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頁
工人群眾的奮起更增添了運動的聲勢。全國產業工人的人數,辛亥革命時約為五、六十萬人,到了五四運動時已達二百萬人,其中包括民族資本的工廠和外國設立的工廠中的工人。辛亥革命後幾年間,各地工人進行有組織的罷工鬥爭,次數比辛亥革命前多,規模也比較大。有些地方的工廠開始建立工會組織。罷工鬥爭一般地是要求改善生活待遇,但有時也越出經濟鬥爭的範圍。例如1915年上海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日本資本的工廠中的工人舉行罷工,反對"二十一條"。1916年,天津法租界工人舉行罷工反對法帝國主義強行擴大租界地區。這都是工人與其他各界人民相配合進行的愛國鬥爭。1919年的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立即在工人群眾中得到響應。特別在6月3日後,以上海為中心,工人群眾走上了鬥爭的前列。在上海,日本資本的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廠的男女工人五六千人,在6月5日首先罷工,接著,日本資本的其他工廠,英國資本的一些工廠,還有美商、法商、華商的電車公司的工人也宣告罷工。在上海以外,滬寧路和滬杭路鐵路工人,京奉路唐山工人,京漢路長辛店工人相繼罷工。漢口、長沙、蕪湖、南京、濟南等地也都有工人罷工。
愛國運動在廣度和深度上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工人群眾以罷工形式參加鬥爭,不但使北京政府,而且使帝國主義感到十分震驚。由於工人罷工,帝國主義在上海、天津等地的租界有陷入癱瘓的危險,帝國主義在華利益受到威脅。作為帝國主義的工具的北京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解救危機。6月10日,北京政府宣布"批准"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辭職",並且改組了內閣,不過改組後的內閣仍然為段祺瑞的勢力所控制。至於巴黎和會,北京政府雖已決定在和約上簽字,但由於社會各界和輿論的反對,也就不敢堅持這個決定。6月28日在巴黎訂立包括山東問題在內的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的時候,中國代表團沒有簽字。
6月間,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風潮漸漸平息了下去。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以為渡過了一個難關,但是,五四運動所起的影響是他們所遏制不了的。
通過五四群眾運動,中國思想界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激盪。堅持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觀點的人們在運動的高潮中漸漸地退出了鬥爭,在鬥爭中最堅決的,能夠起領導作用的是開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們。在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所舉起的旗幟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與個人主義;經過五四運動,介紹、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新文化運動發展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新青年》雜誌漸漸轉變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就是這種發展的一個標誌。“五四”後全國各地知識青年紛紛成立社團,出版刊物,在僅僅一年間出版的刊物達四百種之多。這些社團和刊物雖然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傾向,但除了明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以外,也幾乎都不能不議論社會主義,議論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議論馬克思主義。
在護法運動中遭到失敗的孫中山,從五四運動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在1920年1月致海內外國民黨黨員的信上說:"自北京大學學生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於是蓬蓬勃勃,發抒言論。國內各界輿論,一致同倡。各種新出版物,為熱心青年所舉辦者,紛紛應時而出。揚葩吐艷,各極其致,社會遂蒙極大之影響。雖以頑劣之偽政府,猶且不敢攖其鋒。此種新文化運動,在我國今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原其始,不過由於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大放異彩,學潮瀰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倘能繼長增高,其將來收效之偉大且久遠者,可無疑也。"①
在五四運動中學生群眾起了先鋒作用。占中國人口中最大多數的農民沒有捲入這個運動。這個運動的特出的意義是工人階級顯示了它的力量。先進的知識分子,即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既從俄國無產階級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得到啟發,又從五四運動的經驗中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他們走到工人群眾中進行宣傳工作和組織工作,由此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和工人運動相結合。許多地方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準備。
五四運動後二年,1921年,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了。
中國仍然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下的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但是經過五四運動,中國近代歷史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無產階級代替資產階級而成為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五四運動宣告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從此,中國近代歷史展開了新的篇章。
--------------------------------------------------------------------------------
① 《每周評論》的這篇發刊詞署名“隻眼”,即陳獨秀。
② 見《每周評論》第二十期的《隨感錄》,也是陳獨秀寫的。
① 章宗祥在“五四”時任北京政府駐日本公使。陸宗輿也曾任駐日本公使,“五四”時是幣制局總裁,又是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的總裁。
愛國運動在廣度和深度上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工人群眾以罷工形式參加鬥爭,不但使北京政府,而且使帝國主義感到十分震驚。由於工人罷工,帝國主義在上海、天津等地的租界有陷入癱瘓的危險,帝國主義在華利益受到威脅。作為帝國主義的工具的北京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解救危機。6月10日,北京政府宣布"批准"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辭職",並且改組了內閣,不過改組後的內閣仍然為段祺瑞的勢力所控制。至於巴黎和會,北京政府雖已決定在和約上簽字,但由於社會各界和輿論的反對,也就不敢堅持這個決定。6月28日在巴黎訂立包括山東問題在內的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的時候,中國代表團沒有簽字。
6月間,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風潮漸漸平息了下去。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以為渡過了一個難關,但是,五四運動所起的影響是他們所遏制不了的。
通過五四群眾運動,中國思想界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激盪。堅持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觀點的人們在運動的高潮中漸漸地退出了鬥爭,在鬥爭中最堅決的,能夠起領導作用的是開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們。在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所舉起的旗幟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與個人主義;經過五四運動,介紹、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新文化運動發展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新青年》雜誌漸漸轉變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就是這種發展的一個標誌。“五四”後全國各地知識青年紛紛成立社團,出版刊物,在僅僅一年間出版的刊物達四百種之多。這些社團和刊物雖然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傾向,但除了明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以外,也幾乎都不能不議論社會主義,議論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議論馬克思主義。
在護法運動中遭到失敗的孫中山,從五四運動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在1920年1月致海內外國民黨黨員的信上說:"自北京大學學生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於是蓬蓬勃勃,發抒言論。國內各界輿論,一致同倡。各種新出版物,為熱心青年所舉辦者,紛紛應時而出。揚葩吐艷,各極其致,社會遂蒙極大之影響。雖以頑劣之偽政府,猶且不敢攖其鋒。此種新文化運動,在我國今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原其始,不過由於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大放異彩,學潮瀰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倘能繼長增高,其將來收效之偉大且久遠者,可無疑也。"①
在五四運動中學生群眾起了先鋒作用。占中國人口中最大多數的農民沒有捲入這個運動。這個運動的特出的意義是工人階級顯示了它的力量。先進的知識分子,即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既從俄國無產階級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得到啟發,又從五四運動的經驗中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他們走到工人群眾中進行宣傳工作和組織工作,由此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和工人運動相結合。許多地方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準備。
五四運動後二年,1921年,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了。
中國仍然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下的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但是經過五四運動,中國近代歷史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無產階級代替資產階級而成為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五四運動宣告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從此,中國近代歷史展開了新的篇章。
--------------------------------------------------------------------------------
① 《每周評論》的這篇發刊詞署名“隻眼”,即陳獨秀。
② 見《每周評論》第二十期的《隨感錄》,也是陳獨秀寫的。
① 章宗祥在“五四”時任北京政府駐日本公使。陸宗輿也曾任駐日本公使,“五四”時是幣制局總裁,又是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的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