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在技術的時代守望虛無
——評哈蘭·科本《別無選擇》
呂林
貝塔斯曼直銷集團推出“全球貝塔斯曼書友會主薦”項目,計劃每年至少向全球書友會會員推薦三部新版精品圖書。由《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哈蘭·科本(HarlanCoben)創作的《別無選擇》(NoSecond插nce),成為首部入選佳作。哈蘭·科本,1962年生,新澤西州人,曾先後獲得埃德加·愛倫·坡獎、莎姆斯獎和安東尼獎等文學獎項。
小說給我們講述了一樁驚心動魄的綁架殺人案。主人公馬克·塞德曼醫生一醒來發現自己躺在重症監護病室,並被告知妻子莫妮卡被人殺害,六個月大的女兒塔拉失蹤,隨後其億萬富翁岳父收到一張勒索兩百萬美金的便條。於是,一場在威嚴冷漠的貴冑、流離失所的移民和聯邦特工之間的較量,一出交雜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糾葛,一幅貫穿喧囂的都市、靜謐的鄉村和混亂的巴爾幹的全景圖,在作家一波三折的敘述中逐步展開。
僅僅因為兇殺、勒索、愛情等等這些懸念小說的通常元素,就能使《別無選擇》成為“全球貝塔斯曼書友會主薦”的主打書?它一定還有某些能揭示全球各地人們共同的生存處境、打動他們共有情感的東西。它深藏著,讓我們一起尋找。
1.技術
這是一個高科技拼接成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萬花筒,一次感官的酣暢淋漓的盛筵,猶如夢工廠製造的另一重天。這裡有電腦和google搜尋引擎,有迷你寶馬和卡莫羅跑車,有Q型電子自動記錄器和DNA測試,甚至還有小甜甜布蘭妮、克里斯蒂娜和男孩樂隊的最新CD。技術彌補了人力之所不能,滿足著人們永不停歇的欲望。技術打亂了穩健的時空秩序,廣袤的美國大地頃刻間穿越,曾經的情感被相片和CD保存。於是,人似乎無所不能,越來越接近了失落了的天堂。人成了自己的神。技術的充斥,更提高了小說的敘事速度,悠忽間便“輕舟巳過萬重山”。在這種輕盈活潑的敘事步履的比照下,不僅《高老頭》、《約翰·克里斯朵夫》變得很是遙遠,即使《了不起的蓋茨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仿佛顯得龍鍾蒼老。所以我說,《別無選擇》是青春的寫作,是與技術時代脈搏相諧振的強音。
人們樂觀地相信,歷史就是主體在物質和技術力量的不斷發展中,逾越自然對人類力量的束縛,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於是,技術就成為推動歷史車輪的動力,成為人類抵達彼岸的渡船。這種技術拜物教橫行於現代社會,它帶來了不分疆域和階層的普遍便利和富足。但是,沐浴在技術的甘霖下,我們要問的是,這世界僅有技術就夠了嗎?我們需要的難道只是便利和富足?享受著便利和富足的我們幸福嗎?《別無選擇》給我們回答了這些問題。
現代醫術是技術發展的典型成果。小說主人公馬克·塞德曼是一名整容外科醫生,和同事齊亞·勒魯一起創辦了名叫“互相幫助的世界”的團體,專門醫治那些先天性的,或因貧窮和暴力衝突而身體畸形的孩子。馬克曾在獅子山從事過面部修復工作,在外蒙古進行過齶裂修復手術,在布朗克斯治療燒傷病人。可以想見,他給無數受傷的窮孩子帶來了福音。不過,“如果某個孩子的臉破了,我會把它復好如初。在手術室里我能創造出奇蹟。但我自已卻妻死子散,除了眼睜睜地看著,我無計可施。”醫術能夠治療肉體的創痛,能夠延年益壽,但它卻不能抹乾心靈的一滴淚,更不能賦予因醫術而延長了的生命以意義。所以,馬克感到了無助。更何況悲劇的起因正是馬克對妻子的漠視,對舊情的戀戀難捨。連醫者本人都無法解開諸多煩惱結,怎麼還能指望技術成為指引我們從人生困境中突圍的明燈?現代技術中心主義在這篇小說中受到了致命的質疑。
