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更荒謬的是,烏珠留單于本名囊知牙斯,王莽出於漢族本位思想認為這個名字太長,公然要求單于改名。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儒家文化的傳統,匈奴雖然沒有儒家思想,可也有尊嚴,逼人家改名,等於讓單于背棄祖先。不過這位烏珠留單于確實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改名就改名,不僅自己改為單名“知”,手下人也一起改。弟弟右賢王改名“輿”,右犁汗王改名“咸”,兒子改名“助”、“登”,等等。
公元9年,王莽正式篡位後,馬上下令收回漢朝頒發給呼韓邪單幹的金制“匈奴單于璽”,另外頒發“新匈奴單于章”。雖然只是二字變化,但內涵完全不一樣。加上“新”字,表示匈奴從此是新朝臣子,不再和皇帝平起平坐。“章”更是成為臣下的標誌。以前呼韓邪雖然也向漢朝稱臣,漢朝也接受了,但做得很含蓄,給足了單于面子。王莽則分外露骨。烏珠留單于的忍耐力終於到了極限,明白地表示不願意要這個印,並派右賢王跟隨前來宣詔的五威將回去請回舊印。
不料這個五威將也是狐假虎威、頤指氣使,公然指責匈奴違反規定,擅自收留烏桓人口。烏珠留單于怒火中燒,決定進行武裝試探,派大將率領1萬騎兵,以驅逐烏桓人口為名,直撲有烏桓人居住的朔方塞下。自漢宣帝以來延續了半個世紀的不見烽火、人物殷盛、牛馬遍野的繁榮景象就這樣被破壞了。
王莽運氣不佳,剛當上皇帝沒幾天,水災、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新朝無力救濟百姓,綠林、赤眉等起義軍蜂起。為轉移國內百姓視線,王莽索性下令把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將“單于”改為“善於”、“服於”,極盡侮辱之能事。為了分化匈奴,又宣布冊立呼韓邪的15個子孫都做了單于,並派人引誘右犁汙王咸父子三人到長安,冊立咸做了孝單幹、兒子助做了順單于,另一個兒子登作為人質留在長安。咸本以為只封自己做單于,一見父子倆都成了單于,頓時明白了王莽的居心,追悔莫及。後來趁王莽不備,逃回塞外,被烏珠留單于降為賤官。
在分化匈奴的同時,王莽又招募了30萬軍士,兵分十路出擊匈奴。一場大戰不可避免,被逼上梁山的烏珠留單于只能反擊,他公開宣言匈奴世代受漢朝恩惠,不能遺忘,王莽不是劉氏子孫,沒資格做皇帝,匈奴要為漢朝復仇!他遍告匈奴各王,命令他們同時對新朝展開進攻,雁門、朔方太守先後被殺。新朝軍隊是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根本經不起打擊,連戰連敗,氣得王莽大罵邊將無能。
公元13年,烏珠留單于死去。
自呼韓邪單于歸漢開始,匈奴內部就一直存在著親漢和反漢兩股勢力。烏珠留死後,國政由王昭君的女婿、右骨都侯須卜把持。他撇開主戰派、烏珠留的弟弟右賢王輿,擁立咸做了單幹,是為烏累若鞮單于。這個烏累單于的兒子登去年因為匈奴入侵而被王莽殺死,他沒有為兒子報仇,而接受了須卜夫婦的建議,主動向王莽示好,請求和親。
公元18年,烏累單于結束了他抑鬱的一生。右賢王輿繼位,是為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呼都單于開始也奉行親莽政策,但王莽還是不放心,於是不顧大司馬嚴尤的忠告,派和親侯王歙前往邊塞,把須卜夫婦騙到長安,並冊立須卜做了所謂的“善於”,準備用須卜取代呼都單于。須卜當然不是虛連題(亦作“攣鞮氏”)家族成員,王莽冊立他做“善於”,並且還有很多親漢的匈奴人支持,又一次說明虛連題家族的確沒有確立起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王莽的倒行逆施激起呼都單于的憤怒,於是大舉進攻北邊。為了應付匈奴進攻,王莽不得不在國內一片混亂的時候大量招募兵士備邊。同時又剛愎自用,置起義軍於不顧,運送數百萬糧米到邊境,準備對匈奴發動全面進攻。
就在王莽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公元23年十月初一,更始起義軍殺入長安城。初三天明,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台。最後將士全部戰死,其他隨員在台上被殺。商人杜吳殺了王莽後還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綬帶。校尉公賓得知屍體還在,立即衝進室內砍下王莽的頭。幾天後,王莽的頭被掛在南陽宛縣市上,當地人紛紛向頭上扔石子。
王莽雖死,但呼都單于的大軍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公元24年,定都長安的更始皇帝劉玄派人送還漢宣帝賜予的璽印,試圖修復雙邊關係。但此時匈奴的親漢派代表須卜夫婦已經死於長安,主戰派掌握大權。在反漢主戰諸王的鼓舞下,呼都單于理直氣壯地提出王莽垮台有我一份功勞,如果沒有我在北邊進攻,漢朝不會這麼快復興,所以漢朝“當復尊我”!換句話說,呼都單于要恢復冒頓單于的雄風,回到匈奴為主漢朝附庸納貢的狀態。
公元25年,安定三水(今寧夏)人盧芳自稱是劉氏宗嗣,舉兵向仍然支持王莽的勢力發起進攻,被擁立為西平王。為了證明“扶漢”的動機,呼都單于派人把盧芳迎接到五原,立為漢帝。然後又利用自己的影響,把在五原、朔方等地起兵的李興、田颯、閔堪等推到盧芳麾下。
