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王衍深諳韜光養晦之道,他之所以不去胡亂巴結,是因為八王之亂遠未結束,究竟鹿死誰手尚無定論。需要他做的,只是作壁上觀,避禍免災,等待時機。時機就在於見風使舵,誰有獲得最終勝利的潛力,王衍就會投入誰的懷抱。
機會終於到來。王衍將眼光定格在最後一個參與八王之亂的親王司馬越身上。
八王之亂後期,由於親王之間彼此殘殺,死傷殆盡,所余者無幾。最後參加八王之亂的東海王司馬越長期駐足觀望,終於窺得了入關的最佳時機。
第39節: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5)
諸王之間的混戰,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諸王紛紛離開自己的領地,一去不返,使得諸王的根據地成了一片真空。司馬越趁機填補空缺,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此時的司馬越有兩大優勢,一是諸王已互相殘殺殆盡,皇族中不再有能與司馬越抗衡的強勁對手;二是新立的皇帝司馬熾完全掌握在司馬越手中。
至此,八王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政治鬥爭沒有最終的勝利者,只有暫時的勝利者。司馬越作為暫時的勝利者,贏得了滿目瘡痍的河山,也獨吞了八王之亂帶來的所有惡果。再加上邊疆異族虎視中原,司馬越沒能過上幾天舒服日子。
司馬越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他雖是司馬氏的皇族,但卻屬遠支。遠支皇族的號召力十分有限,司馬越不得不考慮聯絡關東的士族名士,利用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實際力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關東是士族比較集中的地方,他們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司馬越統治的命運。司馬越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他必須在星散的名士中找到一個影響力大、號召力強的人物作為自己的宰輔,這樣才能說服其他名士前來歸順,支持他的統治。
夙有盛名的琅邪王衍被司馬越看中,而此時的王衍也在尋覓著自己的"知音"。兩個人互有需求,一拍即合。王衍需要司馬越提供給王家無上的權勢,司馬越需要王衍招攬名士裝點廟堂。所以說,司馬越和王衍的結合是一種政治圖謀,兩個人挽起手來。共同經營一個風雨飄搖的末代朝廷。
由於王衍的引薦,諸王、諸阮以及謝鯤、郭象、衛玠等名士都被司馬越所延攬,南方的名士也有辟司馬越府者,所以史稱越府"多名士,一時俊異"。這些人崇尚玄虛,多半沒有政治能力,在司馬越的卵翼之下醉生夢死,等待著命運的安排。
永嘉之亂後這些名士之中多數人陸續過江,庇托於東晉政權。有些名士則同王衍一起被石勒殺死。
八王之亂後的西晉朝廷,形成了以司馬越、王衍為核心共主國事的局面,士族名士裝點其間,本質上就是司馬越與王衍"共天下"。
司馬越和王衍的結合對東晉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東晉時候"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的形成就源於西晉末期司馬越和王衍政治上各有圖謀的結盟。王氏家族在晉代,尤其是東晉的顯赫地位,是和王衍的政治投機分不開的。
在司馬越和王衍的操縱下,又形成了另一個"王與馬共天下"的中心,即司馬睿和王導的結合,這個後來者被"五胡"趕到江左,繼續維持晉朝的命祚,偏安一隅,苟延殘喘。
歷史的腳步行至永嘉年間,西晉的政局變得更加紛繁複雜。
異族劉淵、石勒交侵於外,司馬熾、司馬越構陷於內,州郡鎮縣叛亂無常,流民暴動此起彼伏。王衍面對這種飄搖的局勢,加強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控制,搶占要衝,以維持西晉殘局。
面對病入膏肓的時局,王衍布下"狡兔三窟"之計,建議司馬越任用一些文武兼備的能人占據軍事要衝,以便變亂之時掌握先機。司馬越對王衍言聽計從,於是王衍委任自己的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
王衍告訴兄弟們:"荊州處於長江上游,青州有依靠大海的險要,你們二位出鎮地方,我留在朝廷,里外結合,可以稱得上狡兔三窟了。"臨行送別王衍又說:"現在皇室衰弱,兄弟們鎮守齊楚之地,外可以建立霸業,內可以匡復皇室,就要看兩個弟弟的表現了。"
王衍的狡兔三窟的計策,不僅表露了他欲乘王室卑微之時圖謀霸業的野心,還反映出他只為王家一家利益著想,不顧國家危難的私心。另外,王衍的野心和私心也未必都是消極的。面對殘破的時局,王衍也在煞費苦心地苦思退路。
如果時局發生變亂,無論是外族入侵,還是內部叛亂,一旦朝廷無力抵禦或抵禦不利,可以有兩個方向用來選擇,一個是東靠大海的青州,就是戰國時的齊國之地,這裡有大海之險,民殷國富,是根據地的最佳選擇。另一個方向就是荊州,故楚國之地,憑藉長江天塹,易守難攻,不失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選擇這兩個地方作為後路,既可以保全朝廷,又可以繼續維繫王家的權勢,甚至取而代之也未可知,由此可見王衍的一片良苦用心。
但世事難測,苦心經營的下場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就在王衍布置狡兔三窟之計的同時,他和司馬越扶植起來的司馬睿和王導,正準備從揚州南渡長江,經營建鄴。五行家看到王導在建鄴"潛懷翼戴之計",待機脫離洛陽以稱霸江左的事實,謂其時江左"陰氣盛也"。這反映晉室社稷南移的可能性,已在時人的估計之中。
