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真實的情況是,1945年1月6日,在汀江至昆明間,所有在駝峰航線上飛行的空中勇士們,遭遇了一場百年難遇的特大風暴。

  2003年北京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及結冰,造成全城大擁堵,據說很多人那天晚上是在路上、在車裡過夜。

  而1944年那場特大風暴,使許多人在頃刻之間墜入深淵、峽谷,雪山、冰川…2003年3月15日,從黃明老人家裡採訪出來,前方就是首都機場的跑道,一架架巨型民航班機就在我的視線中呼嘯著脫離跑道,昂首插入藍天。看著那些現代化的客機,我不由思緒萬千,馬上想到了它-我的"駝峰"!

  從黃明老人那裡得到證實,那一夜,是特大風暴來臨。

  風暴襲來之際,黃明正在加爾各答中航總站通訊台值班。老人說,當時公司有將近十架飛機在航線上,有的是從昆明往汀江飛、有的是從汀江往昆明飛,還有正好在駝峰航線上的。

  航線上遭遇特大風暴的消息最先是印中聯隊傳過來的,他們的飛機多,此時大都又正好在航線上。收到他們時斷時續的電報,一開始,地面並沒有太當回事。"駝峰"上空哪一天沒掉過飛機,飛機又哪一天沒遭遇過"惡劣天氣"?但在值守電台中,聽著聽著就不對勁了-保守估計此時空中也應該有一百架左右,傳回來的電文都是混亂不堪,汀江站此時報告說,他們值守的電台聽到都是在聲嘶力竭掙扎中的喊叫,傳過來的聲音都不是好動靜了,怎麼喊叫的都有。這才發現問題嚴重,總部命令趕緊叫通汀江站,喊他們都返航,話是這麼說了,但氣候一變,通訊質量也變,能不能聽到是另外一回事。據說,一直到黎明,叫喊聲漸漸減弱、減少。第二天統計,那天晚上,中航的飛機都是在兩邊點上的起飛中,發現不好後,趕緊回去了,所以在那天夜裡只損失了兩架飛機,至今我都記得很清楚,是74號和77號。都是從昆明返汀江,是空機。

  你想啊,空機本應該是好走一些的,那都摔了,可見那次風暴有多大。

  經一番努力,還真是查到74、77兩架C-47的機組成員情況。

  74號,機長:寇卓恩(R. W. Coldern),副駕駛:鄭國威,報務員:周文楠,實習報務員:戴賡。

  77號,機長:瓦倫(W. D. Warren Jr.),副駕駛:沈宗進,報務員:劉仰聖。

  兩架飛機最後的電文都大同小異:遭遇強風暴,飛機嚴重偏航,估計我們已被吹至喜馬拉雅山以北,準確航向已無法判定、穿行在冰川夾縫中,這是最後一份電報…黃明:"印中聯隊最後統計,他們摔了二十多架,我看不一定,1944年11月20日他們就在一天之內摔了十三架,這一次應該更多才對,他們飛機多,再加上第十四航空隊、第二十航空隊,都在那上面過來過去的,自然飛得也就多,可能是統計出現錯誤。"2003年,我和到訪的原印中聯隊C-47機長Robert Bobbett少校談到1945年1月6日那場特大風暴時,他就在空中,在昆明剛起飛,接到緊急通報後就返航了。老人用肯定的語氣告訴我,他返航時,在空中,僅是他聽到在"駝峰"上空的飛機起碼有四十到六十架,好幾個單位的,都在風暴中哀求援助。

  可誰又能幫助得了呢?

  Robert Bobbett老人說。

  那實在是一個恐怖之夜,風暴中,有雨、有雪、有冰雹,那麼多的複雜氣象能組合到一起,實屬罕見。

  2002年,西藏林芝地區發現一架印中聯隊C-46比較完整的飛機殘骸。在殘骸內部,一具遺骨高吊在機艙上方,沒有痛苦掙扎姿態,這說明,當飛機迫降時,這個大兵在機艙中,被高高拋起,並被吊在了機艙頂部,瞬間死亡。可在飛機迫降現場附近的一處山洞中,情景讓人悲痛欲絕:兩具遺骨,背靠背地依靠著。六十多年、兩萬多天,時光腐蝕了他們的外套、侵吞了他們的血肉,剩下的就是兩副骨架,可就是這兩副骨架,當人們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依舊是緊緊相依…兩個十八歲多一點兒的孩子,在1945年1月6日那場大風暴中,被強氣流吹至生命禁區的世界屋脊上,迫降中的受傷使他們拼盡最後一點力氣爬到這個洞子中。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里,他們只能緊緊相依,靠微薄的體熱互相溫暖著對方。凜冽的寒風很快侵入他們的肌體,他們的體溫在一點點地下降,慢慢,他們合上了雙眼…▲ 飛行報務員黃明。

  ------------

  走馬燈般的"總經理"

  ------------

  1945年2月,中航總經理再次更迭,李吉辰走,沈德燮到。實在是難以找到這一時期中航的後兩位總經理太多的資料,但都是有"來頭",國民政府算盤扒拉得相當巧妙。一些老人說,其實那會兒,國民政府、航委會、交通部把公司總經理換來換去的,最後一任是劉敬宜,目的只有一個-找個機會把美國人一腳踹出去,獨吞中航。

  所以,才走馬燈一樣地把總經理換來換去。

  也是,一個比自己強大的"朋友"可以任意在自己房間內進出,就是再好,肯定心裡也彆扭。

  其實早在三十年代末期,就想把美國人給"踹"了,無奈和日本人全面對抗之時,實在是沒有機會。林偉成那次趕走所有美方機長,只不過是"踹"前一次"預演"罷了,但後來的一切表明,這一腳,實在不是可以隨便踢的。整個全面抗戰期間,中國對外的惟一通道就是"駝峰航線",在和日本人交火中,每一滴汽油、每一顆子彈-所有軍需給養,全都是由中航經駝峰航線運至國內,此時如果還想著"踹一腳"的事情,簡直就是瘋子,沒法踹,也不能踹,於是就不斷地變換總經理,就是不能和美國人靠得太緊。另外就是,有幾個總經理是從軍方過來的,自有其"秘密"。抗戰結束了,又想踹,這內戰又開打了,還是不行,直至中航的最後起義,回到內地,回到了新中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