技術除了表現為物質手段,還包括現代制度的建構。合理、高效的現代制度把人類社會組合成富有生長性的有機體,實現了人力資源的最大化。在這篇小說中,現代制度集中體現為警察制度。警察制度在處理這宗案件時,卻突出顯示出它的混亂、草率和無能。首先,聯邦調查局和地方警察局職責上的硬性分割,使他們不能齊心協力地破案。只有當這樁案件呈現為州際犯罪時,聯邦特工蒂克納才插手,當案件仿佛縮小在州內時,不管破案進程如何,他都會甩手不管。其次,由於多疑和無能,警方的思路從未真正進入過案件,甚至成為破案的巨大阻力,案件最終還是由受害人馬克和情人、朋友們一起偵破。警方根據“丈夫永遠是頭號嫌疑人”的信條,一開始就盯上了馬克。里甘警員說他的婚姻並不美滿。他之所以結婚,是因為他妻子懷孕了。我們緊緊抓住這些不放。不過如果他們的婚姻像《奧齊和哈里特》那樣美滿的話,我們還是會說,‘不,沒有人會那麼幸福,’拋開這事不談。不論我們出了什麼難題,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聯想到這一現實:塞德曼肯定參與了。“在假設馬克清白時,他們無端地推理出馬克從前的戀人雷切爾·米爾斯是嫌疑犯,並認定她會殺馬克滅口,又一次把偵破進程引向歧途。在這裡令我們驚悚的不是多疑和無能使警方工作效率如此低下,而是警方竟會用如此陰暗、卑劣的思想揣度人們,甚至不惜羅織證據,讓一個清白的人陷罪。而據說這個現代警察制度的創設是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平安的。
——評哈蘭·科本《別無選擇》
呂林
貝塔斯曼直銷集團推出“全球貝塔斯曼書友會主薦”項目,計劃每年至少向全球書友會會員推薦三部新版精品圖書。由《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哈蘭·科本(HarlanCoben)創作的《別無選擇》(NoSecond插nce),成為首部入選佳作。哈蘭·科本,1962年生,新澤西州人,曾先後獲得埃德加·愛倫·坡獎、莎姆斯獎和安東尼獎等文學獎項。
小說給我們講述了一樁驚心動魄的綁架殺人案。主人公馬克·塞德曼醫生一醒來發現自己躺在重症監護病室,並被告知妻子莫妮卡被人殺害,六個月大的女兒塔拉失蹤,隨後其億萬富翁岳父收到一張勒索兩百萬美金的便條。於是,一場在威嚴冷漠的貴冑、流離失所的移民和聯邦特工之間的較量,一出交雜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糾葛,一幅貫穿喧囂的都市、靜謐的鄉村和混亂的巴爾幹的全景圖,在作家一波三折的敘述中逐步展開。
僅僅因為兇殺、勒索、愛情等等這些懸念小說的通常元素,就能使《別無選擇》成為“全球貝塔斯曼書友會主薦”的主打書?它一定還有某些能揭示全球各地人們共同的生存處境、打動他們共有情感的東西。它深藏著,讓我們一起尋找。
1.技術
