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注釋44:

  阿底峽(982年—1054年),古印度僧人,學者。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受阿里王子絳曲微之請進中國西藏傳播佛法和醫學。著有《菩提道燈論》等五十餘種論著和《醫學八部》等醫學著作,並請那措譯師等共譯十幾部經典為藏文,是藏傳佛教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他的弟子仲敦巴等弘傳其學說,發展為噶當派。

  注釋45:

  拉卜楞寺是中國藏傳佛教重要寺院,是格魯派六大叢林之一。藏語中“拉卜楞”又譯“拉章”,原意為“佛邸”。拉卜楞寺歷史上號稱有學僧3600,最盛時達四千餘人,以學風嚴謹、學制完備、講學昌盛、戒律整飭、學者輩出著稱。全寺建築氣勢恢宏,錯落有致,所藏經書極為豐富,還有大量珍貴的宗教和歷史文物,事實上是一座藏族文化、藝術博物館。

  注釋46:

  左拉(1840年—1902年),法國作家,代表作有《娜娜》、《萌芽》、《金錢》、《崩潰》等。他開創了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其主張為“準確地按照事實描繪生活,既不需進行任何評價也不需深入事物本質”,即“我看到了,我說出來,我一句句地記錄下來,僅限於此”。

  這裡說謝惠仁只在乎看到什麼,而不去想看到的東西代表什麼意義。

  注釋47:

  “紵”的語義,《慧琳音義》卷七十七引《釋迦方志》卷上,說:“紵者,脫空象,漆布為之。”

  夾紵,是一種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後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漆干後反覆再塗多次,最後把泥胎取出,因此也叫“脫空像”、“脫沙像”等。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塑像很輕,因此又稱“行像”。

  夾紵造像,原為古代中國創製發明。在漢代,中國已有用漆布製成冠、莒的事例。佛教傳入後,這一技藝應用於造像,便成為中國特創的新的漆器品種。這是印度古來所未有的,因而各經論中均未有這一項造像記載。《洛陽伽蘭記》中有許多關於“行像”的記述,其都是用夾紵法造成。

  在唐代,夾紵造像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八世紀鑒真大師和他的弟子如寶、思托等去日本弘化時,帶著這項造像的技術師同去,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製造了丈六本尊盧舍那佛、丈六藥師、千手觀音等夾紵像,其構造的技藝極為精妙,至今日本奉為國寶。(這一點,在後文成為謝惠仁的破解密碼的線索之一)

  注釋48:

  古時在塑佛像時,預先在佛像背後留一空洞,開光時,由住持高僧把經卷、珠寶、五穀等放入封上,稱“裝藏”。這是藏傳佛教的儀軌。漢地佛教亦有,不過也有實心佛像開光的。

  裝藏過程是很嚴格的,首先要用硃砂水洗淨佛像的空腹,然後趁濕蘸上帶有香味的藏藥用以防腐、防蟲、防蛀,最後再依次裝入珍珠、五寶、貝葉、經書等等。佛像裝藏完畢後,再經高僧開光加持,才能具有靈魂和靈性。

  注釋49:

  中國佛教四大道場,也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所傳四大菩薩分別顯靈說法於此。分別為山西五台山,傳為文殊利師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為地藏王菩薩道場。

  注釋50:

  五體投地現多用為成語,表示無上的敬服,但其意來源於佛教,是典型的佛教概念轉化為日常用語的例子。五體投地也稱為“五輪投地”,是一種佛教禮節。五體(五輪)指兩肘、兩膝和頭,佛教徒行“頂禮”時,五體都要著地,為佛教最高禮節。

  注釋51:

  叢林,是指佛教僧眾聚居的寺院,意為眾僧和合共住一處,如樹木之叢集為林。

  一般來說,一些大寺院可以有些下院,對地方寺院進行佛事活動及其他方面的管理。比如,屬寺若收弟子,受戒儀式要在主寺進行,等等。

  叢林制度在當時是維護佛教穩定發展的開創性制度,有利於佛家的規範化管理。

  注釋52:

  光孝寺,全國重點寺院,在廣州市內,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寺院,時間可追溯到西漢年間。梁天監元年(502年),智藥從印度帶來一棵菩提樹,種於寺廟戒壇前。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改名為“乾明發性寺”,傳說慧能曾在寺中菩提樹下剃髮受戒,開創佛教南宗。宋代紹興二十一年改名為光孝寺。後歷代擴建,規模很大,為嶺南叢林之冠。

  正文 第98節:(98)

  附錄二

  日本藤原家族簡介

  一.關於藤原家執掌日本政權的歷史

  藤原家族是日本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藤原家族的始祖是中臣鐮足(614年—669年),他是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7世紀早期,蘇我氏完全把持朝政。645年,中臣鐮足和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政變,殺死蘇我氏的首領蘇我入鹿。天智天皇登基後,任命中臣鐮足為內大臣。他上任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就是著名的大化革新。中臣鐮足死時,天智天皇賜姓藤原。從此,中臣家族便以藤原為姓。

  中臣鐮足之子藤原不比等(659年—720年)是採用新姓的第一個人。由於父親的威望,他在宮廷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天皇,開始與皇族結成裙帶關係。(後文還有詳細說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