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孝文帝遷都後的三十年是北魏帝國的鼎盛時期。北魏文化上最光輝燦爛的成就,書法和浮雕,都集中在這三十年完成。
中國碑帖中,最有名的要數"魏碑"。北魏書法,形體肥胖,但骨骼均勻,使方塊的漢字透露出華貴之美。北魏帝國的佛像雕刻,也代表佛像雕刻最高的藝術成就。聞名世界的龍門石窟,有數萬個佛像雕刻,一個個鬼斧神工,神態各異,使人嘆為觀止。
但書法的華貴挽留不住帝國暫時的鼎盛,雕刻的絢爛也阻擋不了帝國即將降臨的毀滅。俗話說,盛極則衰,北魏帝國鼎盛的同時,也孕育了滅亡的種子。盛衰豈無憑,一切都能找到前因後果。哪怕是最細微的蟻穴,也能導致千里長堤的潰決。鮮卑族強迫移植了漢文化,尤其是漢文化中糟粕的東西,無疑為北魏的衰落和喪亡預設了伏筆。
帝國孕育的空前危機,為爾朱榮的出場作好了鋪墊。
爾朱榮作為一個高超的軍事將領,作為一個亂世梟雄,走上歷史舞台,並最終隕落,是跟社會和歷史的背景分不開的。英雄莫問出處,在群雄四起、狼煙遍地的情勢下,爾朱榮站在風口浪尖,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有人說他"功高孟德,禍比董卓",是北魏的掘墓人,又有人說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屠夫,還有人說他是個有勇無謀的劊子手……不一而足,隨著我們更深入地去了解他,揭開罩在他身上的歷史迷霧,相信一個真實而鮮活的爾朱榮會在我們的面前呈現。
公元516年,北魏帝國的宮廷發生了一次政變,年僅四歲的元詡被擁立為皇帝,也就是孝明帝,其生母胡太后臨朝稱制。帝國的車輪至此已經輾過了一百三十個春秋,胡太后的稱制似乎意味著一種變動,歷史的車輪不再朝有利於帝國的方向行駛。
此時的北魏帝國,由於門第和禮教的盛行,機體已經十分衰朽,失去了鮮活的動力。官吏貪奢成風,吏治敗壞。拓跋燾時代的武功,拓跋宏時代的文治,已成為過眼煙雲,大魏恢宏的氣象已難再現。
中國歷史上,女人干政是有傳統的。西漢初期,呂太后、竇太后和王太后等相繼干政,她們依靠自己家族的力量,長期參與政治,對歷史的進程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太子劉弗陵年幼,為了避免出現主少母強,太后干政的情況,劉徹臨終賜死了太子生母鉤弋夫人。
這個事件本來是強有力的君主的一次偶然發揮,他的繼任者並沒有將這個事情作為定製執行下去,相反如果皇帝的力量不是很強,想這麼做也是枉然。不過,漢武帝的這次偶然發揮,卻出人意料地在北魏的土壤里紮下了根結出了果實。
北魏使漢武帝的這個偶然之舉成為定製,當冊立太子的時候,太子的生母就要被賜死,目的是為了防止她以皇太后的身份干預朝政。所以,翻開歷史的老黃頁看看,北魏的宮廷慘劇較之其他朝代要多許多。每當冊立太子的日子,年輕的母親就會被迫服毒,悽慘的哭聲響徹宮苑內外。
44節:爾朱榮:功追孟德,禍比董卓(2)
胡太后為什麼沒有被賜死呢?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孝明帝元詡被冊立為太子,先皇元恪理應遵循祖制,將胡太后賜死,但元恪仁善心腸,對胡氏又寵愛有加,故此不忍心加害於她,實行了一百多年的野蠻祖制,到元恪的時候便廢除了。元恪死後,六歲的元詡繼位,胡氏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皇太后。
可是,元恪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念之仁,卻給帝國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有時候,野蠻也有野蠻的道理。政治是血腥的,如果在政治上存有善念,最終禍及的將是整個帝國。俗話說,無毒不丈夫,就是對政治的殘酷性的有力詮釋。
