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蘇聯在這一地區的主要戰略利益是在波斯灣。從擴張主義的觀點和阻止波斯灣國家的石油運往西方和日本的觀點來看,蘇聯在波斯灣開展活動的主要基地是伊拉克。從蘇聯到伊拉克的主要供應線,是經由敘利亞拉培基亞港並穿過敘利亞。蘇聯為了發展這一基地進行了大量投資,並且試圖消除統治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復興黨內對立兩派之間的分歧,以便加強對這兩個國家的控制。因為這兩個國家從土耳其包圍了北約國家的東端,並且是一支能抗衡得到美國鼓勵和支持、正在壯大的伊朗武裝部隊的力量。
中東衝突突出地說明,蘇聯堅決而無情地威脅整個歐洲的安全,但歐洲國家並沒有認識到這一事實,從而可恥地沒有作出反應。因為對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來說,這次戰爭基本上是個小插曲,他們可以在這次戰爭中試驗他們的武器,判斷西方的技術水平和試探西方對這種危機的反應。西方對蘇聯的行動作出膽怯而猶豫的反應,對蘇聯來說,這肯定是中東戰爭最鼓舞人心的一面,而美國作出毫不含糊的強有力的反應,包括出乎意料地為以色列重新提供武器,則無疑地是最令蘇聯不快的一面。
蘇聯在數月內便重新為敘利亞提供了它在戰爭中所損失的坦克數量——約1,200輛,並且還有額外的增加,這一事實說明蘇聯的軍事裝備數量空前。蘇聯在隨後的一年之內還向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索馬利亞、印度、葉門和南葉門運去了大量的坦克,總數達數千輛之多,更不用說它還向其他許多國家提供了這類裝備。與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中東問題特別小組委員會1974年所報告的情況相對照,就一定可以看出這種巨大的潛力。報告說:“……在美國,僅有一家工廠為美國陸軍生產坦克。目前的生產率是每月30輛,即一年360輛。”在法國的坦克年產量總數也差不多,一年300輛左右。蘇聯武器生產設施的規模和範圍顯然是西方所望塵莫及。
西方在展望未來時必須面對蘇聯捲入中東戰爭這些陰暗的事實。時間的流逝並沒有使蘇聯的帝國主義目的縮少,而只是模糊了西方對危險的認識。對西方來說,贖罪日戰爭是重要的一課,西歐國家只有在能夠認識到這場浴血衝突的意義並從中得出深刻的結論時,方能保持其獨立性。
至於中東,它所面臨的不僅是危險,而且還是極大的挑戰。基本問題依然如故:阿拉伯人想要和平嗎?他們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利嗎?歷史學家將會發現,以色列從來不是阻礙和平倡議的因素。以色列作出的反應,可能不總是直接的或老練的,但沒有一次是不利於和平的。基本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阿拉伯人堅持認為以色列沒有生存的權利。象敘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更不用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了)這樣的阿拉伯激進國家,是根據巴勒斯坦契約行事的,而消滅以色列國家正是該契約的根本宗旨。更為圓滑的阿拉伯人,如埃及人和約旦人則玩弄阿拉伯語詞藻來區分不同形式的和平,這樣他們就能搪塞和避免對下列問題作出明確答覆:以色列是否有生存的權利?他們是否準備同以色列實行真正的和平?
由於阿拉伯人認識到,堅持把以色列人推下海去的主張,不利於他們反對以色列的宣傳運動,所以近幾年來他們的手法更圓滑了。他們採用了階段論,第一階段要求以色列撤到1967年的停火線。然而他們的目的仍然沒有變,阿拉法特在1974年11月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就是最新的證明,當時他實際上是再次宣告了阿拉伯人要消滅猶太人國家的綱領。以色列願意盡最大努力來實現和平,但它不敢進入一個對阿拉伯意圖抱有任何幻想的新階段。只有當阿拉伯人的行動表明他們願意改變對以色列國家的生存這個基本問題的態度時,以色列才有可能作出讓步。
以色列人在戰爭停歇期間吸取了教訓。只有一個非常不明智的政府和軍事機構,才會讓首次攻擊的選擇權完全掌握在阿拉伯人手裡。中東正進入一個以軍事解決問題的複雜階段,這可以造成迄今夢想不到的破壞和混亂,並且遠遠超出戰場的狹小範圍。在一切未來戰爭中,平民將和軍隊一樣受到攻擊。這一情況使以色列必然要擔負起擁有首次攻擊選擇權的重任,同時,不管攻擊的範圍大小和運用什麼樣的武器,都必須具有進行第二次打擊的能力。今天,雙方擁有的武器的摧毀能力本身,最終會在中東地區起到威懾作用,條件是以色列保持可進行任何選擇的高度戰備狀態。另一個有希望的因素是阿拉伯人在贖罪日戰爭中的最初勝利挽回了他們民族的名譽,這一點可能最終會促使雙方的對話和會談取得進展。
