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頁
李信看看他,李譽的小臉兒已經有了李固的清秀輪廓,不過還是有肥嫩的嬰兒肥,嘴角還沾著一點秫秸的渣渣。
他心中埋藏最深的秘密,對誰也不能說出來。
哪怕是李譽,這個追著他喊皇帝叔叔的夥伴。
說是叔侄,可是年紀差不幾歲,就象個弟弟一樣。
他不太記得是什麼時候了,自己問過兄長,成王李固,問他那時候為什麼看起來那樣累。
李固說的什麼?
他好象說,每個人都是在路上行走的,有的人知道自己的路在哪兒,有人不知道。有人在走路時不停的丟下東西,有人卻在不停的撿起東西,撿起太多東西背在身上,太深重,又不知道路在什麼地方,卻要一天一天不斷的向前行走,那怎麼會不累呢?
他對這番話印象極深,當時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現在……他好象有些明白了。
他不斷背起的是責任。
他不能丟下的是往事。
心中裝了那樣多的東西,無處渲泄,怎麼能不累呢?
剝下的玉蜀黍葉子就落在腳邊,有隻螞蟻不知從哪裡爬來,一片碧綠的葉子上頭,小小的黑點緩緩向前移動。
雖然爬得慢,可是它朝著一個方向,不猶豫,不停頓,李信眼見著它越爬越遠,從葉子的邊緣消失了。
頭頂的天空藍的讓人眼暈,玉黍蜀葉子被風吹得嘩啦啦響,剛才還遙遠的腳步聲響越來越近,李譽吐吐舌頭,小聲說:“他們要找著咱們啦。”
雖然不怕,可是終究有點不好意思。
李譽自認為不再是小孩子了,但是逃出了一會兒空子,卻馬上要被逮到,難免有些難為情。
但是聽著葉子嘩啦嘩啦的聲響,那些尋他們的人從一邊擦過去,卻又走向另一個方向。
李譽鬆了口氣,聽見李信輕聲說:“王兄說要走。”
“又不是現在就走。”李譽安慰他:“我聽我爹說的,等你大婚後我們才走呢。”
第97章 解惑(三)
提到大婚二字,李信臉上閃過忸怩的神情。就算是皇帝,提到成親的事情,也和普通人家的少年一樣,會緊張,會難為情,會患得患失。
大婚後他就要親政,成王李固已經請辭攝政王之銜,因為成王夫人在生第二個孩子時傷了身子,他大婚後,李固一家就要遷到他們的封邑右安郡去生活,那裡的王府也已經修好,南方天氣溫熱宜人適於調養,李信就算再捨不得,也不能不讓他們走。阿福進宮來時笑著說:“等身體養好了,我們還要遷回京城來的,老家在兒,親人故舊也都在這兒,怎麼會不回來呢?”
可是李信就是固執的,相信自己的直覺。
他覺得哥哥一家搬走後,山長水闊,相見遙遙無期。
就算他再不甘願,春去秋來又是一冬,大婚的日子就定在正月里。
離大婚的日子越近,這位小皇帝的脾氣就越大。
李譽抓耳撓肋一番,自以為猜中了皇帝小叔叔的心事。
“張家小姐相貌生得很好的,我問過我娘了,我娘說她長得漂亮,性子也好。”
李信的臉可疑的泛紅了,手裡緊緊攥著一卷書,義正詞嚴地說:“娶妻娶德,相貌……相貌沒那麼重要。”
李譽信以為真,由衷地讚嘆了一句:“皇上就是皇上啊!”
李信的臉更紅了,也不知道其中有沒有心虛的成分。
少年人好色而慕少艾,哪能對未來妻子的相貌沒有期許?他看過畫像,也聽嫂子和姐姐說起過,可是他自己卻沒有親眼見過。
——如果隔著半個花園遙遙看到亭子裡站的人算見過的話,那麼是見過一次的。那時候他們的親事還沒定下來,離得遠,亭子裡好幾個人,他只看到一頭黑漆漆的頭髮,別的什麼也沒看見。
以他的年紀,成親算早的。只是他不急,著急的人有一堆,後宮無主,上頭也沒太后壓著,哪家的姑娘成了皇后,那……許多有適齡女兒的人家一做起美夢來嘴巴都要笑歪了。
他們想的是美,但是皇帝立後是大事,精挑細選,最後張家小姐過五關斬六將脫穎而出。
李信喝口茶定定神,問李譽:“你從哪兒跑了來的?”
李譽小臉兒被風吹得紅通通的:“從楓溪閣過來,我娘和妹妹在三姑姑那裡。”他壓低聲音說:“我們在楓溪閣門口遇到高師傅了。”
高英傑教導李信和李譽功夫,兩人平時都以師傅稱呼。他和李馨之間那似有若無的情意親近的人都知道,李譽對男女之情雖然不明白,可是卻有一回聽到阿福和李固說起這事來。大人總以為好多話小孩子聽不明白,說話時就不那麼顧忌。
“你說,師傅功夫好,脾氣也不錯,三姑姑要是嫁了他有什麼不好?為什麼她就是不嫁呢?”