這是一個高科技拼接成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萬花筒,一次感官的酣暢淋漓的盛筵,猶如夢工廠製造的另一重天。這裡有電腦和google搜尋引擎,有迷你寶馬和卡莫羅跑車,有Q型電子自動記錄器和DNA測試,甚至還有小甜甜布蘭妮、克里斯蒂娜和男孩樂隊的最新CD。技術彌補了人力之所不能,滿足著人們永不停歇的欲望。技術打亂了穩健的時空秩序,廣袤的美國大地頃刻間穿越,曾經的情感被相片和CD保存。於是,人似乎無所不能,越來越接近了失落了的天堂。人成了自己的神。技術的充斥,更提高了小說的敘事速度,悠忽間便“輕舟巳過萬重山”。在這種輕盈活潑的敘事步履的比照下,不僅《高老頭》、《約翰·克里斯朵夫》變得很是遙遠,即使《了不起的蓋茨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仿佛顯得龍鍾蒼老。所以我說,《別無選擇》是青春的寫作,是與技術時代脈搏相諧振的強音。
人們樂觀地相信,歷史就是主體在物質和技術力量的不斷發展中,逾越自然對人類力量的束縛,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於是,技術就成為推動歷史車輪的動力,成為人類抵達彼岸的渡船。這種技術拜物教橫行於現代社會,它帶來了不分疆域和階層的普遍便利和富足。但是,沐浴在技術的甘霖下,我們要問的是,這世界僅有技術就夠了嗎?我們需要的難道只是便利和富足?享受著便利和富足的我們幸福嗎?《別無選擇》給我們回答了這些問題。
現代醫術是技術發展的典型成果。小說主人公馬克·塞德曼是一名整容外科醫生,和同事齊亞·勒魯一起創辦了名叫“互相幫助的世界”的團體,專門醫治那些先天性的,或因貧窮和暴力衝突而身體畸形的孩子。馬克曾在獅子山從事過面部修復工作,在外蒙古進行過齶裂修復手術,在布朗克斯治療燒傷病人。可以想見,他給無數受傷的窮孩子帶來了福音。不過,“如果某個孩子的臉破了,我會把它復好如初。在手術室里我能創造出奇蹟。但我自已卻妻死子散,除了眼睜睜地看著,我無計可施。”醫術能夠治療肉體的創痛,能夠延年益壽,但它卻不能抹乾心靈的一滴淚,更不能賦予因醫術而延長了的生命以意義。所以,馬克感到了無助。更何況悲劇的起因正是馬克對妻子的漠視,對舊情的戀戀難捨。連醫者本人都無法解開諸多煩惱結,怎麼還能指望技術成為指引我們從人生困境中突圍的明燈?現代技術中心主義在這篇小說中受到了致命的質疑。
技術除了表現為物質手段,還包括現代制度的建構。合理、高效的現代制度把人類社會組合成富有生長性的有機體,實現了人力資源的最大化。在這篇小說中,現代制度集中體現為警察制度。警察制度在處理這宗案件時,卻突出顯示出它的混亂、草率和無能。首先,聯邦調查局和地方警察局職責上的硬性分割,使他們不能齊心協力地破案。只有當這樁案件呈現為州際犯罪時,聯邦特工蒂克納才插手,當案件仿佛縮小在州內時,不管破案進程如何,他都會甩手不管。其次,由於多疑和無能,警方的思路從未真正進入過案件,甚至成為破案的巨大阻力,案件最終還是由受害人馬克和情人、朋友們一起偵破。警方根據“丈夫永遠是頭號嫌疑人”的信條,一開始就盯上了馬克。里甘警員說他的婚姻並不美滿。他之所以結婚,是因為他妻子懷孕了。我們緊緊抓住這些不放。不過如果他們的婚姻像《奧齊和哈里特》那樣美滿的話,我們還是會說,‘不,沒有人會那麼幸福,’拋開這事不談。不論我們出了什麼難題,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聯想到這一現實:塞德曼肯定參與了。“在假設馬克清白時,他們無端地推理出馬克從前的戀人雷切爾·米爾斯是嫌疑犯,並認定她會殺馬克滅口,又一次把偵破進程引向歧途。在這裡令我們驚悚的不是多疑和無能使警方工作效率如此低下,而是警方竟會用如此陰暗、卑劣的思想揣度人們,甚至不惜羅織證據,讓一個清白的人陷罪。而據說這個現代警察制度的創設是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平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