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頁
寧懷瑾與他想的差不多,兩位輔政之臣一拍即合,便算是將這事兒定了下來。
「說起來,皇兄有一句話說得沒錯。」寧懷瑾忽然道:「你確實是個能臣。」
江曉寒腳步微緩,側過頭看向他。
「皇兄本已經做好了準備,要將謝家軍打散編入各州守軍之中,將嫡系軍權留給我,只等陛下十三歲時交給他。」寧懷瑾說:「謝家本已經鐵板釘釘要沒落,你卻能以一己之力將謝家這個局盤活……江大人,你魄力不小。」
江曉寒笑意微淡。
為臣者,陽奉陰違,自作主張是大忌。開了個小頭或許沒什麼,但焉知日後不會演變一片變形糜爛的潰瘍。
何況這說好聽了是為國盡忠,說難聽了叫結黨營私。
江曉寒身為首輔,給謝珏這樣一個手握重臣的武將賣好,這事可大可小,端看寧懷瑾怎麼想。
「江大人不必多心,本王是真心實意誇你。」寧懷瑾似是知道他的顧慮,笑道:「實不相瞞,生辰宴前夕我曾入宮與皇兄相見,促膝長談了一番,言談間也說起過儲君之事。」
「哦?」江曉寒意味不明地應道:「願聞其詳。」
「我曾問皇兄,他這盤棋下得太大,時間也太久了。」寧懷瑾頓了頓,才又道:「但陛下出生不過幾年,若是但凡有一星半點差錯,這儲君之位會否落在寧煜頭上。」
他說得十分委婉,江曉寒卻聽懂了。帝王家的孩子金貴難將養,雖說寧衍後來被送去了恭親王府,但其中但凡哪次生病意外,說不準就會要了這孩子的小命。
江曉寒先前一直將冬月十六這件事掛在心中,先入為主地往私情的理由想過,但此時這件事被寧懷瑾以另一種方式提起來,他才恍若發覺寧宗源似乎還有別的用意。
「皇兄說,自寧煜成年後,他便未曾動過這念頭了。」寧懷瑾目光平淡:「他說,寧煜與他太像了。」
江曉寒眸色微動。
「他這一生都在做一個皇帝。」寧懷瑾垂下眼:「只是他不希望,這江山年復一年的都是同一個樣子。」
江曉寒懂了。
若不是寧衍,也會有什麼五殿下七殿下。
安朝堂,定社稷——寧宗源這一輩子雖有功有過,但也是個明君。他心知寧煜與他過於相像,若是寧煜登基,這朝堂便又會重歸原點。
選寧衍,無非是他老人家對這江山的最後一筆盤算。
寧宗源不愧是寧宗源,那句「大局為重」不光是說給寧衍聽的,也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蹚過來的,他的私情被掩埋在金玉框起的大義之下,只能在毫末之處露出那麼些許幾不可見的端倪來。
江曉寒忽然笑了:「這無疑是場豪賭,先帝若是賭輸了又該如何。」
他能說這話,便知已經心無芥蒂。寧懷瑾在宮門前站定,感慨道:「皇兄說,是好是壞,交由天命來看吧……只是江大人,現在朝野上下皆傳言,你才是天命眷顧之人,求仁得仁,福澤深厚。」
胡扯,江曉寒心裡腹誹著,他明明差點被寧宗源和范榮兩個人拉扯著沒了半條命,這群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老傢伙光看見他漲了俸祿,怎麼不看看那些俸祿夠不夠吃藥養傷的,還好意思說什麼福澤深厚。
然而江曉寒畢竟要給寧懷瑾面子,還是客氣道:「這話從何說起。」
「不必說。」寧懷瑾衝著他身後抬抬下巴:「不是在那嗎?」
