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陸青沒有開言,只示意王倫進來,王倫迅即抬腿走了進來,陸青發覺他在避逃什麼。陸青仍沒有開口,隨手關起門。王倫快步走進了堂屋,腳步也比往日促急。陸青去廚房生起爐火,煎了一壺茶,端到堂屋,王倫坐在那張農家粗木方桌邊,望著桌面,有些失神。陸青斟了一杯茶,王倫卻不喝,抬眼望向他,壓低聲氣說:“這兩年,我一直在做一樁事——刺殺楊戩。”
陸青雖有些驚,仍未開口,只靜靜聽他講述。
原來王倫這兩年聚結了一伙人,一同合謀刺殺楊戩。去年清明,有個山東漢子,名叫武松,扮作頭陀混到孝嚴寺里,準備趁楊戩去祭拜時行刺,卻被皇城使竇監察覺。混戰中,武松一隻手臂被砍斷,人也被侍衛捉住,死在了囚牢中。此後,王倫一伙人又數度行刺,均未得手,反倒接連損折了幾條好漢性命。
王倫不願再這般蠻幹,枉損朋友性命。他與汴京念奴十二嬌中的棋奴相熟,棋奴家鄉親人也有幾家被括了田。棋奴得知王倫所為,也願效力,王倫由此想到了一個主意:燭殺。
楊戩說動官家微服行幸,私會唱奴李師師。每回官家去李師師院中,楊戩也必定跟隨護侍。上個月,王倫與棋奴四處使力,終於打探到官家臨幸日期。那天恰好是李師師生日,棋奴便邀了其他幾奴提前一天,前去給李師師賀壽。棋奴趁人不備,溜進給楊戩預備的宿房,拿出一支備好的蠟燭,調換了桌上那支。這支蠟燭由王倫托人特製,蠟中溶了毒藥。
第二天夜裡,王倫和幾個朋友聚在李師師行院附近一家客店,察看動靜。然而,次日清早,官家和楊戩安然回宮。王倫忙去打探,從李師師館中一個使女口中得知,楊戩那夜進房後,點起了蠟燭,但旋即便吹滅了。
幾天前,皇城使拘捕了棋奴。不久,棋奴被縊殺。王倫和那幾個朋友也被人追蹤,王倫費了許多氣力,才得以逃脫。
王倫面色沉鬱,長嘆了一聲:“楊戩那奸賊,不知是如何發覺了那蠟燭有毒。”
陸青想起了因禪師所記:“楊戩自幼患有哮症,於氣味極警覺。”
王倫一聽,一拳猛捶向桌子,幾乎將茶盞震落:“嗐!是我害了棋奴!”
“你們為何要行刺楊戩?”
“括田令。”
“括田令?”
“這幾年,楊戩推行‘括田令’,在山東、河北等地,強將民田括為公田。田乃衣食之本,喪了田,便是喪了命。我們三槐王家也有幾家田被括去。你可聽聞梁山泊宋江三十六人?他們原是靠水而生,那片湖盪卻被括為官湖,失了生計,才起而造反。我也曾勸動幾位朝臣,上書奏諫,怎奈官家全不理會,反倒升賜楊戩為太傅。這‘括田令’若是再推行下去,造反的便不是三十六人,恐怕會是三千六、三萬六、三十六萬。再加之江南花石綱逼得方臘作亂,這大宋江山如何得保?楊戩不除,天下難安。我今日來,便是想求你謀劃一個好主意。”
“殺了楊戩,還有張戩、王戩……”
“一頭狼吃人,難道也說,殺了這頭,還有許多,便不去殺?你我一介匹夫,這天下事或許照管不到許多,但眼見這個奸賊禍害蒼生,豈能坐視?”
陸青不由得想起了因禪師那封信,了因怕他相拒,又知他好淨,在信末寫了一句:“豈因秋風吹復落,便任枯葉滿階庭?”此語與王倫所言,同出一理。陸青心中不由得一動,但旋即想到,這人世原本便是無終無了煩惱之境,以一樁煩惱除滅另一樁煩惱,只會生出更多煩惱,哪裡會有窮盡?於是,他仍默不作聲。
王倫鄭聲說:“我知你好清靜,若不是實在無法,絕不會前來攪擾你。我雖不會相學,卻知你面上雖冷,心底卻熱,否則我也不會與你為朋。我不能久留,你好生思謀思謀,三天後,我來討回話。”
王倫說著便起身出去,這時天已昏黑,雪下得更密了。陸青送王倫出了院門,看著他孤身冒雪匆匆遠去,心裡忽有些不忍。靜望半晌,不見王倫身影后,才回身關上了院門。回到屋裡,已無睡意,他便點起一盞燈籠,掛在院中那株梨樹上,裹著被子,坐在檐下,看雪飛揚飄灑,落滿枯枝。
這一坐,便是一夜。天亮雪晴後,他才有些困意,便回到床上去睡,睡了整整兩天。下床出門一瞧,滿院鋪滿厚雪。他沒有去踩那雪,順著屋檐,走到廚房煮了一碗素麵,吃過後,便又坐到檐下,看滿樹瓊枝,等候王倫。
一直等到深夜,王倫都沒有來。天淨無雲,月光映得白雪瑩亮,他便繼續坐在那裡,看月下雪樹。一看又是一夜,四下寂靜,唯有枝上積雪偶或簌簌落下。天亮後,他煮了些麥飯,吃過又去睡。這一回,只睡了一天,深夜便已醒來。他又坐到檐下,看雪,看樹,等候王倫。
然而,一直等到年底,王倫都沒有來。院中那白雪,也一個腳印都沒踩出。他不知自己為何要等,即便王倫來,也只是告訴他,自己無意染指行刺之事,只願靜居獨院,直至老死。
