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注釋37:

  東福寺,日本臨濟宗十四派之一的東福寺派大本山(類似於祖庭),位於日本京都市東山區本町,山號慧日山。歷史上曾名列京都五山第四位,面積20公頃,約有25座塔頭子院及425座地方寺院。1255年由日本攝政九條道家歷時19年建成。由於當時奈良華嚴宗總本山東大寺及法相宗大本山興福寺規模巨大,遂各取一字,命名為東福寺。東福寺是當時京都最大的寺院,至今歷史地位極高,其三門現為日本國寶。

  東福寺的前身是法性寺,於10世紀初期,日本國左大臣藤原忠平(貞信公)建立,藤原家的佛事活動多在此舉行,遂成為藤原家的家廟。後來,九條道家在寺里建釋迦堂,逐漸形成東福寺。

  藤原家和九條家實際上是一家,關於兩家歷史,詳見後文及附錄。

  注釋38:

  印度的天文學知識至少在漢代就傳入中國,一方面,很多佛經中便含有天文歷算的知識,另一方面,西域來華僧人中有不少人懂得天文歷算。到唐代,中國佛教空前壯大,和印度的交流更為頻繁,很多漢文譯經就很有科學價值。比如,《宿曜經》(全名為《文殊師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其譯者不空金剛就是由南亞來華的密宗僧人。《宿曜經》上卷重點介紹了二十七宿與一年12個月的關係,並提出了“七日一周,周而復始”的概念,顯然就是今天所說的“星期”的概念。“七曜值日”的方法傳入日本,直到現在仍然使用。

  唐代著名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隨不空金剛學密法。他的一些著作深受印度七曜術的影響。

  注釋39:

  這種情況在很多寺廟常見。比如北京的名剎法源寺,其大悲殿的佛像組合堪稱典型。此殿供奉的七座觀音,可奇怪的是既有藏傳佛教的綠度母,也有天台宗的,而且即使同是漢地佛教的觀音,也包含了幾種類型劃分。可見並非一組,而是後世組合在一起的。

  注釋40:

  閻王,也譯作閻羅王,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管理陰間的王,能判人生前善惡,加以賞罰。其形象在早於佛陀時代的《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現。佛教沿用其傳說,稱為管理地獄的魔王。後來其形象也進入中國的民間傳說。

  注釋41:

  “孟姜女哭長城”故事原型最早記載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其故事的毛坯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後經演變,大約到了宋代形成現在民間傳說中的故事形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孟姜女傳說進行了系統研究,斷定孟姜女哭的是齊國故城,而不是後來傳說中的齊長城,更不是秦長城。另據《臨淄文物志》載,杞梁墓位於今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都鎮郎家莊村東,其封土於1967年整地夷平,但墓室尚存。這是杞梁妻故事最具真實性的物證。2006年,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了山東淄博作為源地申報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另外,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記載見於《詩經?小雅?大東》,“大東”是周王朝的地名,經考證,淄博沂源縣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2006年8月,淄博沂源縣宣布沂源是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並申報第二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前,全國民俗專家已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沂源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已形成了有關牛郎織女傳說的眾多古蹟和習俗,並且有文獻方面的支持,基本符合牛郎織女文化源地的主要條件。

  注釋42:

  古時的譯經者在翻譯佛經時,有‘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則。據說這是玄奘制定的翻譯原則。

  其中的“四例”是:1.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與諸佛菩薩所說的“咒語”,雖然已經將梵字譯成中國文字,但卻保留原來的梵奇$%^書*(網!&*$收集整理音。2.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萬字相,字體雖然仍然是梵文,卻譯成中國的語音。3.音字俱翻:如大藏經中的大小乘經典,全部譯成中國的語言文字。4.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經,全部保存梵文與梵音。

  其中的“五不翻”是:1.多含不翻:如阿羅漢,一個名詞含有多種意義,無法用漢語某一個詞彙概括,故不翻。2.秘密不翻:如佛經中的一切陀羅尼神咒,中文根本就沒有適當的詞句可以表達其中所含的奧義,故不翻。3.尊重不翻:如般若,雖然可以譯名“智慧”,但這種能夠透視諸法實相、親證人生真理的智慧,並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為了顯示般若的尊貴,避免使人產生誤會,所以只譯其音,不譯其義。4.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可以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但古代的譯師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顯示佛道的殊勝,所以後來譯經的人隨順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5.此方無不翻:如庵摩羅果,是印度當地的一種藥果,其他地區沒有,所以不翻。(庵摩羅是清淨無垢的意思,可譯名“清淨無垢果”)

  正文 第97節:(97)

  注釋43: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之一。佛教在西藏的發展歷史一般分為“前弘”和“後弘”兩個時期。前弘期自7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期間佛教與當地原有的苯教不斷鬥爭、發展。到9世紀中葉,郎達瑪(達磨贊普)禁佛,只有邊區殘存一些佛教,前弘期結束。10世紀後期,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西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後弘期開始,佛教逐漸發展成為藏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章節目錄