江曉寒循著他的目光回頭,只見幾步外的宮門口,江府的馬車正安靜地停在那。車門半開著,顏清已經換了常服,手中握著半卷書,正坐在車內等著他。
江曉寒一愣,頓覺心頭微燙。他望著顏清的側臉,難以自抑地抿著唇笑了笑,低聲道:「這個?……這可是我畢生福分換來的,誰羨慕都沒用。」
他說完,便像是一刻都等不及,匆匆拱手與寧懷瑾分別,大步流星地衝著馬車去了。
顏清剛剛翻過一頁,就覺得面前的光被人擋得嚴嚴實實,他抬頭看去,正對上江曉寒那雙亮晶晶的眸子。
「你怎麼來了?」江曉寒問。
「來接你。」顏清溫聲道。
江大人這麼多年上朝下朝,皆是一個人踽踽獨行,內閣那些迎來送往的摺子與微苦的蠟油氣息凝在一起,順著奏摺的脈絡一筆一划地描摹出了他這半生淺薄的單調輪廓。
十幾年來,還是頭一回有人伸手接過了這杆筆,然後隨手往這幅黑白色的水墨上添了一抹輕彩。
如此輕描淡寫,卻又不容忽視。
江大人不想承認自己被顏清隨口一句話鬧得眼眶發紅,欲蓋彌彰地轉過頭去看了看馬車外頭。
顏清跟著往外頭看了看,見下朝的官員皆走得差不多了,外頭除了幾個守門的兵士之外再無他人,不由得一臉莫名:「怎麼了?」
「沒什麼。」江曉寒草草收斂了情緒,將車簾放了下來:「倒是阿湛留在宮裡頭了。」
顏清以為他為這件事擔憂,寬慰道:「阿湛有自己的主見,你不必為他過多勞心。」
江曉寒搖搖頭:「我只是意外,你居然會答應他。」
「為何不答應?」顏清笑著反問:「選擇走也好留也好,皆是他自己選的,哪怕這個選擇中也有你我的關係在,也是他自己權衡過後的決定。」
這話細想倒也有一番哲理,江曉寒咂摸著味道,半晌後頗為贊同地點了點頭。
「說起來,皇兄有一句話說得沒錯。」寧懷瑾忽然道:「你確實是個能臣。」
江曉寒腳步微緩,側過頭看向他。
「皇兄本已經做好了準備,要將謝家軍打散編入各州守軍之中,將嫡系軍權留給我,只等陛下十三歲時交給他。」寧懷瑾說:「謝家本已經鐵板釘釘要沒落,你卻能以一己之力將謝家這個局盤活……江大人,你魄力不小。」
江曉寒笑意微淡。
為臣者,陽奉陰違,自作主張是大忌。開了個小頭或許沒什麼,但焉知日後不會演變一片變形糜爛的潰瘍。
何況這說好聽了是為國盡忠,說難聽了叫結黨營私。
江曉寒身為首輔,給謝珏這樣一個手握重臣的武將賣好,這事可大可小,端看寧懷瑾怎麼想。
「江大人不必多心,本王是真心實意誇你。」寧懷瑾似是知道他的顧慮,笑道:「實不相瞞,生辰宴前夕我曾入宮與皇兄相見,促膝長談了一番,言談間也說起過儲君之事。」
「哦?」江曉寒意味不明地應道:「願聞其詳。」
「我曾問皇兄,他這盤棋下得太大,時間也太久了。」寧懷瑾頓了頓,才又道:「但陛下出生不過幾年,若是但凡有一星半點差錯,這儲君之位會否落在寧煜頭上。」
他說得十分委婉,江曉寒卻聽懂了。帝王家的孩子金貴難將養,雖說寧衍後來被送去了恭親王府,但其中但凡哪次生病意外,說不準就會要了這孩子的小命。
江曉寒先前一直將冬月十六這件事掛在心中,先入為主地往私情的理由想過,但此時這件事被寧懷瑾以另一種方式提起來,他才恍若發覺寧宗源似乎還有別的用意。
「皇兄說,自寧煜成年後,他便未曾動過這念頭了。」寧懷瑾目光平淡:「他說,寧煜與他太像了。」