胡太后稱制後,除了大肆營建佛寺和佛像外,她所做的每一件事無不對帝國造成了傷害。如火如荼的民變,大多由她激起或觸發。此外,邊地六鎮的風暴也正在醞釀中,北魏帝國的天空一片風雨飄搖。
由於胡太后的倒行逆施,宰相元乂發動政變,囚禁了胡太后。但這個元乂比起胡太后來尚且不如,於是不久後胡太后便發動反擊,重新臨朝稱制,掌握了政權。這時的帝國更是危機四起,六鎮的暴動已經爆發,北魏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胡太后重掌政權後,不再信任大臣,只信任自己的情夫。而她的情夫是十足的小人,對胡太后向來報喜不報憂,對各地發生的民變採取掩耳盜鈴的態度,每當胡太后問起,他只是說民變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地方政府自會肅清,不勞太后費心。
帝國就在這些烏七八糟的混帳人的支配下,一天天走向滅亡。由胡太后引發的禍亂,好似一個毒瘡,開始的時候只是局部腐爛,慢慢地毒氣攻心,整個機體也隨之腐化。胡太后消滅元乂後,更加肆無忌憚。她的種種惡劣行徑,引起了漸漸成熟的孝明帝元詡的強烈不滿。
胡太后將帝國引上了歧途,且越行越遠。元詡的妃子生了一個女兒,胡太后對外卻宣稱生了一個男嬰,並大赦天下。此舉讓孝明帝覺得母親勢必將帝國帶上一條不歸路,於是便計劃除掉胡太后和她的情夫。孝明帝的思緒千迴百轉,最終決定召鎮守晉陽的大將爾朱榮進京勤王。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東漢末年那出慘劇。漢靈帝駕崩後,何進擁立劉辯即皇帝位。彼時,閹豎成禍,袁紹勸何進誅盡閹黨,何進猶疑不決。後來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召四方英雄進京勤王,謀誅十常侍。何進大喜,遂引董卓進京。誰知請神容易送神難,後來董卓弄權,火焚洛陽,皆是袁紹、何進引狼入室而導致的。
中國碑帖中,最有名的要數"魏碑"。北魏書法,形體肥胖,但骨骼均勻,使方塊的漢字透露出華貴之美。北魏帝國的佛像雕刻,也代表佛像雕刻最高的藝術成就。聞名世界的龍門石窟,有數萬個佛像雕刻,一個個鬼斧神工,神態各異,使人嘆為觀止。
但書法的華貴挽留不住帝國暫時的鼎盛,雕刻的絢爛也阻擋不了帝國即將降臨的毀滅。俗話說,盛極則衰,北魏帝國鼎盛的同時,也孕育了滅亡的種子。盛衰豈無憑,一切都能找到前因後果。哪怕是最細微的蟻穴,也能導致千里長堤的潰決。鮮卑族強迫移植了漢文化,尤其是漢文化中糟粕的東西,無疑為北魏的衰落和喪亡預設了伏筆。
帝國孕育的空前危機,為爾朱榮的出場作好了鋪墊。
爾朱榮作為一個高超的軍事將領,作為一個亂世梟雄,走上歷史舞台,並最終隕落,是跟社會和歷史的背景分不開的。英雄莫問出處,在群雄四起、狼煙遍地的情勢下,爾朱榮站在風口浪尖,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有人說他"功高孟德,禍比董卓",是北魏的掘墓人,又有人說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屠夫,還有人說他是個有勇無謀的劊子手……不一而足,隨著我們更深入地去了解他,揭開罩在他身上的歷史迷霧,相信一個真實而鮮活的爾朱榮會在我們的面前呈現。
公元516年,北魏帝國的宮廷發生了一次政變,年僅四歲的元詡被擁立為皇帝,也就是孝明帝,其生母胡太后臨朝稱制。帝國的車輪至此已經輾過了一百三十個春秋,胡太后的稱制似乎意味著一種變動,歷史的車輪不再朝有利於帝國的方向行駛。
此時的北魏帝國,由於門第和禮教的盛行,機體已經十分衰朽,失去了鮮活的動力。官吏貪奢成風,吏治敗壞。拓跋燾時代的武功,拓跋宏時代的文治,已成為過眼煙雲,大魏恢宏的氣象已難再現。