只有時間才能證明這些會談是否將取得成功。以色列之所以獲得與阿拉伯世界進行談判的資格,是由於它在贖罪日戰爭中取得了戰場上驚人的勝利。儘管遭到了突然襲擊,毫無精神準備,儘管初戰受挫,遭致慘重損失,以色列人民、軍事指揮部尤其是戰鬥人員團結一心,力挽狂瀾,取得了拯救民族的勝利。(以色列)四千年歷史的許多重大事件,與贖罪日戰爭所取得的戰場勝利相比,顯然黯然失色。以色列人會把這次戰爭作為他們的贖罪日戰爭銘記在心。今後,以色列有充分權利從自己在這次戰爭中的表現汲取勇氣和信心。
中東衝突突出地說明,蘇聯堅決而無情地威脅整個歐洲的安全,但歐洲國家並沒有認識到這一事實,從而可恥地沒有作出反應。因為對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來說,這次戰爭基本上是個小插曲,他們可以在這次戰爭中試驗他們的武器,判斷西方的技術水平和試探西方對這種危機的反應。西方對蘇聯的行動作出膽怯而猶豫的反應,對蘇聯來說,這肯定是中東戰爭最鼓舞人心的一面,而美國作出毫不含糊的強有力的反應,包括出乎意料地為以色列重新提供武器,則無疑地是最令蘇聯不快的一面。
蘇聯在數月內便重新為敘利亞提供了它在戰爭中所損失的坦克數量——約1,200輛,並且還有額外的增加,這一事實說明蘇聯的軍事裝備數量空前。蘇聯在隨後的一年之內還向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索馬利亞、印度、葉門和南葉門運去了大量的坦克,總數達數千輛之多,更不用說它還向其他許多國家提供了這類裝備。與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中東問題特別小組委員會1974年所報告的情況相對照,就一定可以看出這種巨大的潛力。報告說:“……在美國,僅有一家工廠為美國陸軍生產坦克。目前的生產率是每月30輛,即一年360輛。”在法國的坦克年產量總數也差不多,一年300輛左右。蘇聯武器生產設施的規模和範圍顯然是西方所望塵莫及。
西方在展望未來時必須面對蘇聯捲入中東戰爭這些陰暗的事實。時間的流逝並沒有使蘇聯的帝國主義目的縮少,而只是模糊了西方對危險的認識。對西方來說,贖罪日戰爭是重要的一課,西歐國家只有在能夠認識到這場浴血衝突的意義並從中得出深刻的結論時,方能保持其獨立性。
至於中東,它所面臨的不僅是危險,而且還是極大的挑戰。基本問題依然如故:阿拉伯人想要和平嗎?他們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利嗎?歷史學家將會發現,以色列從來不是阻礙和平倡議的因素。以色列作出的反應,可能不總是直接的或老練的,但沒有一次是不利於和平的。基本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阿拉伯人堅持認為以色列沒有生存的權利。象敘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更不用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了)這樣的阿拉伯激進國家,是根據巴勒斯坦契約行事的,而消滅以色列國家正是該契約的根本宗旨。更為圓滑的阿拉伯人,如埃及人和約旦人則玩弄阿拉伯語詞藻來區分不同形式的和平,這樣他們就能搪塞和避免對下列問題作出明確答覆:以色列是否有生存的權利?他們是否準備同以色列實行真正的和平?
由於阿拉伯人認識到,堅持把以色列人推下海去的主張,不利於他們反對以色列的宣傳運動,所以近幾年來他們的手法更圓滑了。他們採用了階段論,第一階段要求以色列撤到1967年的停火線。然而他們的目的仍然沒有變,阿拉法特在1974年11月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就是最新的證明,當時他實際上是再次宣告了阿拉伯人要消滅猶太人國家的綱領。以色列願意盡最大努力來實現和平,但它不敢進入一個對阿拉伯意圖抱有任何幻想的新階段。只有當阿拉伯人的行動表明他們願意改變對以色列國家的生存這個基本問題的態度時,以色列才有可能作出讓步。
以色列人在戰爭停歇期間吸取了教訓。只有一個非常不明智的政府和軍事機構,才會讓首次攻擊的選擇權完全掌握在阿拉伯人手裡。中東正進入一個以軍事解決問題的複雜階段,這可以造成迄今夢想不到的破壞和混亂,並且遠遠超出戰場的狹小範圍。在一切未來戰爭中,平民將和軍隊一樣受到攻擊。這一情況使以色列必然要擔負起擁有首次攻擊選擇權的重任,同時,不管攻擊的範圍大小和運用什麼樣的武器,都必須具有進行第二次打擊的能力。今天,雙方擁有的武器的摧毀能力本身,最終會在中東地區起到威懾作用,條件是以色列保持可進行任何選擇的高度戰備狀態。另一個有希望的因素是阿拉伯人在贖罪日戰爭中的最初勝利挽回了他們民族的名譽,這一點可能最終會促使雙方的對話和會談取得進展。
只有時間才能證明這些會談是否將取得成功。以色列之所以獲得與阿拉伯世界進行談判的資格,是由於它在贖罪日戰爭中取得了戰場上驚人的勝利。儘管遭到了突然襲擊,毫無精神準備,儘管初戰受挫,遭致慘重損失,以色列人民、軍事指揮部尤其是戰鬥人員團結一心,力挽狂瀾,取得了拯救民族的勝利。(以色列)四千年歷史的許多重大事件,與贖罪日戰爭所取得的戰場勝利相比,顯然黯然失色。以色列人會把這次戰爭作為他們的贖罪日戰爭銘記在心。今後,以色列有充分權利從自己在這次戰爭中的表現汲取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