江曉寒眸色微動。
「他這一生都在做一個皇帝。」寧懷瑾垂下眼:「只是他不希望,這江山年復一年的都是同一個樣子。」
江曉寒懂了。
若不是寧衍,也會有什麼五殿下七殿下。
安朝堂,定社稷——寧宗源這一輩子雖有功有過,但也是個明君。他心知寧煜與他過於相像,若是寧煜登基,這朝堂便又會重歸原點。
選寧衍,無非是他老人家對這江山的最後一筆盤算。
寧宗源不愧是寧宗源,那句「大局為重」不光是說給寧衍聽的,也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蹚過來的,他的私情被掩埋在金玉框起的大義之下,只能在毫末之處露出那麼些許幾不可見的端倪來。
江曉寒忽然笑了:「這無疑是場豪賭,先帝若是賭輸了又該如何。」
他能說這話,便知已經心無芥蒂。寧懷瑾在宮門前站定,感慨道:「皇兄說,是好是壞,交由天命來看吧……只是江大人,現在朝野上下皆傳言,你才是天命眷顧之人,求仁得仁,福澤深厚。」
胡扯,江曉寒心裡腹誹著,他明明差點被寧宗源和范榮兩個人拉扯著沒了半條命,這群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老傢伙光看見他漲了俸祿,怎麼不看看那些俸祿夠不夠吃藥養傷的,還好意思說什麼福澤深厚。
然而江曉寒畢竟要給寧懷瑾面子,還是客氣道:「這話從何說起。」
「不必說。」寧懷瑾衝著他身後抬抬下巴:「不是在那嗎?」
江曉寒循著他的目光回頭,只見幾步外的宮門口,江府的馬車正安靜地停在那。車門半開著,顏清已經換了常服,手中握著半卷書,正坐在車內等著他。
江曉寒一愣,頓覺心頭微燙。他望著顏清的側臉,難以自抑地抿著唇笑了笑,低聲道:「這個?……這可是我畢生福分換來的,誰羨慕都沒用。」
他說完,便像是一刻都等不及,匆匆拱手與寧懷瑾分別,大步流星地衝著馬車去了。
顏清剛剛翻過一頁,就覺得面前的光被人擋得嚴嚴實實,他抬頭看去,正對上江曉寒那雙亮晶晶的眸子。
「你怎麼來了?」江曉寒問。
「來接你。」顏清溫聲道。
江大人這麼多年上朝下朝,皆是一個人踽踽獨行,內閣那些迎來送往的摺子與微苦的蠟油氣息凝在一起,順著奏摺的脈絡一筆一划地描摹出了他這半生淺薄的單調輪廓。
十幾年來,還是頭一回有人伸手接過了這杆筆,然後隨手往這幅黑白色的水墨上添了一抹輕彩。
如此輕描淡寫,卻又不容忽視。
江大人不想承認自己被顏清隨口一句話鬧得眼眶發紅,欲蓋彌彰地轉過頭去看了看馬車外頭。
顏清跟著往外頭看了看,見下朝的官員皆走得差不多了,外頭除了幾個守門的兵士之外再無他人,不由得一臉莫名:「怎麼了?」
「沒什麼。」江曉寒草草收斂了情緒,將車簾放了下來:「倒是阿湛留在宮裡頭了。」
顏清以為他為這件事擔憂,寬慰道:「阿湛有自己的主見,你不必為他過多勞心。」
江曉寒搖搖頭:「我只是意外,你居然會答應他。」
「為何不答應?」顏清笑著反問:「選擇走也好留也好,皆是他自己選的,哪怕這個選擇中也有你我的關係在,也是他自己權衡過後的決定。」
這話細想倒也有一番哲理,江曉寒咂摸著味道,半晌後頗為贊同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