中國歷史上,女人干政是有傳統的。西漢初期,呂太后、竇太后和王太后等相繼干政,她們依靠自己家族的力量,長期參與政治,對歷史的進程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太子劉弗陵年幼,為了避免出現主少母強,太后干政的情況,劉徹臨終賜死了太子生母鉤弋夫人。
這個事件本來是強有力的君主的一次偶然發揮,他的繼任者並沒有將這個事情作為定製執行下去,相反如果皇帝的力量不是很強,想這麼做也是枉然。不過,漢武帝的這次偶然發揮,卻出人意料地在北魏的土壤里紮下了根結出了果實。
北魏使漢武帝的這個偶然之舉成為定製,當冊立太子的時候,太子的生母就要被賜死,目的是為了防止她以皇太后的身份干預朝政。所以,翻開歷史的老黃頁看看,北魏的宮廷慘劇較之其他朝代要多許多。每當冊立太子的日子,年輕的母親就會被迫服毒,悽慘的哭聲響徹宮苑內外。
44節:爾朱榮:功追孟德,禍比董卓(2)
胡太后為什麼沒有被賜死呢?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孝明帝元詡被冊立為太子,先皇元恪理應遵循祖制,將胡太后賜死,但元恪仁善心腸,對胡氏又寵愛有加,故此不忍心加害於她,實行了一百多年的野蠻祖制,到元恪的時候便廢除了。元恪死後,六歲的元詡繼位,胡氏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皇太后。
可是,元恪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念之仁,卻給帝國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有時候,野蠻也有野蠻的道理。政治是血腥的,如果在政治上存有善念,最終禍及的將是整個帝國。俗話說,無毒不丈夫,就是對政治的殘酷性的有力詮釋。
胡太后稱制後,除了大肆營建佛寺和佛像外,她所做的每一件事無不對帝國造成了傷害。如火如荼的民變,大多由她激起或觸發。此外,邊地六鎮的風暴也正在醞釀中,北魏帝國的天空一片風雨飄搖。
由於胡太后的倒行逆施,宰相元乂發動政變,囚禁了胡太后。但這個元乂比起胡太后來尚且不如,於是不久後胡太后便發動反擊,重新臨朝稱制,掌握了政權。這時的帝國更是危機四起,六鎮的暴動已經爆發,北魏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胡太后重掌政權後,不再信任大臣,只信任自己的情夫。而她的情夫是十足的小人,對胡太后向來報喜不報憂,對各地發生的民變採取掩耳盜鈴的態度,每當胡太后問起,他只是說民變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地方政府自會肅清,不勞太后費心。
帝國就在這些烏七八糟的混帳人的支配下,一天天走向滅亡。由胡太后引發的禍亂,好似一個毒瘡,開始的時候只是局部腐爛,慢慢地毒氣攻心,整個機體也隨之腐化。胡太后消滅元乂後,更加肆無忌憚。她的種種惡劣行徑,引起了漸漸成熟的孝明帝元詡的強烈不滿。
胡太后將帝國引上了歧途,且越行越遠。元詡的妃子生了一個女兒,胡太后對外卻宣稱生了一個男嬰,並大赦天下。此舉讓孝明帝覺得母親勢必將帝國帶上一條不歸路,於是便計劃除掉胡太后和她的情夫。孝明帝的思緒千迴百轉,最終決定召鎮守晉陽的大將爾朱榮進京勤王。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東漢末年那出慘劇。漢靈帝駕崩後,何進擁立劉辯即皇帝位。彼時,閹豎成禍,袁紹勸何進誅盡閹黨,何進猶疑不決。後來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召四方英雄進京勤王,謀誅十常侍。何進大喜,遂引董卓進京。誰知請神容易送神難,後來董卓弄權,火焚洛陽,皆是袁紹、何進引狼入室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