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是內線,而不是第一防線。它是蘇俄帝國的阿溪里斯腳跟。在蘇聯境內,不僅有一半居民不是俄羅斯人,而且還有相當的一部分人具有民族主義思想;他們都反對莫斯科人的統治。據估計,在鐵幕之後的人民當中,同情共產黨政權的還不到百分之五。正如我們所見,在俄國帝國內,無論是在沙皇時代還是在共產黨時代,一旦發生危機,少數民族就要起來造反;而且在鐵幕後面的那些國家,只要壓迫一減輕,動亂或起義就隨之而至。我們不應忘記,在1956年的匈牙利叛亂中,支持叛亂者的還有那些從俄國軍隊中逃跑出來的非匈牙利人。

  所以,在冷戰中,蘇俄帝國的心理重心,應該是到蘇聯境內和鐵幕之後人民的心中去尋找。此外,還應該記住,這個心理“彈”,也象氫彈一樣具有偉大的威懾力量,它使蘇聯不敢貿然採取實際的戰爭行動。俄國的弱點是我們的優點,而他們的優點是我們的無知。沒有哪一個人會比赫魯雪夫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那麼,他的冷戰政策又是什麼呢?

  他已不再堅持列寧的舊觀念,即不再認為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國家之間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了,而是要用經濟攻勢來取代軍事攻勢。1956年2月舉行了蘇聯共產黨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主要的發言人都強調了這種戰術上的變化。他們一致認為,當蘇聯的經濟與“人民民主國家”的經濟都在迅猛發展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是不能與它並駕齊驅的。所以,就不再需要依賴戰爭作為政治的主要工具。正如赫魯雪夫所說:“武裝干涉”是不必要的,因為共產黨勝利的必然性是以一種比資本主義具有決定性優勢的社會主義生產程序為基礎的。米高揚也說過:在未來的戰爭中不可能有勝利,因此,戰爭也就不能給蘇聯帶來利益,而“共產黨的建設成功”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奮鬥”,都是與把人力和物力用於戰爭目的的政治有直接矛盾的。總之,共存政策現在已經正式宣布為蘇聯外交關係中的中心原則。這一原則與國內的需要、目前的世界局勢,以及對資本主義的長期鬥爭,都是完全符合的。 [ 作者註:傑弗里·巴勒克拉夫和雷切爾·F·沃爾:《1955-1956年國際事務調查報告》,(196O年版),第226頁。 ]

  所以,赫魯雪夫和他的同僚們認為,資本主義會因為它本身的無能而必然地走向沒落,這樣,比較有利的方式就是困守對方,用經濟競爭的手段來迫使對方投降,而不用軍事力量去硬拼。用布洛克的話來講,就是“軍人的地位在下降,經濟學家的地位在上升。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人類已經進步到這樣一個階段,戰爭不再可能成為上訴法庭。” [ 作者註:參見本書第7章第3節。 ]

  四、 第三次世界大戰

  1958年11月,赫魯雪夫以這一政策為基礎,為蘇聯的經濟發展擬定了一個1959—1965年的七年計劃。他說,這是完成蘇聯任務的一個決定性步驟——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內,在按人口平均的生產量上,趕上和超過最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 [ 作者註:見《蘇維埃的七年計劃》。 ] 1959年1月召開的共產黨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這項計劃;1960年11月,在莫斯科舉行的八十一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大會,也認可了這項計劃。在黨的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上,赫魯雪夫談到,下一個七年將是具有決定性的,到1965年,蘇聯所有的工業產量,用人口平均的標準來比較,將要超過英國和西德,到1970年,或許還早一些,有可能超過美國 [ 作者註:這一說法是假定西方生產一直維持在1958年的水平之上。 ] 。

  也是一個戰爭宣言。在這個戰爭中,經濟攻勢將成為蘇聯政策中一個積極的工具,而且,在全面核戰爭的威脅所造成的恐怖掩護下,軍隊的地位讓給了工廠,武器的地位讓給了貨物,市場也將成為未來的戰場。戰爭,儘管形式有所不同,但它又回到了那種不流血的專制帝王時代。這種戰爭的目的,是要使對方的經濟破產,而不是要毀滅它的軍隊。如果讀者回過頭來,重讀一下本書的第五章,回味一下安德魯·尤爾在1835年就工業革命第一階段各國工業對於爭奪海外市場所講的一段話(他把這個稱之為“新的交戰法”),那麼,你就能對蘇聯企圖進行的戰爭,有一些新的概念。

  自從1939年以來,蘇聯的工業一直在迅猛發展。近年來,它的生產發展速度,差不多是美國的兩倍。據估計,1950年的產量,已達到了美國的百分之四十五。大體說來,這與工業革命的前期英國生產力迅速增長的原因基本相同。這就是說,把利潤再次投放到資本性的裝備之中,而不是分配給勞動者。在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英國工人的貧窮是工廠主之間相互競爭的偶然結果。 [ 作者註:參見本書第5章第2節。 ] 而今天的蘇聯,這都是有計劃地進行的,也許可以把它稱為“有組織的貧窮”。所以,消費物資是受限制的,因為它們只有有限的市場。不過,在下一節里,我們將會看到,這種有組織的貧窮,本是早期資本主義工業爭奪的災難,但它並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下去。

  蘇聯的生產力雖然是在快速增長,但是,除非中國加速工業化,否則,西方經濟集團的地位是不會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的。即使中國加速了工業化,它也許會獨自形成一個亞洲經濟集團,而與蘇聯分開。如果把中國問題撇在一邊,那麼可以看出,西方的主要危險並不是蘇聯的競爭,而是它本身缺乏經濟上的結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