機會終於到來。王衍將眼光定格在最後一個參與八王之亂的親王司馬越身上。
八王之亂後期,由於親王之間彼此殘殺,死傷殆盡,所余者無幾。最後參加八王之亂的東海王司馬越長期駐足觀望,終於窺得了入關的最佳時機。
第39節: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5)
諸王之間的混戰,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諸王紛紛離開自己的領地,一去不返,使得諸王的根據地成了一片真空。司馬越趁機填補空缺,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此時的司馬越有兩大優勢,一是諸王已互相殘殺殆盡,皇族中不再有能與司馬越抗衡的強勁對手;二是新立的皇帝司馬熾完全掌握在司馬越手中。
至此,八王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政治鬥爭沒有最終的勝利者,只有暫時的勝利者。司馬越作為暫時的勝利者,贏得了滿目瘡痍的河山,也獨吞了八王之亂帶來的所有惡果。再加上邊疆異族虎視中原,司馬越沒能過上幾天舒服日子。
司馬越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他雖是司馬氏的皇族,但卻屬遠支。遠支皇族的號召力十分有限,司馬越不得不考慮聯絡關東的士族名士,利用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實際力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關東是士族比較集中的地方,他們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司馬越統治的命運。司馬越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他必須在星散的名士中找到一個影響力大、號召力強的人物作為自己的宰輔,這樣才能說服其他名士前來歸順,支持他的統治。
夙有盛名的琅邪王衍被司馬越看中,而此時的王衍也在尋覓著自己的"知音"。兩個人互有需求,一拍即合。王衍需要司馬越提供給王家無上的權勢,司馬越需要王衍招攬名士裝點廟堂。所以說,司馬越和王衍的結合是一種政治圖謀,兩個人挽起手來。共同經營一個風雨飄搖的末代朝廷。
由於王衍的引薦,諸王、諸阮以及謝鯤、郭象、衛玠等名士都被司馬越所延攬,南方的名士也有辟司馬越府者,所以史稱越府"多名士,一時俊異"。這些人崇尚玄虛,多半沒有政治能力,在司馬越的卵翼之下醉生夢死,等待著命運的安排。
永嘉之亂後這些名士之中多數人陸續過江,庇托於東晉政權。有些名士則同王衍一起被石勒殺死。
八王之亂後的西晉朝廷,形成了以司馬越、王衍為核心共主國事的局面,士族名士裝點其間,本質上就是司馬越與王衍"共天下"。
司馬越和王衍的結合對東晉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東晉時候"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的形成就源於西晉末期司馬越和王衍政治上各有圖謀的結盟。王氏家族在晉代,尤其是東晉的顯赫地位,是和王衍的政治投機分不開的。
在司馬越和王衍的操縱下,又形成了另一個"王與馬共天下"的中心,即司馬睿和王導的結合,這個後來者被"五胡"趕到江左,繼續維持晉朝的命祚,偏安一隅,苟延殘喘。
歷史的腳步行至永嘉年間,西晉的政局變得更加紛繁複雜。
異族劉淵、石勒交侵於外,司馬熾、司馬越構陷於內,州郡鎮縣叛亂無常,流民暴動此起彼伏。王衍面對這種飄搖的局勢,加強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控制,搶占要衝,以維持西晉殘局。
面對病入膏肓的時局,王衍布下"狡兔三窟"之計,建議司馬越任用一些文武兼備的能人占據軍事要衝,以便變亂之時掌握先機。司馬越對王衍言聽計從,於是王衍委任自己的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
王衍告訴兄弟們:"荊州處於長江上游,青州有依靠大海的險要,你們二位出鎮地方,我留在朝廷,里外結合,可以稱得上狡兔三窟了。"臨行送別王衍又說:"現在皇室衰弱,兄弟們鎮守齊楚之地,外可以建立霸業,內可以匡復皇室,就要看兩個弟弟的表現了。"
王衍的狡兔三窟的計策,不僅表露了他欲乘王室卑微之時圖謀霸業的野心,還反映出他只為王家一家利益著想,不顧國家危難的私心。另外,王衍的野心和私心也未必都是消極的。面對殘破的時局,王衍也在煞費苦心地苦思退路。
如果時局發生變亂,無論是外族入侵,還是內部叛亂,一旦朝廷無力抵禦或抵禦不利,可以有兩個方向用來選擇,一個是東靠大海的青州,就是戰國時的齊國之地,這裡有大海之險,民殷國富,是根據地的最佳選擇。另一個方向就是荊州,故楚國之地,憑藉長江天塹,易守難攻,不失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選擇這兩個地方作為後路,既可以保全朝廷,又可以繼續維繫王家的權勢,甚至取而代之也未可知,由此可見王衍的一片良苦用心。
但世事難測,苦心經營的下場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就在王衍布置狡兔三窟之計的同時,他和司馬越扶植起來的司馬睿和王導,正準備從揚州南渡長江,經營建鄴。五行家看到王導在建鄴"潛懷翼戴之計",待機脫離洛陽以稱霸江左的事實,謂其時江左"陰氣盛也"。這反映晉室社稷南移的可能性,已在時人的估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