李譽老氣橫秋地說:“你不懂。”
“你就懂了?”
“我當然懂。”李信頗有些為人師的得意:“前朝和本朝都有駙馬密謀作亂,所以娶了公主做了駙馬的人就不能做官,而且只能在承恩坊住,連京城城門都出不去。三姐姐要是嫁了師傅,師傅就不能再教咱們功夫了,也不能再統領禁衛軍,只能天天吃了睡睡了吃混日子一直混到死。三姐姐說不願意他的抱負就此落空,所以一直不肯答應,還勸師傅另娶妻子呢。”
李譽有些似懂非懂,不過李信講得淺白,如果師傅娶了三姑姑就不能再做自己和小皇帝叔叔的師傅,那這件事情還真糟糕。
“唉,可是師傅也沒另娶別人啊。”
“是啊。”
事情就這麼僵著,一直拖下來,都拖了幾年了,李信都想下道旨意,把對駙馬的那些苛刻條規改了。可是每到這時,他都會想起那一年……父皇去世的那年冬天。他聽到父皇是被人所害,而下手的人很可能就是三姐姐先前那個駙馬蕭元。
祖宗定下的規矩自有道理,父皇對蕭元寬容,那時候又恰逢亂時,蕭元成了駙馬之後還擔任官職,雖然只是管內府的事,可是最後卻……
李譽象模象樣的嘆口氣:“要是三姑姑不是公主就好了,那她嫁給師傅,師傅還是能教我們武藝兵法……”
他抬起頭來,李信正在發呆,手裡捧著茶碗已經歪了,眼看茶水就要流到身上。
“咦?你想什麼呢?”
李信回過神來,他笑了。
“你說得對,這事兒還有一個辦法,咱們先前都鑽進牛角尖里去了。”
“什麼事兒啊?”
“三姐姐只要不是公主,那師傅娶了她也就不是駙馬了!”
李譽有點迷糊,黑葡萄似的眼睛裡寫滿疑問,長長的睫毛忽閃忽閃的:“可是三姑姑明明就是公主啊。”
李信咧嘴笑:“這個不是不能變通的,辦法是人想的嘛。”
前朝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因為有位公主生下來還未滿月生母便病逝了,皇帝一面覺得這個孩子沒有親娘照料恐難成活,另一方面皇帝的舅兄平昌候家中未滿周歲的幼子夭折,也為了安慰這位舅兄的喪子之痛,皇帝就把這個女兒過繼給了舅兄撫養。待過了數年長大了之後也按著候門嫁女的規格將這位真正的公主嫁給了一戶官宦人家,那個娶了公主的公子可沒被人稱為駙馬,後來不也一樣做官?
他心中埋藏最深的秘密,對誰也不能說出來。
哪怕是李譽,這個追著他喊皇帝叔叔的夥伴。
說是叔侄,可是年紀差不幾歲,就象個弟弟一樣。
他不太記得是什麼時候了,自己問過兄長,成王李固,問他那時候為什麼看起來那樣累。
李固說的什麼?
他好象說,每個人都是在路上行走的,有的人知道自己的路在哪兒,有人不知道。有人在走路時不停的丟下東西,有人卻在不停的撿起東西,撿起太多東西背在身上,太深重,又不知道路在什麼地方,卻要一天一天不斷的向前行走,那怎麼會不累呢?
他對這番話印象極深,當時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現在……他好象有些明白了。
他不斷背起的是責任。
他不能丟下的是往事。
心中裝了那樣多的東西,無處渲泄,怎麼能不累呢?
剝下的玉蜀黍葉子就落在腳邊,有隻螞蟻不知從哪裡爬來,一片碧綠的葉子上頭,小小的黑點緩緩向前移動。
雖然爬得慢,可是它朝著一個方向,不猶豫,不停頓,李信眼見著它越爬越遠,從葉子的邊緣消失了。
頭頂的天空藍的讓人眼暈,玉黍蜀葉子被風吹得嘩啦啦響,剛才還遙遠的腳步聲響越來越近,李譽吐吐舌頭,小聲說:“他們要找著咱們啦。”
雖然不怕,可是終究有點不好意思。
李譽自認為不再是小孩子了,但是逃出了一會兒空子,卻馬上要被逮到,難免有些難為情。
但是聽著葉子嘩啦嘩啦的聲響,那些尋他們的人從一邊擦過去,卻又走向另一個方向。
李譽鬆了口氣,聽見李信輕聲說:“王兄說要走。”
“又不是現在就走。”李譽安慰他:“我聽我爹說的,等你大婚後我們才走呢。”
第97章 解惑(三)
提到大婚二字,李信臉上閃過忸怩的神情。就算是皇帝,提到成親的事情,也和普通人家的少年一樣,會緊張,會難為情,會患得患失。
大婚後他就要親政,成王李固已經請辭攝政王之銜,因為成王夫人在生第二個孩子時傷了身子,他大婚後,李固一家就要遷到他們的封邑右安郡去生活,那裡的王府也已經修好,南方天氣溫熱宜人適於調養,李信就算再捨不得,也不能不讓他們走。阿福進宮來時笑著說:“等身體養好了,我們還要遷回京城來的,老家在兒,親人故舊也都在這兒,怎麼會不回來呢?”
