要把“瀋陽”,稱作“奉天”。
這就是為什麼奉九活著時,同意廣州包家來人把包不屈的骨灰帶回去,因為她和寧錚早就打算好了,要在這裡安眠。
他們還知道,八十年代即已作古的徐庸伯伯,已於去年從台灣回到了故鄉,就安葬在龍泉古園。
可母親和父親,他們不願意有陵墓供後人瞻仰;他們的生死觀,更為豁達。除了惦記著如果真的有來生,他們還要在一起外,其他的,真的並無什麼。
龍生從後面抱著她,順便幫她撐住手裡的陶罐。
灰白色的骨灰在晨風中飄蕩,有些飄落在草葉上,有些沾在野花的花瓣上,更多的則是慢慢飄落在河面上——和著露水,混著泥土,或很快與河水相溶,忽忽間不見了蹤影。
芽芽的耳邊響起最後的那段歲月里母親夢囈般地說出的話:“芽芽,回到那兒,就把我們隨意地拋灑……落松果上的,就會被松鼠啃了吧?沾草梗上的,野兔會嚼了吧?揚在小蟲身上的,會被野雞啄了吧?落在巨流河裡的,魚會吞了吧?這就好了,這多好啊……”
九萬里……九千里……九百里……九里,直到沒有距離——即便跨越千山萬水,險流急灘,遠方的遊子,終究還是要回家。
芽芽和龍生對視著——他們相守了一輩子,相愛了一輩子——恍惚間,芽芽和龍生好像又變回了兩個小娃娃,而他們,仿佛又聽到了年輕的父母親那熟悉又輕快的笑聲。
俱往矣。
寧錚和唐奉九,這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奉天夫妻,終於在闊別家鄉接近八十年後,以這種最為中國的方式,落葉歸根,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