想到老死,他不由得環視小院,到處白雪覆蓋,院外四鄰雖偶有人聲,這裡卻空寂寧靜,正如自己之心。浮生一夢,生本空寂。死去,實為歸去,如雪融化,消去眼前這暫寄幻象。
陸青雖有些驚,仍未開口,只靜靜聽他講述。
原來王倫這兩年聚結了一伙人,一同合謀刺殺楊戩。去年清明,有個山東漢子,名叫武松,扮作頭陀混到孝嚴寺里,準備趁楊戩去祭拜時行刺,卻被皇城使竇監察覺。混戰中,武松一隻手臂被砍斷,人也被侍衛捉住,死在了囚牢中。此後,王倫一伙人又數度行刺,均未得手,反倒接連損折了幾條好漢性命。
王倫不願再這般蠻幹,枉損朋友性命。他與汴京念奴十二嬌中的棋奴相熟,棋奴家鄉親人也有幾家被括了田。棋奴得知王倫所為,也願效力,王倫由此想到了一個主意:燭殺。
楊戩說動官家微服行幸,私會唱奴李師師。每回官家去李師師院中,楊戩也必定跟隨護侍。上個月,王倫與棋奴四處使力,終於打探到官家臨幸日期。那天恰好是李師師生日,棋奴便邀了其他幾奴提前一天,前去給李師師賀壽。棋奴趁人不備,溜進給楊戩預備的宿房,拿出一支備好的蠟燭,調換了桌上那支。這支蠟燭由王倫托人特製,蠟中溶了毒藥。
第二天夜裡,王倫和幾個朋友聚在李師師行院附近一家客店,察看動靜。然而,次日清早,官家和楊戩安然回宮。王倫忙去打探,從李師師館中一個使女口中得知,楊戩那夜進房後,點起了蠟燭,但旋即便吹滅了。
幾天前,皇城使拘捕了棋奴。不久,棋奴被縊殺。王倫和那幾個朋友也被人追蹤,王倫費了許多氣力,才得以逃脫。
王倫面色沉鬱,長嘆了一聲:“楊戩那奸賊,不知是如何發覺了那蠟燭有毒。”
陸青想起了因禪師所記:“楊戩自幼患有哮症,於氣味極警覺。”
王倫一聽,一拳猛捶向桌子,幾乎將茶盞震落:“嗐!是我害了棋奴!”
“你們為何要行刺楊戩?”
“括田令。”
“括田令?”
“這幾年,楊戩推行‘括田令’,在山東、河北等地,強將民田括為公田。田乃衣食之本,喪了田,便是喪了命。我們三槐王家也有幾家田被括去。你可聽聞梁山泊宋江三十六人?他們原是靠水而生,那片湖盪卻被括為官湖,失了生計,才起而造反。我也曾勸動幾位朝臣,上書奏諫,怎奈官家全不理會,反倒升賜楊戩為太傅。這‘括田令’若是再推行下去,造反的便不是三十六人,恐怕會是三千六、三萬六、三十六萬。再加之江南花石綱逼得方臘作亂,這大宋江山如何得保?楊戩不除,天下難安。我今日來,便是想求你謀劃一個好主意。”
“殺了楊戩,還有張戩、王戩……”
“一頭狼吃人,難道也說,殺了這頭,還有許多,便不去殺?你我一介匹夫,這天下事或許照管不到許多,但眼見這個奸賊禍害蒼生,豈能坐視?”
陸青不由得想起了因禪師那封信,了因怕他相拒,又知他好淨,在信末寫了一句:“豈因秋風吹復落,便任枯葉滿階庭?”此語與王倫所言,同出一理。陸青心中不由得一動,但旋即想到,這人世原本便是無終無了煩惱之境,以一樁煩惱除滅另一樁煩惱,只會生出更多煩惱,哪裡會有窮盡?於是,他仍默不作聲。
王倫鄭聲說:“我知你好清靜,若不是實在無法,絕不會前來攪擾你。我雖不會相學,卻知你面上雖冷,心底卻熱,否則我也不會與你為朋。我不能久留,你好生思謀思謀,三天後,我來討回話。”
王倫說著便起身出去,這時天已昏黑,雪下得更密了。陸青送王倫出了院門,看著他孤身冒雪匆匆遠去,心裡忽有些不忍。靜望半晌,不見王倫身影后,才回身關上了院門。回到屋裡,已無睡意,他便點起一盞燈籠,掛在院中那株梨樹上,裹著被子,坐在檐下,看雪飛揚飄灑,落滿枯枝。
這一坐,便是一夜。天亮雪晴後,他才有些困意,便回到床上去睡,睡了整整兩天。下床出門一瞧,滿院鋪滿厚雪。他沒有去踩那雪,順著屋檐,走到廚房煮了一碗素麵,吃過後,便又坐到檐下,看滿樹瓊枝,等候王倫。
一直等到深夜,王倫都沒有來。天淨無雲,月光映得白雪瑩亮,他便繼續坐在那裡,看月下雪樹。一看又是一夜,四下寂靜,唯有枝上積雪偶或簌簌落下。天亮後,他煮了些麥飯,吃過又去睡。這一回,只睡了一天,深夜便已醒來。他又坐到檐下,看雪,看樹,等候王倫。
然而,一直等到年底,王倫都沒有來。院中那白雪,也一個腳印都沒踩出。他不知自己為何要等,即便王倫來,也只是告訴他,自己無意染指行刺之事,只願靜居獨院,直至老死。
想到老死,他不由得環視小院,到處白雪覆蓋,院外四鄰雖偶有人聲,這裡卻空寂寧靜,正如自己之心。浮生一夢,生本空寂。死去,實為歸去,如雪融化,消去眼前這暫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