可是李信就是固執的,相信自己的直覺。
他覺得哥哥一家搬走後,山長水闊,相見遙遙無期。
就算他再不甘願,春去秋來又是一冬,大婚的日子就定在正月里。
離大婚的日子越近,這位小皇帝的脾氣就越大。
李譽抓耳撓肋一番,自以為猜中了皇帝小叔叔的心事。
“張家小姐相貌生得很好的,我問過我娘了,我娘說她長得漂亮,性子也好。”
李信的臉可疑的泛紅了,手裡緊緊攥著一卷書,義正詞嚴地說:“娶妻娶德,相貌……相貌沒那麼重要。”
李譽信以為真,由衷地讚嘆了一句:“皇上就是皇上啊!”
李信的臉更紅了,也不知道其中有沒有心虛的成分。
少年人好色而慕少艾,哪能對未來妻子的相貌沒有期許?他看過畫像,也聽嫂子和姐姐說起過,可是他自己卻沒有親眼見過。
——如果隔著半個花園遙遙看到亭子裡站的人算見過的話,那麼是見過一次的。那時候他們的親事還沒定下來,離得遠,亭子裡好幾個人,他只看到一頭黑漆漆的頭髮,別的什麼也沒看見。
以他的年紀,成親算早的。只是他不急,著急的人有一堆,後宮無主,上頭也沒太后壓著,哪家的姑娘成了皇后,那……許多有適齡女兒的人家一做起美夢來嘴巴都要笑歪了。
他們想的是美,但是皇帝立後是大事,精挑細選,最後張家小姐過五關斬六將脫穎而出。
李信喝口茶定定神,問李譽:“你從哪兒跑了來的?”
李譽小臉兒被風吹得紅通通的:“從楓溪閣過來,我娘和妹妹在三姑姑那裡。”他壓低聲音說:“我們在楓溪閣門口遇到高師傅了。”
高英傑教導李信和李譽功夫,兩人平時都以師傅稱呼。他和李馨之間那似有若無的情意親近的人都知道,李譽對男女之情雖然不明白,可是卻有一回聽到阿福和李固說起這事來。大人總以為好多話小孩子聽不明白,說話時就不那麼顧忌。
“你說,師傅功夫好,脾氣也不錯,三姑姑要是嫁了他有什麼不好?為什麼她就是不嫁呢?”
李譽老氣橫秋地說:“你不懂。”
“你就懂了?”
“我當然懂。”李信頗有些為人師的得意:“前朝和本朝都有駙馬密謀作亂,所以娶了公主做了駙馬的人就不能做官,而且只能在承恩坊住,連京城城門都出不去。三姐姐要是嫁了師傅,師傅就不能再教咱們功夫了,也不能再統領禁衛軍,只能天天吃了睡睡了吃混日子一直混到死。三姐姐說不願意他的抱負就此落空,所以一直不肯答應,還勸師傅另娶妻子呢。”
李譽有些似懂非懂,不過李信講得淺白,如果師傅娶了三姑姑就不能再做自己和小皇帝叔叔的師傅,那這件事情還真糟糕。
“唉,可是師傅也沒另娶別人啊。”
“是啊。”
事情就這麼僵著,一直拖下來,都拖了幾年了,李信都想下道旨意,把對駙馬的那些苛刻條規改了。可是每到這時,他都會想起那一年……父皇去世的那年冬天。他聽到父皇是被人所害,而下手的人很可能就是三姐姐先前那個駙馬蕭元。
祖宗定下的規矩自有道理,父皇對蕭元寬容,那時候又恰逢亂時,蕭元成了駙馬之後還擔任官職,雖然只是管內府的事,可是最後卻……
李譽象模象樣的嘆口氣:“要是三姑姑不是公主就好了,那她嫁給師傅,師傅還是能教我們武藝兵法……”
他抬起頭來,李信正在發呆,手裡捧著茶碗已經歪了,眼看茶水就要流到身上。
“咦?你想什麼呢?”
李信回過神來,他笑了。
“你說得對,這事兒還有一個辦法,咱們先前都鑽進牛角尖里去了。”
“什麼事兒啊?”
“三姐姐只要不是公主,那師傅娶了她也就不是駙馬了!”
李譽有點迷糊,黑葡萄似的眼睛裡寫滿疑問,長長的睫毛忽閃忽閃的:“可是三姑姑明明就是公主啊。”
李信咧嘴笑:“這個不是不能變通的,辦法是人想的嘛。”
前朝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因為有位公主生下來還未滿月生母便病逝了,皇帝一面覺得這個孩子沒有親娘照料恐難成活,另一方面皇帝的舅兄平昌候家中未滿周歲的幼子夭折,也為了安慰這位舅兄的喪子之痛,皇帝就把這個女兒過繼給了舅兄撫養。待過了數年長大了之後也按著候門嫁女的規格將這位真正的公主嫁給了一戶官宦人家,那個娶了公主的公子可沒被人稱為駙馬,後來不也一樣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