在扶植傀儡的同時,原來臣屬漢朝的烏桓也因為王莽的舉措失宜而重新投入匈奴懷抱,和匈奴一起騷擾漢境。烏桓原來居住在代郡一帶,距離漢地最近,朝發夕至,危害最大。
公元9年,王莽正式篡位後,馬上下令收回漢朝頒發給呼韓邪單幹的金制“匈奴單于璽”,另外頒發“新匈奴單于章”。雖然只是二字變化,但內涵完全不一樣。加上“新”字,表示匈奴從此是新朝臣子,不再和皇帝平起平坐。“章”更是成為臣下的標誌。以前呼韓邪雖然也向漢朝稱臣,漢朝也接受了,但做得很含蓄,給足了單于面子。王莽則分外露骨。烏珠留單于的忍耐力終於到了極限,明白地表示不願意要這個印,並派右賢王跟隨前來宣詔的五威將回去請回舊印。
不料這個五威將也是狐假虎威、頤指氣使,公然指責匈奴違反規定,擅自收留烏桓人口。烏珠留單于怒火中燒,決定進行武裝試探,派大將率領1萬騎兵,以驅逐烏桓人口為名,直撲有烏桓人居住的朔方塞下。自漢宣帝以來延續了半個世紀的不見烽火、人物殷盛、牛馬遍野的繁榮景象就這樣被破壞了。
王莽運氣不佳,剛當上皇帝沒幾天,水災、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新朝無力救濟百姓,綠林、赤眉等起義軍蜂起。為轉移國內百姓視線,王莽索性下令把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將“單于”改為“善於”、“服於”,極盡侮辱之能事。為了分化匈奴,又宣布冊立呼韓邪的15個子孫都做了單于,並派人引誘右犁汙王咸父子三人到長安,冊立咸做了孝單幹、兒子助做了順單于,另一個兒子登作為人質留在長安。咸本以為只封自己做單于,一見父子倆都成了單于,頓時明白了王莽的居心,追悔莫及。後來趁王莽不備,逃回塞外,被烏珠留單于降為賤官。
在分化匈奴的同時,王莽又招募了30萬軍士,兵分十路出擊匈奴。一場大戰不可避免,被逼上梁山的烏珠留單于只能反擊,他公開宣言匈奴世代受漢朝恩惠,不能遺忘,王莽不是劉氏子孫,沒資格做皇帝,匈奴要為漢朝復仇!他遍告匈奴各王,命令他們同時對新朝展開進攻,雁門、朔方太守先後被殺。新朝軍隊是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根本經不起打擊,連戰連敗,氣得王莽大罵邊將無能。
公元13年,烏珠留單于死去。
自呼韓邪單于歸漢開始,匈奴內部就一直存在著親漢和反漢兩股勢力。烏珠留死後,國政由王昭君的女婿、右骨都侯須卜把持。他撇開主戰派、烏珠留的弟弟右賢王輿,擁立咸做了單幹,是為烏累若鞮單于。這個烏累單于的兒子登去年因為匈奴入侵而被王莽殺死,他沒有為兒子報仇,而接受了須卜夫婦的建議,主動向王莽示好,請求和親。
公元18年,烏累單于結束了他抑鬱的一生。右賢王輿繼位,是為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呼都單于開始也奉行親莽政策,但王莽還是不放心,於是不顧大司馬嚴尤的忠告,派和親侯王歙前往邊塞,把須卜夫婦騙到長安,並冊立須卜做了所謂的“善於”,準備用須卜取代呼都單于。須卜當然不是虛連題(亦作“攣鞮氏”)家族成員,王莽冊立他做“善於”,並且還有很多親漢的匈奴人支持,又一次說明虛連題家族的確沒有確立起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王莽的倒行逆施激起呼都單于的憤怒,於是大舉進攻北邊。為了應付匈奴進攻,王莽不得不在國內一片混亂的時候大量招募兵士備邊。同時又剛愎自用,置起義軍於不顧,運送數百萬糧米到邊境,準備對匈奴發動全面進攻。
就在王莽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公元23年十月初一,更始起義軍殺入長安城。初三天明,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台。最後將士全部戰死,其他隨員在台上被殺。商人杜吳殺了王莽後還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綬帶。校尉公賓得知屍體還在,立即衝進室內砍下王莽的頭。幾天後,王莽的頭被掛在南陽宛縣市上,當地人紛紛向頭上扔石子。
王莽雖死,但呼都單于的大軍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公元24年,定都長安的更始皇帝劉玄派人送還漢宣帝賜予的璽印,試圖修復雙邊關係。但此時匈奴的親漢派代表須卜夫婦已經死於長安,主戰派掌握大權。在反漢主戰諸王的鼓舞下,呼都單于理直氣壯地提出王莽垮台有我一份功勞,如果沒有我在北邊進攻,漢朝不會這麼快復興,所以漢朝“當復尊我”!換句話說,呼都單于要恢復冒頓單于的雄風,回到匈奴為主漢朝附庸納貢的狀態。
公元25年,安定三水(今寧夏)人盧芳自稱是劉氏宗嗣,舉兵向仍然支持王莽的勢力發起進攻,被擁立為西平王。為了證明“扶漢”的動機,呼都單于派人把盧芳迎接到五原,立為漢帝。然後又利用自己的影響,把在五原、朔方等地起兵的李興、田颯、閔堪等推到盧芳麾下。
在扶植傀儡的同時,原來臣屬漢朝的烏桓也因為王莽的舉措失宜而重新投入匈奴懷抱,和匈奴一起騷擾漢境。烏桓原來居住在代郡一帶,距離漢地最近,朝發夕至,危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